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思想高地] 看中国文化的“受”和“授”,艺术关心的是人

[复制链接]
萧盛实名认证 手机认证 官方 发表于 2018-1-27 10: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摘要]上海美术学院“上美讲堂”去年底曾邀请国内美术教育界十位名家展开“美术教育大家谈”活动。先后举办20多组学术讲座、学术论辩会等活动,邀请20余位美术和设计教育界人士从多方面开展分享活动。
上海美术学院“上美讲堂”去年底曾邀请国内美术教育界十位名家展开“美术教育大家谈”活动。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先后举办二十多组学术讲座、学术工作营、学术论辩会等活动,邀请20余位美术和设计教育界人士从绘画历史、造型艺术、美术与社会发展、美术馆展览和现代设计等诸多方面开展主题分享活动,以多元并开放的方式展开交流与对话。“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将选择部分名家讲座予以文字呈现:
中国美术史学家、知名美术评论家邵大箴当时做客“上美讲堂”,在讲座中分享了他对当前世界艺术潮流和中国当前艺术状况的看法,并探讨中国艺术走向现代、走向世界的途径。邵先生以自己苏联留学的经历打开了话题。邵大箴1955年到1960年在苏联专攻美术史论,他认为透过艺术史,能够发现艺术的变革与社会密切联系在一起,艺术的恒定性在于关注”人性“,关注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艺术的变化性也是永恒的。邵大箴对于传统形态的绘画艺术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文人画的笔墨和语言体现了艺术价值、传统绘画艺术是离不开手作的,他说,“人们之所以要艺术,是出自于人性的需求,“人性”是什么?就是人对自然的尊重和热爱,人对自我的欲望,自我道德伦理的理想,这是一种平衡的关系,能够保持人的自尊。归结起来,艺术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艺术里面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人’。”
以下为“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对邵大箴讲座内容的摘录整理:

看中国文化的“受”和“授”,艺术关心的是人

看中国文化的“受”和“授”,艺术关心的是人

邵大箴做客“上美讲堂”

一切艺术都有乌托邦的色彩
1955年到1960年我在苏联留学,当时苏联美术界处在一种变革的开始,但变革是缓慢。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实际上执行的是和西方交流的对外开放政策。苏联地处欧亚地带,一半是欧洲,一半是亚洲,但是它的文化体系和艺术体系是欧洲系统的。十月革命以前,俄罗斯民族主义运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9世纪70年代巡回展览画派的诞生产生了很多曲线,不仅是绘画、造型艺术,还有文学、音乐、戏剧、美术都形成高潮,在欧洲艺术史、世界艺术史上也有意义。
对此吴冠中先生有不同的看法,他说苏联前期的俄罗斯时代产生那么多的文学家、音乐家、哲学家、戏剧大师,为什么他们的绘画却没有走出写实?这代表西方的观点,认为俄罗斯的绘画是落后的。“巡回展览画派”和“印象派”基本上是同时的,但是世界上还是有人认为俄罗斯绘画的造型意识不行。可是在20世纪末期21世纪初期,俄罗斯艺术在美国的展览引起了轰动,后来又到西欧巡展,人们都刮目相看,原来俄罗斯艺术这么精彩。

看中国文化的“受”和“授”,艺术关心的是人

看中国文化的“受”和“授”,艺术关心的是人

《无名女郎》,伊万·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1837–1887),1883 年

翻开世界美术史,俄罗斯的篇幅比例很小,更不用说中国了,中国的比例更小。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中的这些艺术家,在世界美术史的教课书和著作上几乎没有位置,这种情况很值得我们思考,至于中国更不要说了。现在西方的艺术字典几乎没有中国的当代艺术家的名字,但是中国的前卫艺术家稍微有几位。所以要把艺术问题说清楚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我从50年代学习美术史,一直到现在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对于艺术,为什么人们有完全迥然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和看法?

看中国文化的“受”和“授”,艺术关心的是人

看中国文化的“受”和“授”,艺术关心的是人

《融雪》,费多尔·亚历山德罗维奇·瓦西里耶夫(1850–1873),1871 年

1991年我在俄罗斯东方艺术博物馆看了个很大的展览,展览后来巡展莫斯科。1996年我到美国去访问,在美国纽约看到了同样的展览,这展览的题目就叫“伟大的乌托邦”。它展览了俄罗斯19世纪末期的前卫艺术。其实艺术和乌托邦是没有联系的,某种程度上一切艺术都有乌托邦的色彩,所谓乌托邦的色彩就是理想主义的色彩。“巡回展览画派”也是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它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要求贫民阶层和贵族拥有同等的社会地位。中国20世纪的艺术,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也有乌托邦的色彩。艺术和理想联系在一起,和社会的思潮、风气联系在一起,所以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主张和艺术观点。

