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本版
帖子
用户
登录
注册
快捷登录
投稿
每日签到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写手之家
›
写手服务区
›
历史文化
›
再见金庸,回顾他的出版生涯
返回列表
[历史]
再见金庸,回顾他的出版生涯
[复制链接]
写手发布
发表于 2018-10-31 08: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据中国香港媒体报导,笔名为“金庸”的武侠小说泰斗查良镛逝世,享年94岁。金庸笔下创作多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包括《射雕英雄传》、《神鵰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等。
金庸先生仙逝的消息传来,神州大地陷入一片悲痛。在纪念金庸先生的时候,我们所怀念的除了金大侠在小说界的累累侠名,应当还有
出版
人金庸在报业的地位与建树——他的七千余篇政论,以其兼具理性与感性的笔法,在两岸三地影响极深,而由他创办的《明报》则在他的主持下,由一家既无资本为后盾、又无政治背景的通俗小报,办成了家喻户晓的精英大报,在香港乃至华人世界享有盛名。一个只身下香港的年轻人,究竟如何成为名动香港的报业巨头?就让我们随《出版人》领略一下金大侠半个多世纪跌宕起伏的报业生涯吧。
再见金庸,回顾他的出版生涯
金庸本名查良镛, 1923年生于浙江海宁。1946年,查良镛从杭州的《东南日报》开始了自己的记者生涯,随后上海《大公报》招聘国际新闻翻译,查良镛被录用。1948年,香港《大公报》复刊,24岁的查良镛被从上海派到香港,“身无分文走香江”,一段传奇由此开始谱写。
查良镛在香港的头几年并不得意,正是武侠小说扭转了他“穷记者”的窘境。1952年,查良镛跳槽到《新晚报》做副刊编辑,负责人罗孚见他笔下“功夫”了得,便要他和另一位编辑陈文统(即梁羽生)写武侠小说连载,不意这部《书剑恩仇录》一炮而红,穷记者查良镛由此化身大侠金庸,并在随后的几年里凭在《商报》连载的《碧血剑》与《射雕英雄传》一举奠定了自己在新派武侠小说的盟主地位。
石破天惊的武侠小说也激发了金庸的创业热情,1959年,他伙同中学同学沈宝新出资10万港币,筹备出版《明报》。《明报》创刊初期,沈宝新管营业,金庸负责编务。最初金庸希望《明报》成为一份“走偏锋”的小报,每日一期,以小市民感兴趣的话题为主打,再配上他的武侠小说吸引读者。然而创报的第一年,《明报》销量只在千份上下起伏,亏空严重,若无金庸抱病连载《神雕侠侣》的支撑,只怕早就关门大吉了。
再见金庸,回顾他的出版生涯
在《明报》上连载的《神雕侠侣》与《倚天屠龙记》
上世纪六十年代大陆的政治变局为《明报》带来了转机。金庸拯救《明报》,靠的就是这一时期的社论,特别是1962年“难民潮”事件的报道社论,体现了金庸不偏不倚、顾全大局的过人笔力。此时,《明报》才开始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定位。“难民潮”结束之后,《明报》一改报格,从一份侧重武侠小说、煽情新闻和马经的“小市民报章”,提升到一份为读书人所广泛接受的“知识分子报纸”。1962年,《明报》销量跨过3万份;到1963年,《明报》平均日销量5万份,完全摆脱了财政上的窘境。
不惑到知命之年,正是金庸的黄金时代,此间他一手写武侠小说,一手写社评,在高度商业化的香港报业取得了空前成功。他的社评不仅文字出色,常常在就事论事的局促中宕开一笔。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喜作预测,而且他预测天下大事常常惊人的准确。他自己说,“我作的许多大胆推断,后来事实大都应验了,并没有重大失误。这不是我眼光好,只是运气不错。”十年动乱期间,《明报》开辟“北望神州”版,每天刊登有关大陆的消息,改变了香港同胞对大陆一无所知的状况。由此《明报》成为报道大陆消息的权威,金庸也成为了知识分子的偶像。同一时期,报社的业务也在拓展, 1966年创办的《明报月刊》在金庸和胡菊人的经营下成为了颇具影响的学术刊物。1968年创办的《明报周刊》经数年发展也成为娱乐周刊中的佼佼者。
