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诗评] 唐诗悟读

[复制链接]
总统 发表于 2016-12-24 18: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赏析:“黄师塔前江水东”是诗人寻花之地;所谓“春光懒困倚微风”,是说春光娇羞慵懒地倚靠在春风中,它本身都被春色陶醉了,更不用说身在春光之中的诗人了!

  “桃花一簇开无主”最有意思。桃树都是有主的,比如大林寺中的桃树是寺中的和尚栽的;玄都观里的桃树是观中的道士栽的;桃花庵里的桃树是桃花庵仙人栽的……这江畔的桃树想必也自有它的主人。然而,在诗人看来,即便桃树有主,而桃花却可以无主。桃树属于主人所有,而桃花却任人欣赏,它既不属于主人,也不属于众人。众人可以爱“深红”的桃花,也可以爱“浅红”的桃花。可是,也仅止于喜爱而已。因为无论你怎样喜爱,它永远不会属于你。桃花花时虽短暂,然而它也像日月山川,不为尧存,不为纣亡。

  “可爱深红爱浅红”一问也有意思。深红的桃花有它深红的可爱处,而浅红的桃花也有它浅红的可爱处。你可以更爱深红的桃花,而浅红的桃花却并不会因为你的不爱而不美;你也可以爱浅红的桃花,而深红的桃花同样也并不会因为你的不爱而不美。老杜问道:“可爱深红爱浅红?”大概,在他心目中,深红与浅红都有可爱处。自己竟委决不下,不知道更爱深红,还是更爱浅红。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雪妹 发表于 2016-12-24 18:42:43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句(其一)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赏析:迟日,也就是春日,出自《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为了避免与下一句中“春风”的“春”字重复,所以诗人特意写作“迟日”。江山在明媚的春日照耀下,显得格外壮丽;花草的香味在和煦的春风吹拂下,到处飘溢。春日、春风、江山、花草,甚至江山的壮丽、花草的香味,都被诗人巧妙地融入诗中。

  从“泥融”与“沙暖”,我们不难推测出,此时正值初春时节。所以,此时的燕子,绝不是“新燕”,而应该是“老燕”。诗人之所以将“泥融”与“燕子”联系在一起,是因为燕子要啄泥筑巢。不过,此时的景象,该是瞿秋白所谓“检点新泥筑旧巢”,而不是白居易所说“谁家新燕啄春泥”。鸳鸯是一种独特的水鸟,雄者为“鸳”,雌者为“鸯”。它们喜欢双栖双宿。由此,可以看出鸳鸯的闲适与安逸。

  纵观全诗,诗人用前两句来描绘春天的景色,而后两句则止于燕子与鸳鸯,并没有写到人,更没有写到诗人自己。然而,燕子与鸳鸯在这样的情景下,尚且如此安逸,何况是人呢,更何况是敏感多情的诗人呢?这是老杜惯用的写作手法,在《江畔独步寻花》中,对于花的美丽,他也仅仅点到“戏蝶”与“娇莺”为止:“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对于黄四娘家的花,蝴蝶与黄莺都如此留恋,何况是人呢,更何况是敏感多情的诗人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然而即便是“无我之境”,“我”也自然隐藏其中。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猪皮蛋 发表于 2016-12-24 18:41:53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句(其二)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赏析:《绝句》(两首)是杜甫入蜀之后所作。《其一》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其二》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鸟本来就是白的,然而在“碧江”的衬托之下,显得更加白,所以诗人著一“逾”字;花本来就是红的,然而在“青山”的衬托之下,显得更加红,所以诗人著“欲燃”二字。江碧、鸟白、山青、花燃,饶是如此美丽的春景,也抵挡不住诗人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笔锋一转,陡然写出“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两句诗来。

  宋朝大诗人王安石也有两句著名的思乡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从表面看起来,似乎很相似,确实却是大有不同。王安石之所以将“还家”与“春风”联系起来,是因为他看到春风又来到了自己在江南的家乡,并再次将自己的家乡吹绿,而自己却正要离开家乡,所以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感叹。而杜甫为什么要将“还家”与“今春看又过”联系起来呢?也许,我们从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可以得到答案。他不是说过“青春作伴好还乡”吗?大概,在杜甫看来,春天是还家的最好季节。然而,看看今年的春天又要过去了,而自己却到底没有成行。所以,他才发出“今春看又过看,何日是归年”的感慨!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6-12-24 18:40:39
 