看中国文化的“受”和“授”,艺术关心的是人

看中国文化的“受”和“授”,艺术关心的是人

《伏尔加河边的牧羊人》,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涅斯捷罗夫(1862–1942),1922 年

艺术的变革与社会密切联系在一起
1955年我到苏联学习的时候,俄罗斯东方艺术博物馆和莫斯科的博物馆都藏有印象派的画,不少于法国,但是都没展出。印象派兴起的时候画作卖的价格很低,几瓶葡萄酒或者一双皮鞋就可以换一幅,所以当时买印象派画最多的是美国懂艺术的商人,所以美国的芝加哥博物馆藏有大量印象派画作,后来私人收藏家也有很多。再就是俄罗斯,俄罗斯有两位懂艺术的富有商人,在法国人还不重视印象派绘画的时候,他们买了大量印象派的画作带到俄罗斯。

看中国文化的“受”和“授”,艺术关心的是人

看中国文化的“受”和“授”,艺术关心的是人

莫奈《花园中的女人》

为什么当时法国人不承认印象派的画,因为印象派的绘画代表新兴市民阶层,而不是贵族,不顺应他们的爱好。新兴的市民阶层收藏印象派画,是因为印象派的画不表现伟大的历史题材,不表现宏大的场面,而适合悬挂在家里面,它表现的写意性、意念性的风景适合家里布置的需要。但是市民阶层刚刚兴起,还没有占主导地位,而且他们的整体趣味还是受过去皇宫贵族的影响,所以对印象派的画还不够重视。

看中国文化的“受”和“授”,艺术关心的是人

看中国文化的“受”和“授”,艺术关心的是人

俄罗斯国立东方艺术博物馆

两个富有的俄国人买了大批印象派的绘画,后来在莫斯科每个星期六开放,让艺术家去参观,欣赏他们的画。这对俄国前卫性的艺术运动以及后期的青年人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因为画作都集中在莫斯科,十月革命以后这些画作都归国有了,就把一部分的印象派绘画送到东方艺术博物馆。
东方艺术博物馆正馆里面全是古典绘画,从古代希腊罗马、文艺复兴,18世纪到19世纪比较古典的艺术。在副馆全是印象派的绘画也是其最精彩的收藏。这些艺术作品一直到1956年、1957年才慢慢地对艺术界开放,所以我在苏联学习期间就经历了艺术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阶段,对我思想有很大的刺激。

看中国文化的“受”和“授”,艺术关心的是人

看中国文化的“受”和“授”,艺术关心的是人

1979年1月底2月初“十二人画展”上海黄浦区少年宫展览现场

俄罗斯美术对中国影响很大,所谓“红光亮”是从苏联过来的,但是真正的所谓社会革命艺术,对中国确实产生了不好的影响。1982年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兴起,回归了传统艺术的思潮,然后影响前卫艺术的发生,“八五新潮”之后中国出现了新文人画,对前卫艺术进行新的反驳,90年代中国的文人画传统复兴,其中30多年的历史,可以引起我们很多思考,值得我们去研究,为什么艺术发生这样的变化。实际上我们所有现存的问题都可以在艺术史中找到解答,分析一小段艺术史都会给你很多启发,可以对许多艺术迷雾的现象做出正确的解释。
艺术的恒定性,关注点是“人”
艺术的稳定性、恒定性,是说艺术有没有永久的价值,这永久的价值是不会变的。苏联时期,斯大林政策下,其实有一股“暗流”,暗流就是俄罗斯艺术家心里隐藏着的一种人文精神,对人性美的追求,信仰人道主义,这股潮流使俄罗斯18世纪末期19世纪兴起人文主义思潮,一直到苏联时期都没有泯灭掉。中国人也是如此,艺术家心里都暗藏对艺术的尊崇,因为艺术是和人性联系最密切的一种形态。人们之所以要艺术,是出自于人性的需求,“人性”是什么?就是人对自然的尊重和热爱,人对自我的欲望,自我道德伦理的理想,这是一种平衡的关系,能够保持人的自尊。
归结起来,艺术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艺术里面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人”:人和其他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这是组成人性最基本的元素。我们和自然相处要和谐,社会的关系保持伦理道德的信念,追求社会理解而不是自我膨胀。人性本善,不是追崇相反的东西,而是和相反的东西不断地做斗争,不断地去压制。真善美压制假恶丑,艺术就是表现真善美,所以这是永恒的、恒定的、不变的。
多重因素影响艺术的可变性
从原始艺术到今天的艺术,在形式语言上有很大的变革,但是在基本内容上关注人、表现人性的美,这点基本没有变化,还是保持人与人之间友好的关系,保持人性最本质的东西。如果说没有变化那是不实在的,艺术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产生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就是社会生产力,随着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上有变化。原始人创造艺术和欣赏艺术,和我们现代人欣赏艺术、创造艺术有相同的但是也有变化,这个变化不言而喻。创造方式、表现形态、表现手段有变化,和生产力、经济发展有关系。

