关灯

“IP十颜值”模式还能撑起电影市场吗?

[复制链接]
萧盛实名认证 手机认证 官方 发表于 2016-12-16 11:3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此时回望今年的电影市场时,我们发现,电影的原著文本及参演明星的两批拥趸,成为电影预期观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许多电影人将颜值明星和原著名声当作电影票房的保证,认为找到了影视剧改编的捷径。然而,接连几部口碑和票房都不太如意的“IP+颜值”模式电影,让人开始怀疑这一模式是否一直有效。
  “IP+颜值”模式是粉丝电影在网络时代的延伸。而这一模式失效的背后,是电影界对于粉丝群体和粉丝文化的误解。
  明年,拿不出合格的作品,颜值和 IP还能撑起电影市场吗? 有评论认为,只有将自身打磨成为优秀的电影作品,让电影所依赖的 IP更加完善,才是各类“粉丝电影”立足的关键。

  ———编者的话
  从暑期档的 《夏有乔木雅望天堂》《微微一笑很倾城》,到贺岁档的 《摆渡人》 等,“IP+颜值”模式成为今年“刷屏”的电影创作模式。所谓“IP+颜值”,即电影改编自著名的网络流行小说、游戏、动漫等,同时请当红的高颜值、拥有大量粉丝 (崇拜者) 的明星出演。
  作为“粉丝电影”在网络时代的延伸,这一模式背后,是近年来粉丝群体因其所具备的“过度消费”力,越来越受到电影工业的青睐。电影的文本元素 (故事、节目、游戏等) 及参演明星这两方粉丝,成为电影预期观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来保证电影的票房,听上去似乎是比较稳妥的影视剧改编的模式。然而,接连几部口碑和票房都不太如意的“IP+颜值”模式电影,不禁让人怀疑起这一模式的有效性。而探究这一模式失效的种种原因,就会发现,以为得粉丝者得票房,是电影界对于粉丝文化的误解。
  “IP+颜值”不奏效,是因为二者吸引的本就不是同一群人,他们各自的诉求也不相同
  IP电影的改编,是以认同粉丝的“流动性”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在网络平台积累起来的读者,在文本改变自身表现形式的时候,会因为对文本的喜爱,追随其到另外一个平台,通过另一种形式去再次体验文本。在流行文化领域,这部分爱好者被称为“文本粉”,热衷的是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网络游戏等媒介文本;他们和崇拜追随明星的“明星粉”可能部分重合,但并不完全重合,不能将他们简单地看作一个群体。
  在观影诉求上,文本粉和明星粉
  存在很大差别。对于文本粉来说,根据已有文本改编的电影能否讲好原文本提供的故事,能否展现原著精髓,或者微妙地击中他们的某种情怀,是他们对电影的诉求。
  正是有大量文本粉的存在,才在网络时代成就了所谓IP。IP受众与传统读者很大的一个区别,就在于前者通过网络实现了很强的参与性———他们通过点击阅读、评论、转发等方式参与到IP的网络传播中。更重要的是,IP受众经常卷入网络文学的创作过程中,不仅通过点击率,还通过对作者的经济支持和“有爱互动”,某种程度上影响故事的发展走向、人物关系等;此外,他们在原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发挥,“脑补”原文本中未曾出现的情节,通过“评论”、创作周边文学这样的方式,实现了一种和原作者的协商,而这些在原文本基础上进行创作的周边作品,有些本身甚至成了新的IP。2015年在全球多个国家地区上映,并参展柏林电影节的电影 《五十度灰》 就脱胎于 《暮光之城》 的周边文学作品,不仅吸引了 《暮光之城》的粉丝,并且吸引了新的读者,成为新的IP。可以说,文本粉对被改编的文本本身是非常熟悉的,他们对于IP电影的关注,更多指向改编后电影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原著忠诚度等。
  在电影上映后,文本粉很有可能成为第一批冲进影院的观众,他们的评价很快就会通过网络媒介在文本粉中快速传播。一旦电影在粉丝中的口碑不佳,甚至得知电影有可能毁掉他们心目中的经典,文本粉丝是否愿意为从网络流动到银幕上的文本埋单,就必须打个问号了。而电影起用的高颜值阵容对他们不但意义不大,而且这些明星的定位如果不符合他们对既有角色的想象,或者以往的作品让人不得不为其演技捏把汗的时候,很有可能起到反作用。论坛上经常可以看到粉丝的发言,表达“看到这个演员
  阵容,就一点观影欲望都没有了”的心情。《盗墓笔记》 上映后,就有粉丝吐槽:“南派三叔显然更在意迎合能为他带来利润的颜值粉,而我们这些书迷他是不在乎了!”
  高颜值不一定等于高票房,因为在粉丝心里,更多的只关心自家偶像
