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王安忆带领下的复旦大学创意写作专业,是不是一件蠢事

[复制链接]
萧盛实名认证 手机认证 官方 发表于 2019-11-25 08: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来了复旦我才知道,原来不止北大中文系主任会告诫新生,中文系不培养作家,复旦中文系主任也是这么说的。”北大中文系教授邵燕君感慨。
14fe0c43b3844beda97e56bfd4aefb92.jpg
中文系不培养作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文科资深教授陈思和回忆,当他作为77级学生进入复旦中文系,系主任朱东润在第一堂课上说的这句话让全班都傻了。很多同学觉得自己“考错了”,朱东润还为此到学生宿舍专门解释为什么大学不培养作家,“印象中最强的理由,作家是天才,不需要培养。你们在生活实践中可以学习、写作,成为作家。大学主要培养做学问的人。”

中文系到底是不是培养作家?多少年来似乎一直是一条纠结的命题,直到近10余年来,创意写作专业在国内高校勃兴。2009年,复旦大学在中国大陆地区高校中首创以培养文学写作者为宗旨的创意写作专业硕士点(MFA),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高等院校文学类专业研究生局限于学术研究的格局。比起中文系到底能不能培养作家,11月23日,以“我们在校园写作”为主题的复旦MFA成立10周年高峰论坛上,人们更想知道的是,在王安忆的带领下,MFA到底学了什么?有了哪些成果?

0f669a3c304946239ec4eecc2e87b30b.jpg

美国MFA可以培养出严歌苓,我们为什么不可以?

“当年安忆到复旦教书,我觉得非常奇怪、不可思议,无法理解。我想她一定是觉得作家这个行当是可以教出来的,但按照我的想法,作家显然是教不出来的。我觉得王安忆是在做一件蠢事,她不仅想把自己的写作秘诀无私地奉献出来,而且还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希望培养出能超过她的人。”论坛上,作家叶兆言直言不讳。

关于“写作是否可教”,国内一直有不少争议。尽管1897年美国爱荷华大学就开设了创意写作专业课,至今全世界已有几百所大学设立创意写作项目,而且确实培养出了一批“科班出身”的作家,比如当今英国文坛颇具影响力的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旅美华人作家严歌苓、哈金等,但正如复旦刚设立MFA专业时王安忆所坦承的:“凡创造性的劳动似都依仗天意神功,不是事先规划设计所能达到的”。

复旦创办MFA,的确受到国际上相关学科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王安忆就曾在爱荷华大学参加国际写作计划,旁听过创意写作课程。当时,她对那个课程老师过于关注措辞、讲究行文颇有些不同意见,“后来自己准备写作时,忽然间意识到自己一直在克服的问题就是那个老师要求过的减掉行文中的介词”。更直接的触发是王安忆2004年进入复旦教授文学写作后,通过严歌苓请来了爱荷华大学MFA课程的两位创始人来为学生授课。一个学期下来,时任复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想,“既然MFA作为美国作家的最高学位,培养出了白先勇、严歌苓、哈金等一批华语知名作家,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经过长时间的斡旋争取,作为专业学位的创意写作MFA在复旦诞生了。

不断的质疑和逼问,直到把你逼上写作的原点

在“天才可为”的文学写作中,到底什么是可以教的?这是MFA需要解决的问题。王安忆曾在一篇“课程宣言”中提出,故事、情节和文字,这些在“人力可为的范围”。

“我们的同学都记得,王(安忆)老师每次开题选题,上课时的灵魂之问,你为什么这样写?这个人物背后的动机是什么?这个故事的逻辑是什么?就像苏格拉底式的助产士一样,帮你把孩子生下来。”复旦中文系教授严锋说。