看中国文化的“受”和“授”,艺术关心的是人

看中国文化的“受”和“授”,艺术关心的是人

《马》 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

第二,受政治体制的影响。比如说几千年前和现在政治体制不一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政治体制发生变化,这在艺术上也有影响。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艺术不同,是因为政治体制发生了变化。

看中国文化的“受”和“授”,艺术关心的是人

看中国文化的“受”和“授”,艺术关心的是人

波提切利作品《维纳斯的诞生》

第三是宗教,伦理道德,使社会影响发生了变化,比如基督教的艺术和佛教的艺术,区分也是很明显的。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有的变化是非常深刻的,比如欧洲的艺术。从希腊罗马之后一直到现在,欧洲的艺术归结起来,实际上就属于两个类型,一个是希伯来文化,一个就是希腊文化。研究欧洲美术史的学者讲,西方为什么崇拜抽象主义,抽象主义在希腊罗马时期是没有的,它起源于中世纪,和基督教艺术相像,基督教艺术是反写实、反对画人的,而且它的艺术形态都是比较接近变形、夸张和抽象的,所以希伯来文化是崇拜抽象主义的。
从艺术价值来讲,所谓艺术价值就是经得起人们的欣赏。艺术评价的标准是没有绝对的。现在推崇前卫艺术的品论家、收藏家,在西方尤其在美国90%是犹太人,这是不需要争论的。为前卫艺术推波助澜的犹太人,是希伯来文化的根源。我们不去评论它是好是坏,是优是劣,但这个现象是存在的。
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的起源是由于信仰的关系。艺术的变革还包括新材料的出现,以前用油彩绘画,欧洲就出现了油画,宣纸的运用大大推进了中国的文人画。还有就是外来文化的影响,印象主义产生是为写实主义长期存在而产生的反驳。19世纪60年代法国的国际博览会举办展览,日本的浮世绘绘画在法国的博览会上出现,浮世绘绘画是18世纪日本版画的一个高潮,浮世绘绘画的根源当然来自于中国,它受中国绘画的影响。

看中国文化的“受”和“授”,艺术关心的是人

看中国文化的“受”和“授”,艺术关心的是人

葛饰北斋《富岳三十六景之骏州江尻》

浮世绘的特点首先是平面性,它不是立体空间的推移,第二就是装饰性,它不是形式装饰性,不要理解为外在的趣味,而是绘画的一种气息,这种气息是带有人文的。印象派从最早的莫奈一直到梵高都喜欢收藏浮世绘绘画,鲁迅在一篇文章里面说中国绘画传到法国产生了法国印象派,意思是对的,但不是中国绘画传到法国,而是日本的浮世绘绘画,但实质上是东方艺术、中国艺术影响了法国艺术的产生。

看中国文化的“受”和“授”,艺术关心的是人

看中国文化的“受”和“授”,艺术关心的是人

大克鼎

另外艺术作品本身的存在,它自己发生的变化也影响着艺术价值。鲁迅先生认为青铜器美在什么地方?美在斑驳的美,不是刷的很亮,如果我们看到的青铜器和原来一样,刚做的很新的青铜器,没有斑驳的纹理我们会感觉不美,这种斑驳的美更有审美的深度,更能吸引我们。
上海博物馆藏有很多青铜器,经过历史岁月产生的影响,使它表面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的美成为一种新的创造资源。现在做艺术的时候也故意去做些这样的,雕塑也是一样,断臂的维纳斯这么美,到了罗丹时期,他可以做《行走的人》,人没有头怎么能欣赏呢,但是它的毅力和坚定,我们对这个形象会产生一种美感,所以这是艺术本身所造成的。
对艺术拓展来说,外来文化的影响绝对不可缺失。假如没有中原文化,特别像北魏时期,鲜卑族打进中原,北方那种浩大的气势影响很大。如果按照江南文化的文墨走下去,中国文化就会衰弱。北方进入中原,进入南方,对中国的影响非常重要。所以中国文化之所以如此丰富,就是由于中原民族或者像外来的蒙古族、鲜卑族文化的冲击,使中国的文化更加具有力量,更加具有发展的空间和余地。