  秋日

  耿玮

  返照入闾巷,
  忧来谁共语?
  古道少人行,
  秋风动禾黍。

  赏析:四季之中,属秋季最能惹动诗人的愁思,刘禹锡《秋词》一诗,就有“自古逢秋悲寂寥”的名句,而近代著名女革命家秋瑾,在临刑之际,更留下“秋风秋雨愁杀人”的遗言。一日之中,属日暮最能惹动诗人的愁思,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诗中有云“愁因薄暮起”,而李白《菩萨蛮》词中有云“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若时当秋季,又恰逢日暮时分,诗人的惆怅该是何等浓稠呢?耿玮的这首《秋日》便是描写秋季日暮时分的一首诗。

  诗人“返照入闾巷”中的“返照”二字,与王维“返照入深林”中“返照”二字意思相同,都是指日暮时分。诗人也与孟浩然一样“愁因薄暮起”。从后文“秋风动禾黍”一句不难看出,诗人的“忧愁”不是为自己怀才不遇而愤懑,而是为国事衰颓而怅惘。可是,这样的忧愁却无人可以诉说。诗人所谓“古道少人行”中的“古道”与刘长卿“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行”中的“古调”都一语双关,虽然表面意思不同,但是深层含义却是一样,都指从前古老的道义。具体到这首诗中,“古道”就是指士子的忧国忧民之情。“古调”只能“自爱”;“古道”也“少人行”,诗人的孤独不言而喻。怀抱一种无比高尚的情怀,而又孤独无告,这样的痛苦绝非寻常痛苦可比。情郁于中,必发之于外。此时,诗人一定想起了《诗经•王风》中的《黍离》一诗。于是,他便借古人之杯酒来浇自己心中之块垒: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秋风动禾黍”中的“禾黍”二字,除了表面意思之外,其深层含义就是指这首诗。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谊列传》中曾说:“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在这首诗中,诗人是借一千多年前的一首诗来间接“呼天”!从“返景入闾巷”中的“闾巷”一词,可知诗人并非达官贵人,甚至只是一介布衣,然而他却“位卑未敢忘忧国!”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军少 发表于 2016-12-24 18:40:13 | 显示全部楼层
 
  览镜

  李崇嗣

  岁去红颜尽,
  愁来白发新。
  今朝开镜匣,
  疑是别逢人。

  赏析:头发是古代诗歌中的重要道具。以题目说,就有《白头吟》《代悲白头吟》《照镜见白发》;以诗句说,就有“白发三千丈”“蹉跎白发年”。其中,李白的《秋浦歌》与张九龄的《照镜见白发》是顶出名的。其实,比较起来,李崇嗣的这首《览镜》也毫不逊色。

  让“红颜尽”的,不仅有“岁去”,还有“愁来”;同样,让“白发新”的,不仅有“愁来”,还有“岁去”。因此,“岁去红颜尽,重来白发新”与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以及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相同,在修辞手法上来说,都是互文。“红颜”又称“朱颜”,代指青春年华。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王国维《蝶恋花》“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白发”则代指颓唐老境。所以,“白头”令人“悲”,甚至还要引起别人的“代悲”。

  虽然李白的《秋浦歌》与张九龄的《照镜见白发》更出名,但是李崇嗣的这首《览镜》却尤为沉痛,特别是最后两句。无论是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还是张九龄的“蹉跎白发年”,当他们两人“览镜”的时候,至少还认得是他们自己。然而,在这首诗里,却是“今朝开镜匣,疑是别逢人。”诗人打开镜匣,面对铜镜,在一瞬间竟认不出那就是自己,还疑惑见到的是别人呢!由此可见,“红颜尽”与“白发新”给诗人的视觉与心理上造成怎样剧烈的冲击呵!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希乔健辉XY 发表于 2016-12-24 18:3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江行无题

