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战金牌编剧作家王小枪:创作的灵感就是创新
他,本应成为身穿白大褂的医生,可是命运却让他成为了一名手握笔杆的作家。他曾是参与创建新浪网博客频道的“高级编辑王小枪”;曾是盛大文学高级总监“高管王小枪”,曾是18年里坚持创作长篇小说的“作家王小枪”,还是一直在编剧行业摸爬滚打的“枪手小王”。
而如今的他,留在公众视野中的则是中国谍战类金牌编剧、作家王小枪。
兴趣,是一个人的源动力
说到弃医从文,可能很多人第一印象会想到鲁迅。其实弃医从文的又何止鲁迅一人,郭沫若、毕淑敏、冯唐、余华,很多响当当的作家其实都曾从事过医学专业,而王小枪也是一样。不过相较于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很显然编剧的工作似乎更能吸引他。
“我对学医没有任何兴趣。学习成绩也不太好,这是一个循环,这份职业让我没有成就感。从功利的角度说,如果从医,不管怎么殚精竭虑,拼到白发苍苍,我也冲不到全省前十,熬到退休也就是一个县医院的小大夫。如果从文,在编剧这个行业里,机会会更大更多。当然,之前我曾经认为我在文学道路也会有所建树,但事实证明是一个误判。说到底还是兴趣本身决定的。”
兴趣,是一个人的成功的源动力。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王小枪便是如此。尽管曾经的工作中,他有过各种不同的身份角色,但是在文学创作一途上他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行。
18年里,利用工作之余,他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心机重重》、《疯狂医院》等十余部作品。曾担任《面具》 、《密使》、《追击者》等多部电视剧编剧。还曾担任《道士下山》等电影文学策划。并在2013—2015年度获“赵树理文学奖”提名,作品《面具》在第24届华鼎奖获提名。
如今,他的最新作品《我是谁》也正在火星小说火热连载中。
灵感来源于创新
《我是谁》是一部以科幻+谍战为架构的小说,故事讲述了落魄青年罗西北,无意中在末班公交车站遇到了一个长得和自己一模一样的男人。这个人竟然死在了自己面前。几小时后,市公安局通过监控视频,找到了罗西北,将他以另一个人的身份突然带走。蹊跷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突遭意外的罗西北不得不冒名顶替,一边焦头烂额地处理棘手的难题,一边奋力解开层层的身份秘密的故事。
平行空间、时空隧道、冷漠的妻子、神秘的邻居……共同构成了一部前所未有的悬疑烧脑巨作。
谈及这部作品的创作灵感,王小枪认为,“所有的灵感都是来源于创新。全世界的故事创作者都在逼迫自己创新。这是一个没有耐心的阅读时代,不管是小说还是剧集,或者是电影,观众和读者都在要求和期盼闻所未闻的故事。科幻加谍战在当下的故事里不多见,我希望先吃一口螃蟹。”
开拓未知,就是创新,这是社会的生存命脉,也是文学的生存命脉。文学作为人类的本体活动形式,受人类生存根本规律制约,当然不能不以创新为生存的根本机制。没有创新就没有文学的生命,创新是文学生命的源头活水。
同样的,我们人短短的一生,也是需要不断寻求突破与改变。
编剧,要对所有人负责
从业余写手到职业编剧,王小枪认为这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职业编剧的重点是前两个字,这是职业,职业就要有要求。业余是爱好,只对自己负责就可以了。编剧要对很多人,要对一个项目负责。”
这便是他作为一名职业金牌编剧的态度。毕竟编剧和光鲜的演员不一样,他们总是在默默耕耘,等待一部戏拍摄完成,播出,然后继续默默耕耘。直到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否则前期的收入、地位和受重视的程度都有可能被埋没。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他们只会一本接一本的写下去,不会厚此薄彼,也不会见异思迁。
这其中的过程需要一种极度的热爱,哪怕“乏善可陈”也依旧会义无反顾的写下去。
哪怕,只是穿着一件T恤,春夏秋冬都是同一件牛仔裤,戴一副眼镜,他也依旧会数十年如一日的在自己喜爱的文学领域进行创作,不断地挑战自我,为大家创作出更精彩的故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