看中国文化的“受”和“授”,艺术关心的是人

看中国文化的“受”和“授”,艺术关心的是人

北朝“娄叡墓”壁画中的马队

艺术史能告诉我们很多道理,能从中发现艺术的规律。中国文化之所以伟大在于两个字,一个字是“受”,一个是“授”。它善于从别人的文化里接受新的东西,善于把自己的文化传授给别人,所以中国文化没有中断但是不断变化,保持了民族文化传统又不断吸收新的文化元素,不断发展变革。所以艺术的恒定性是有的,但是艺术变化性也是永恒的,相对而言艺术不能停留在原来的位置上,要不断变革、不断创新、不断拓展,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那个“宗”就是关注人,关注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文人画的笔墨和语言体现了艺术价值
中国艺术不断地被世界所认识所接受,这是必然的过程。中国文化几千年的记录是不变的,近现代以来从19世纪下半期开始,有识之士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越来越有新的变化。
1982年我到法国去访问,法国的郊区有个国际性的版画创作基地,邀请各国的艺术家去做版画创作,其中我访问了一位画家,他给我看一本老子的《道德经》,20世纪初期出版的德文简易版,不是全文翻译的。中国的文化是“儒道释”三家,从意识形态来讲当然儒家占主要地位,但对艺术来讲道家影响更大。儒家是让艺术在道德伦理的规范之下,而道家讲究思想的解放,讲究独立的见解,讲究艺术更深入地与自然发生关系。所以中国绘画理论中道家的学术占有重要地位,《道德经》的理论之所以被西方人所关注,是因为他们把艺术构思和艺术实践紧密结合进行艺术创造。

看中国文化的“受”和“授”,艺术关心的是人

看中国文化的“受”和“授”,艺术关心的是人

苏轼《潇湘竹石图》(局部)

中国文人画的传统受中国文化影响之外,还有当时的社会思潮,包括陈独秀、康有为、鲁迅,他们都是鼓励中国文人画的,因为中国文人画不表现现实,不表现社会。文人画追求的东西是和西方的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立体主义相似的,都是强调艺术语言本身。艺术语言本身的独立价值和独立意义,是不讲究艺术依附于客体的。看到客观世界的现象,就表现客观世界的艺术没有价值,要通过语言、笔墨本身来强调它的价值。画的景色本身不产生影响,而是色彩、点线面的结合给你产生视觉,这是艺术最重要的东西。文人画就是这样,做官做不了就画画,以此来寄托情绪、感情,寄托对人生的感受,所以文人画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它重视用笔墨语言表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是非常富有诗意的,是富有感情色彩的艺术。文人画集中地表现了艺术家自身内心的感知,强调艺术语言本身,所以文人画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匠人画的反驳。
文人画比印象派早几百年,所以中国文人画了不起,它吸收了道家的学术,道家的“无为”,道家的自由,表现心里面的一种自由,这是它的价值。它的不足就是它对现实比较消极,这种消极的态度影响了20世纪。因为它离现实距离很远,这就引起了对文人画的否定。

看中国文化的“受”和“授”,艺术关心的是人

看中国文化的“受”和“授”,艺术关心的是人

元 倪瓒《渔庄秋霁图》

主张艺术和参与社会变革的人否定文人画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不能过度,因为文人画有固定的价值。为什么推崇徐悲鸿,徐悲鸿发挥了文人画笔墨传统,是20世纪最有成就的人物,大家都在否定文人画的时候,他强调文人画的价值,他继承文人画的笔墨传统,文人画的中心就是笔墨,没有笔墨就没有文人画。笔墨就是感情的载体,强调主观感情的发挥。李可染的成就在于他的中国画强调写生,成就之二是从写生发展到写意艺术的魅力,所以他创造了大幅的画面,这种画面有更大的写意性。中国画的写生和西画不一样,西画的写生是面对自然客观的描写,中国画的写生基本上是从观察体会入手。
中国画不重写生,但是过分的不重写生就与自然越来越远,所以清代中期之后的文人画弱点就在于太重视临摹。中国画是从临摹入手的,西画是从写生入手的,画石膏,画模特,画真人,这是两个系统,两个系统各有所长。因为中国画是用笔墨的手段,所以必须要人们学怎么用笔墨,用各种造型。假如现在临摹古人的画,陷在里面就拔不出来。写真不求变化也要产生问题,所以中国画和西画各有各的体系。中国画的道路实际上主体是中西融合的,任伯年、徐悲鸿、李可染,他们都吸收了西画的某些经验和技巧,但是最有成就的是把西画的观念和技巧融入到中国画里面,李可染使中国山水画达到了新的局面,但是徐悲鸿的价值在于忽视文人画传统又把文人画发展到极致,所以各有前景。