  钱珝

  万木已清霜,
  江边村事忙。
  故溪黄稻熟,
  一夜梦中香。

  赏析: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梦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岑参在《春梦》一诗中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金昌绪则在《春怨》一诗中说:“打起黄莺儿,莫教上枝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而李煜在《望江南》一词中说:“闲梦远,南国正清秋”;辛弃疾则在《破阵子》一词中说:“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梦这种东西真奇妙,可以让人在转瞬之间跨越千里,到达现实当中自己想去而去不了的地方。

  “万木已清霜”中“清霜”二字表明时间,此时正当秋收时节,所以诗人在江边看见忙碌的农人正在收获水稻。因为看见江边的水稻熟了,诗人马上又联想到故乡的水稻也熟了。于是,不禁惹起诗人的一片思乡之情。然而,此刻诗人前往抚州(今江西临川)上任,而他的家乡却远在更东边的吴兴(今浙江湖州),真是有家归不得。因此,诗人便只好企盼在梦中回故乡了。结果,诗人不但在梦中回到故乡,甚至还仿佛闻到了故乡水稻的香味。

  其实,所谓“真实”包括两种:一种是历史的真实,另一种则是艺术的真实。“历史的真实”要求必须是真实存在的,而“艺术的真实”则只要有存在的可能即可。诗人虽然说“故溪黄稻熟,一夜梦中香”,但是他到底有没有做梦,即便做梦了有没有回到故乡,即便做梦回到故乡了,有没有闻到水稻的香味?这些都是不得而知的。可是,我们并不能否认这种可能性的存在。正如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所说“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哈板 发表于 2016-12-24 18: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
  征途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
  夕阳千万峰。

  赏析: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在于紧扣题目。“十年曾一别”紧扣题目中的“久别”二字,而用“十年”来概括离别的时间,则又暗扣题目中的“逢”字。“征途此相逢”紧扣题目中的“逢”字,而“征途”二字又为下文的“又别”埋下伏笔。“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则是用“景语”来紧扣题目中的“又别”二字,而诗人之所以能看到夕阳照射下的“千万峰”,则是因为所处的地势高,这又暗扣题目中的“岭上”二字。

  古代交通极其不便,往往“生离”就等同于“死别”,所以诗人能够与朋友在十年之后相逢,那是何等得高兴。然而,这又是在“征途”中的相逢,所以在匆匆交谈几句后,诗人又不得不再次与朋友离别。久别重逢令诗人高兴到极点,而转眼之间又要离别,则令诗人惆怅到极点。

  此次的相逢已是偶然,所以再次相逢的可能就更加渺茫,基本就等同于此生的诀别。因此,此次离别的惆怅,比较上次的离别自然加倍惆怅。然而,诗人并没有将自己局限在惆怅的感情中,而是将自己惆怅的感情融入到暮色苍茫的景色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无限的惆怅之情,遍布夕阳照射下的千万山峰。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6-12-24 18:36:53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赏析:有些人是“有奶便是娘”,而大诗人李白却与他们不同,而是“有酒便是家”。有例为证,他在《客中行》一诗中就曾宣称:“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不就是一副活脱脱认酒不认家的酒鬼架势么?

  汪伦是唐代安徽宣州太平县人。开元年间,他曾任宣州泾县县令。卸任后,他因为留恋泾县的桃花潭便定居其旁。天宝十四年,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正在泾县附近漫游,便准备好美酒邀请李白前去游玩。这首《赠汪伦》便是李白离开泾县桃花潭时所作。从“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忽闻”二字来看,事先李白并没有料想到汪伦会来送他。因此,李白是先听到汪伦的“踏歌声”再看到前来送别的汪伦本人。另外,李白似乎特别喜欢夸张的修辞手法,“而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蜀道难》)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以及“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就是很好的例证。但是,这里的“桃花潭水深千尺”却并不是夸张,而是假设之辞。他的意思是说,即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深,也不及汪伦对他的情义深。

