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本版
帖子
用户
登录
注册
快捷登录
投稿
每日签到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写手之家
›
娱乐休闲区
›
文化新闻
›
45%图书年销量不到10本 不必为尴尬的数字焦虑 ...
返回列表
45%图书年销量不到10本 不必为尴尬的数字焦虑
[复制链接]
萧盛
发表于 2018-1-10 22:47:3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日前,图书咨询机构“开卷”发布了一份滞销书数据报告。报告显示,从 2014年1月到 2017年10月,综合中国大陆实体店、网店及零售3个渠道数据,年销售数量小于10本的图书,占全部图书品种的45.19%;年销售数量小于5本的图书,占全部图书品种的34.5%。
看上去,这个数字还是很具视觉冲击力的。将近一半的书,年销售量不到10本。也就是说,当我们走进书店,在琳琅满目、一望无际的书柜中,已经是千挑万选、披沙拣金之后剩下的了。大量的书连进入消费者视野的机会都没有,从生产车间直接到了积压库房,根本无缘在书架上流连一番。
对于这个数字,自然可以从中得出很多严肃解读,诸如图书
出版
大量浪费、国人普遍阅读水准偏低、市场发育不完善等。这些解读自然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处于塔尖的产品总归是少数。以电视剧市场为例,2015年一年拍了1.6万集国产电视剧,播出8000多集,50%的剧目都难见天日。而在播出的这些剧目里面,80%的收视率达不到0.5%的及格线,沦为炮灰。任何一个市场,总归是有大量垫在下面的炮灰,图书市场也未能例外。
更何况,在近些年网络普及、数字出版的冲击下,图书出版中消费市场的属性已有所淡化,日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许多图书的出版,成了一种具有象征意味的文化行为,而非市场行为。
笔者曾收到大学教师相赠的著作一本,其实就是他当年的博士论文。虽然书的版权页没写印数,但据笔者估计,该书的题目就已经如同天书,无论怎么卖力吆喝,行情实在堪忧。类似情况大量存在,无论是为文献留存出版的学术滞销书,亦或是为自我欣赏而出版的个人散文集,许多的出书行为早已远离纯粹的利益考量,只要不是花公款替个人埋单,倒也不妨将之纳入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范畴,视其为个人需求、社会效益、情感偏好、文化习惯等综合因素叠加的复杂行为模式。
倘若我们执着于数据表述的宏大叙事,将图书出版套入以成本、收益的典型经济分析框架,并以此为导向,未必就能得出理想的结论。众所周知,图书出版效益较高的种类,不外乎教辅、鸡汤、炒股、成功学,倘若图书市场一股脑全转向这个领域,执着于消灭年售不超过10本的书,此种景象或许才值得焦虑。
今天我们提倡阅读,似乎格外重视图书的销售量、阅读量,希望从数字表现上得到社会演进的例证。但是,对一些并不理想的图书销售大为敏感,未免过于忧心忡忡了。其实,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纸质阅读未必就比网络阅读带有更高级的价值意义。我们提倡阅读型社会,不妨梳理清楚,阅读的意义是什么?或许是人格的涵养、知识的启蒙、共识的凝聚。社会所该聚焦的,更当是知识环境是否足够自由畅达、包容有序,这才是阅读意义的指向所在。对于个别数字上的“尴尬”,其实倒也不必那么焦虑。(来源: 中国青年报,易之)
标签:
图书
销量
不必
尴尬
数字
TA的其他文章
《活了100万次的猫》在中国销售超100万册
“锁龙井”究竟是怎么回事
主流文化瞧不起网络文学?
法国人的用餐礼仪
《看不见的客人》:“谜底”或许并不重要
张嘉佳:写对得起这个社会的东西,就是对的
写手!写手!把精彩献给你,孤独留给自己
徐则臣:不能把注意力仅放在讲故事上
相关帖子
•
视频号会是图书营销增长的最后一个平台机会吗?
•
图书市场仍在下行,短视频电商能量“见顶”|中金易云2024上半年图书市场报告
•
成人历史社科图书约稿
•
小学生自创“尴尬”网文,看后感觉人麻了!
•
不必盲目追逐学历升级
•
不必盲目追逐学历升级
•
从销量扑街到月销过万,这套再版书凭什么起死回生?
•
学英语随时可以,不必求人拜师,不必耗费大笔人民币
•
2024北京图书订货会1月11日至13日举行
•
2024北京图书订货会将于1月11日开幕!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萧盛
管理员
29
关注
125
粉丝
2524
帖子
发送私信
收听TA
Ta的主页
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