看中国文化的“受”和“授”,艺术关心的是人

看中国文化的“受”和“授”,艺术关心的是人

李可染《暮韵图》

传统形态的绘画艺术离不开手艺
传统形态的艺术还有没有价值,传统绘画形态的特点是什么?传统绘画形态的特点是手作,这个手是通过眼睛看的,通过心灵感受的,是动过脑子的。眼睛看过,被心灵世界吸收,被脑子思考过,用手创作的艺术的表现特点。
假如不用手作,也不是通过眼睛看过的,不是心灵感受过的,那不是传统形态的艺术。世界上主流形态认为这个大争论过时了,所谓主流形态是大多数理论家和搞当代艺术的实践家,认为用手画的画过时了,我们用思想作,所以到美国大学里看设计系的人画画,他们设计汽车、火车,讲求造型。到了艺术系,它的教室里面全是椅子没有画,它是讨论画是什么,什么是艺术,艺术的未来是什么,讨论这些问题,不需要画画。其实艺术的基础是“手艺”,这是传统形态。“手艺”是传统形态的特点,但不学“手艺”好不好呢?当然可以,现在就有装置、表现等,那些艺术也有价值,艺术价值是吸收了现代哲学、现代美学和现代人们对当前现实的思考。社会需要艺术对当今现实的批判,没有批判性的艺术是没有价值的。所以为什么有的传统形态的艺术生存不下去呢,因为描写的是社会表面的现实,社会本质的现实是需要深入地观察,做深刻的思考,才能体会到社会的本质、主流。
当代艺术往往满足于表面的真实,忘掉了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不是表皮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是社会本质的,这对社会的观察需要有赞扬,需要有批判,需要有深刻的思考,这样传统形态的艺术才能站得住脚。我们的艺术里面缺少思想性,缺少真实的感情,缺少梦幻的意识,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是现实中的梦幻,因为它不是现实本身,是想象中的现实。
中国艺术是有前途的,不要否定自己的道路
西方的行为艺术是走在前面的,所谓当代艺术也是走在前面的,中国艺术要吸收西方的装置、观念、行为等艺术,我们要能看懂它们,要有宏伟的胸怀去包含。我们走的道路是我们的先辈经历了很多困难走出的,所以我们要坚信自己的道路。
20世纪的艺术有很多人否定,这段时期有战争、内战,包括改革开放之后的艺术,我认为不要否定。20世纪的艺术家走的道路是非常困难的,艺术不是在一帆风顺的情况之下才能创造,前辈艺术家在极困难的时期用血和汗创造的艺术,那些艺术技巧现在看来多么成熟,感情也是真实的,所以不要否定前人的创造。当今艺术如何走,就是在前人的道路上向前摸索,向前创造。艺术就怕万马齐喑,艺术是需要多种的声音,需要有不同的争论,这样艺术才能走向前进。要允许有批判,正是因为有批判才激发我们的思考,要广泛地吸收各方语。

看中国文化的“受”和“授”,艺术关心的是人

看中国文化的“受”和“授”,艺术关心的是人

徐冰作品

徐冰做《天书》的时候告诉我,他受几种艺术的影响,一种是传统的木刻,第二是美国的波普艺术,还有受民间艺人的影响。民间艺人把纸放在水里弄湿,再放到沙滩上风干,几十张纸重复着做,这是一种精神。这实际上有点迷信色彩,但从这里吸收经验创造了《天书》。所以艺术的视野非常重要,视野不要狭窄,要宽容但是要有自信,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艺术潜力。因材施教,艺术的道路是非常宽广的,每个人都不可能成为大艺术家,但是你贡献自己的力量虽然微小但是真实而有价值。
不要和西方当代艺术一模一样,要走自己的路。但是有一点,尊重传统,吸收西方包括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中国艺术是有前途的,不能说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要珍惜我们的成就。(文/张怡然)

看中国文化的“受”和“授”,艺术关心的是人

看中国文化的“受”和“授”,艺术关心的是人

讲座笔记


本文转自澎湃新闻 http://www.thepaper.cn/


TA的其他文章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9关注

125粉丝

2524帖子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