  “水”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而“诗仙”李白又似乎特别喜欢与“水”较劲。比如《金陵酒肆留别》中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就与这里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有异曲同工之妙。一者是说他与金陵自己的情义比东流水还要长,一者是说汪伦对他的情义比桃花潭水还深。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zibin0919 发表于 2016-12-24 18:3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骆宾王(约638—约684年)字观光,今浙江义乌人。骆宾王七岁就能作诗,有“神童”之誉,后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唐初四杰”。嗣圣元年(684年),他追随徐敬业起兵反抗武则天称帝,代徐敬业起草讨伐武则天的檄文——《讨武曌檄文》。三个月后,徐敬业兵败。有人说,骆宾王兵败被杀;也有人说,骆宾王兵败后在杭州灵隐寺出家做了和尚,并活到九十多岁。《在狱咏蝉》《帝京篇》与《讨武曌檄文》是他的代表作。

  《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赏析:鹅这种家禽是由大雁驯化而成。在农村,我们还能时常见到它们的身影。相传,这首诗是骆宾王七岁时所作。“鹅,鹅,鹅”就是鹅引吭高歌时发出的叫声。而从“曲项向天歌”中,我们不仅看到了鹅是怎样叫的,仿佛还能看见它摇摇摆摆蹒跚前行的模样。“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一种非常巧妙的人物出场方式。《红楼梦》中的女主角王熙凤便是以这种方式出场。殊不知,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初年,七岁的骆宾王就用这种方式让一只鹅出场。这真可说是“未见其鹅,先闻其声”了。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写鹅在陆地上且行且歌的神态;后两句则是写鹅在水中优哉游哉的神态,而且对仗工整——“白毛”对“绿水”、“红掌”对“清波”。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水云清 发表于 2016-12-24 18:34:49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赏析:《子夜歌》相传是晋代一个名叫“子夜”的女子所创制。因她是吴地人,故而这诗又名《子夜吴歌》。乐府中的《子夜歌》共有四首,多写恋情,每首四句,分咏春夏秋冬四季的情事。李白的《子夜吴歌》也有四首,不过每首扩展到六句,这是其中最好的一首。另外,李白这首诗有点旧瓶装新酒的意思。他没写恋情,而是写闺妇的秋思——对远征丈夫的思念。

  “长安一片月”中的“一片月”三字最能惹起人的遐想。“月”用“一片”来形容,可知那不是一轮“圆月”,而是大半片“月亮儿”。同时,“一片月”在形体上又给人一种薄薄一层的感觉。因此,这“一片月”就仿佛是贴在遥远而浩瀚的天幕之上的一般。“万户捣衣声”中的“万户”形容捣衣的妇人之多。从后文“玉关情”“平胡虏”“罢远征”来看,妇人捣衣是为远戍边疆的丈夫制作征衣。按说士兵的征衣属于军事物资,怎么要士兵的妻子自己准备呢?这就要提到唐朝初年的军事制度了。原来,那时实行的是府兵制。国家指定一部分特定的人为府兵。农忙时务农,闲暇时操练。不需缴纳赋税,战时自备武器赶赴战场,征衣当然也在自备之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是说长安的妇女们在秋夜里捣衣。由此推测,妇女们晚上尚且捣衣,就更不要说白天了。

  在他人听来,“捣衣声”仅仅是捣衣声罢了,而对于那些正在捣衣的妇女们来说,这一声声的“捣衣声”里正包含着无限对远征丈夫的思念。夜里的秋风已经寒凉刺骨,却难以驱散正在捣衣的妇女们。“捣衣声”不绝,也正就是“玉关情”不断。所以,诗人才说“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与沈佺期《杂诗》里的“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两句在含义上正复相同。这里暂且按下不表。单就这两句诗的含义来说,虽然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却实在有些奢望。这些妇女们之所以做征衣,是因为她们觉得自己的丈夫尚在人世,或者是收到了丈夫索征衣的书信或是口信。可是,谁能保证她们的丈夫不像许浑《塞下曲》里说的那样:“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谁又能保证她们的丈夫不像沈彬《吊边人》里说的那样:“杀声沈后野风悲,汉月高时望不归。白骨已枯沙上草,家人犹自寄寒衣。”

  聪明的,你说“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是不是一种奢望呢?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1粉丝

1帖子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中国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