80年代《明报》在全港报业低迷的环境下销量持续上扬,并被视为一份拥有独立报格的知识份子报刊而获得了很高的声誉。1988年《明报》日销量已达11万份,1989年更是跃升到18万份。金庸也紧随潮流,于1991年1月注册成立明报企业有限公司,并在当年3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明报集团1991年度接盈利近一亿元,金庸的个人财富在1991年《资本》
杂志
编辑《九十年代香港华人亿万富豪榜》中名列第64位。也正是在事业的顶点,大侠产生了急流勇退之念。
在金庸主持期间,无论在编辑委员会,还是行政委员会,长期担任家长角色的金庸都是报纸最高的决策者,《明报》是金庸的《明报》。而金庸的理想是把《明报》办成全世界最好的中文报纸,为此《明报》必须摆脱“一人报纸”的困境。他说:“报馆由一个人控制,一个人死了,报纸就不能生存;要是制度化了,即使个人被暗杀,报纸还是可以营运下去,所以我提出制度化。”1992年2月金庸主动将《明报》的控股权转让给商人于品海。1993年4月1日,于品海取代查良镛出任明报企业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明报》的金庸时代就此结束。然而金庸离开后,《明报》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脱离金庸的明报不仅没能走上“最好的中文报纸”之路,反而丧失了鲜明的“一人报纸”特色,沦为各方面都相对平庸的大众报纸,销量与影响力均大不如前,也再也无法向30年前那样,在华语舆论场掀起风暴。接任者于品海虽然被金庸看重,但最后还是难以维系报纸运营,于2007年将《明报》转让马来西亚商人张晓卿执掌的世华媒体集团。
尽管今天人们仍多是通过15部武侠小说而了解金庸其人,而金庸本人却更认可自己“报人”的身份,并将《明报》看做是一生最高的成绩。而对于金庸办报的理念,研究者张圭阳认为:“与其说是‘文人办报’,还不如说是‘儒商办报’来得更贴切一点。”金庸也曾说,“文人要有企业精神,才可以办报”。在报业打拼的半个世纪里,金庸既是“儒”,也是“商”,金庸之后,再也没有一份报纸能与文人保持如此密切的关系,并在30年间保持主事者鲜明的个人特色。这段历史的终结,未免让人唏嘘感慨。
标签:
再见
金庸
回顾
出版
生涯
TA的其他文章
跟随当代文学大家探寻成长心路
黑洞照片引全民狂欢 刘慈欣:反映人类对宇宙的好奇
《九州缥缈录》能拍成中国版《权力的游戏》吗?
2018年原创儿童文学观察:既是砥砺,也是幸福
乘“网剧”之风,“文学产业”再转型
瑞典因诺奖停颁增设新文学奖,村上春树进最终候选名单
塔读作家王信:创业失败后写网络小说,找到全新之路
日本知名小说作家京极夏彦谈妖怪推理
相关帖子
•
央企出版社,少儿科普、教辅类杂志长期约稿
•
央企出版社,少儿类杂志长期约稿
•
长篇都市小说寻纸书出版和影视改编!
•
上海、北京56家出版社突然宣布:集体抵制!
•
浙江海宁:重新亮相!金庸故居正式开放
•
陈墨:谁能超越金庸?这不是个好问题
•
金庸唯一存世连载版手稿亮相
•
关于网文投稿、签约、出版那些事儿
•
签约30余家出版机构!番茄小说能给出版业带来多大想象空间
•
当出版同行间交流,只剩下发广告、扯淡和诉苦,出版还有明天嘛?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关注
粉丝
帖子
发送私信
收听TA
Ta的主页
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