  现在流行“颜值即正义”论,就是说只要影片参演明星的颜值高,观众就买账。其实,自有明星制起,“颜值即正义”这个意思就被明星粉不停地用票房阐释过,粉丝们不单会为他们喜爱的明星买票进影院,甚至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贡献票房。明星粉通常不会太计较偶像的演技,甚至也不太计较他们的偶像是不是演电影,还是“跨界”在银幕上展现他自己。
  于是拥有大量粉丝的“颜值担当”成了各电影公司追逐的目标,吴亦凡、井柏然、鹿晗、李易峰……几张脸来来回回填满了IP电影的天空。
  确实,谁也不能否认颜值在影视剧中的魅力,不能否认明星在电影工业中的重要性,更不能指望资本改变逐利的天性。然而,颜值是没有统一度量衡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粉丝自家明星的颜值才是“正义”。颜值同时还具备时代性,每个时代的粉丝都有他们特别推崇的某一类型“颜值担当”。和给明星写信的时代不同,现在网络媒介给粉丝们提供了平台和空间,他们能够共同表达对偶像的某些意见,讨论偶像的每一次表现,为他的发展出谋划策。在著名的IP剧中扮演重要角色,当然是他们偶像发展的绝佳机会。于是出现了粉丝为了各自拥戴的明星在电影中的“番位”在网络上论战的场面,纷纷声明只为自己的偶像看电影,拒绝“捆绑”、拒绝组合。而制作方哪方的粉丝也不敢得罪,生怕失去这部分粉丝的支持,于是屡屡出来向粉丝道歉,或者在宣传中闪烁其词,甚至不敢提演员们的名字,怕的就是得罪粉丝,再加上戏份的多寡、角色的设定……台下的戏比台上的戏都热闹,原本是为了粉丝带来的经济利益而无限度地迁就粉丝,结果,某种程度上,电影却被粉丝绑架了。
  其实,明星可以说是一个广义上的文本,这个文本是通过其出演的影视剧,以及各种关于明星的报道、社交媒体上和粉丝的互动等各种碎片文本拼贴起来的。其中,对明星塑造作用最强的依然是他出演的影视剧,合适的作品能够更突出地展现明星的“颜值”,所以才会有他们被粉丝们称为“颜值巅峰”的作品。如果明星们不注重自身“文本”的打造,粉丝的流失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说到底故事文本才是塑造明星的根基。
  将自身打造成经典的电影作品,才能让IP真正立足并持续发展下去
  再往深里说,“IP+颜值”模式屡屡失效,还因为忽略了另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那些对IP和“颜值担当”们并不熟悉的观众。对于这部分观众来说,电影本身就是一个全新的媒介文本,它和网络上的超级IP没有关系,由哪位明星来出演对他们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眼前的这部电影本身,是否提供了良好的观看体验。如果能够成功争取到这部分观众,那么IP电影本身就成了一个新的吸引粉丝的“IP”,辐射对原文本不熟悉的受众群,甚至能反哺原文本。今年我国市场为好莱坞电影 《魔兽》 贡献了超
  过三分之二的北美以外票房,电影不仅吸引了游戏 《魔兽世界》 的玩家,根据统计,在电影上映之后,《魔兽世界》 超越 《英雄联盟》,重登游戏排行榜首位。
  做到这一点,需要改编者遵循改编的规律,尊重艺术的差异性,注意电影和原文本的区别。IP可以是小说、动漫、游戏,但改编成电影以后它首先应该是部合格的电影作品。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妨将视野跳出“改编”本身,将IP电影看成是文本内容的一种跨媒介流动。也就是说,电影仅仅是这个IP的一个切入点。一个IP也许以网络故事开头,或者以电影开头,或者以游戏开头,进而通过其他的媒体进一步展开对故事的详述;每个故事都是完整独立的、但又相互补充支撑,共同创造一个属于特定IP的故事叙事体系;受众从不同媒介进入IP,体验不同媒介叙事,获得独特的体验。这方面,曾经让全世界为之着迷的《黑客帝国》 就做过努力:首先推出了原创电影,引起观众热议,很快又奉上网络漫画作品,释放更多的相关信息;在人们期待第二部的同时发行了动画产品,同时发布了电脑游戏促进宣传;第三部上映后,又在大型在线游戏中继续这一“帝国神话”。它把多种媒体融入规模宏大的叙事之中,让粉丝们在各种媒介文本中去探索、讨论。它的尝试并不是完全成功的,但却是给人启发的。
  当然,跨媒体叙事对单个艺术家、甚至是一个团队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目前主要通过各方面的协作来实现经典IP的打造和维护。将来这种跨媒体的协作会越来越常见,所以不要抱着捞一票就走的心理,而是应该将自身打磨成为优秀的电影作品,让电影所依赖的IP更加完善,才是各类“粉丝”电影立足的关键。
  (来源: 文汇报,作者系电影学博士、北京电影学院讲师)
TA的其他文章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9关注

125粉丝

2524帖子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