“不断的质疑和逼问,直到把你逼上写作的原点。”如今是MFA教师的青年作家陶磊说,王安忆的“小说写作实践”是MFA学员的必修课,这门课的任务是写一个虚构的故事。开课前的假期,王安忆会先指定一个地方,要求选课学生实地探访。这些地方大都很有来历:由厂房改造的“田子坊”、曾为“远东第一屠宰场”的1933老场坊、上海第十七棉纺织总厂改建的“上海国际时尚中心”、福州路旧书店、鲁迅纪念馆……她要求学生以当地为背景,虚构一个故事。先写出开头,拿到课上讨论,回去修改和续写,下次课再讨论。如此周而复始,尽可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讨论环节通常以王安忆的“质疑”开始:这个开头有没有继续“生长”的可能性?如果有,你要怎样选择和利用这些可能?如果没有,可以增加哪些资源?用王安忆的话说,这叫“无中生有”“无端生是非”,就“像万花筒,略一转动,百花盛开;再一转动,千树万树;再再转动,繁花生锦,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陶磊还破除了人们的一个惯常误解——可能和许多人的想象相反,入学面试时王安忆并不特别在意考生的创作经验,MFA毕业、在文坛崭露头角的学员们入学前大都没有真正写过小说。她更关注的是考生是否做好了创作的“准备”,比如长期的阅读积累,比如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在陶磊看来,复旦MFA课程为写作者提供了一个“孵化”写作才能的基地、一种“有效的写作氛围”。在这种氛围里,有“准备”的学员们开始了写作的学习和练习。

石头永远孵不出小鸡,小鸡如何更容易破壳而出

“这是一个全新的写作训练的经历。”作家、资深编辑金宇澄曾担任复旦MFA首届校外兼职导师,在他的印象中,这是一门费心费神的工作,不同于编辑事后介入作品,而是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大量参与。“这种过程让我发现了在编辑岗位难以发现的作者。”他至今记得一位来自温州的学员,“家里是做生意的,我在其他小说中从没看到过像他所写那样关于经商温州人如此热闹、丰富的场面”。

王安忆则说,她在开写作课的过程中,调动起来的写作经验更多是与编辑沟通的经验。“在中国有一个特别好的文学系统,我们这代写作者都是在期刊编辑的指导下慢慢成长起来的。我的教学中,更多启用的还是以前编辑老师的指导方式。为什么不厌其烦上这门课?它和下围棋不太一样,围棋有段位,写小说的人可能遇到的永远是那几个问题。讨论中,同学们的问题会反过来促进我的思考,甚至促进我的写作。”

除了作家、编辑的教学模式,复旦MFA重视跨学科艺术养成的培训,2010年来,创意写作专业先后邀请连环画泰斗贺友直、编舞家舒巧、上音音乐剧系主任金复载、书法家刘天炜、纪录片研究专家林旭东、滑稽表演艺术家王汝刚等“开课”。青年作家、复旦MFA教师张怡微说,尽管复旦大学创意写作专业课程的主体是小说、散文、诗歌,学生经由课程依然得到了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可能。

2006年以来,复旦大学创意写作MFA专业共招收154名学生,涌现了张怡微、甫跃辉、余静如、王侃瑜等当下写作的活跃力量。“我在MFA的毕业作品是一篇中篇科幻小说,也是我自己的第一篇作品。毕业之后,这些作品先在《萌芽》上连载,后来收入个人小说集《云雾2.2》中,最近推出中意双语版本在意大利出版。去年开始,我也尝试直接用英文进行创作,或把自己的小说翻译成英文发表在国外杂志。我获得的奖项包括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中篇银奖、最佳影视创意奖金奖、最佳新秀奖。”本科读工商管理的王侃瑜说,这一切成绩的源头都是复旦MFA,“如果没有读这个专业,我可能永远不会开始创作。很多人觉得读MFA,通过两三年训练,可能所有学生都会成为作家,这是一种误解。我们在MFA学到的并不是具体的写作技法,也不是市场的喜好或文学界的资源获取方式,而是在老师的带领下亲近文学,阅读、感悟、尝试创作,探索人生一种新的可能性。”

“今天学习创意写作的同学,未来成为作家、大作家,很可能不是因为你们进了这个专业,学过创意写作。石头永远孵不出小鸡,如果你们能够成功,只能说明创意写作课堂更容易让你们破壳变成小鸡,更有利于你们脱颖而出。”叶兆言说,未来的作家可能大多数都会出自创意写作专业,接受过创意写作的培训,“没有理由不看好创意写作的未来,但也不必要盲目乐观。创意写作应该成为一门平常也相对科学的学科,在文科领域、在中文系,找到自己最合适恰当的位置。”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TA的其他文章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9关注

125粉丝

2524帖子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