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盛 发表于 2019-3-11 17:03:18

"雷人"书名扰乱图书行业秩序 书名不要速朽要恒久

人们常说“人如其名”,意思是一个人的性格、外貌特点与其名字含义是一致的。名字是了解一个人的第一窗口,对于图书来说也是如此。当读者走进书店,想要在茫茫书海中寻觅合拍的一本书,首先是被书名所吸引,才会购买这本书阅读。

可见,一个别致而印象深刻的书名,的确能在很大程度上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所以为了吸引读者眼球,作者、编辑在书名上下足了功夫,由此“百书争名”的情况就导致了图书市场上雷人、奇葩书名越来越多。这种现象不仅扰乱了图书行业秩序,还损害了读者、出版社乃至社会的多方利益,为此,《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盘点了目前图书市场中有代表性的几类奇葩书名,还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对书名乱象背后折射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建议。

现象放大镜:奇葩书名有哪些

长鸡汤体:现在,我们在书店里看书的时候,可以发现,书名变得越来越长,以前的书名以一个词或者短语居多,但现在的书名很多都是一个长句,配上时下流行的“鸡汤”,就形成了独有特色的“长鸡汤体”书名,类似《所有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你笑起来真好看,女性友谊中的爱与伤》等,这类书名的特点是,单看书名难以判断其内容和作者。往往名家作者传记、作品集选、生平故事成为长鸡汤体“重灾区”。

《一指流沙,我们都握不住的那段年华》,记者在网上乍一看书名,还以为是某个言情小说的名字,难以将这么“鸡汤范儿”的书名与沈从文联系在一起。但其实这还是一套民国大师经典系列,一套9册,分别收录了沈从文、鲁迅、梁实秋、徐志摩、朱自清、周作人等著名作家的作品。

在这套书中,《时光阡陌,你一直未曾走远》变成了周作人所著,让人大跌眼镜;鲁迅的文字一向以冷涩精悍为特色,在这套书系的作品选集名为《风弹琵琶,凋零了半城烟沙》,完全颠覆了鲁迅原本的文风。

《我一直在这里,等风》《沙漠里的盛世繁花》《云朵来来去去,天空始终如一》这些贴着张爱玲、三毛、林徽因标签的书名不在少数。这些完全与作者本人文风、气质不符的书名,也让读者颇有微词。在豆瓣书评的评论区内,读者纷纷留言:“如果只看书名的话,这本书我会直接跳过,看书名根本想不到是鲁迅的文集。”“千万别因为书名错过沈从文的细腻与真诚。”

集体跟风体:2000年年初,《谁动了我的奶酪》(发行量)一经推出就风行一时,之后就掀起了“奶酪”跟风潮,如《我动了谁的奶酪》《赢在新媒体:谁动了传统媒体的奶酪》等,虽然这些书的内容和《谁动了我的奶酪》并无关系,但是都多少“蹭”到了《谁动了我的奶酪》的热点势头。

2016年《明朝那些事儿》火了之后,立马掀起了“那些事儿”的跟风热潮,相继出现了《汉朝那些事儿》《唐朝那些事儿》《南北朝那些事儿》《东汉那些事儿》,甚至还有《数学那些事儿》,书名相似度之高,不免令人感到混乱。中信出版集团的畅销书《海底捞你学不会》,也引得“海底捞系列”的跟风,出现了《海底捞你学得会》等。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近年来国内优秀的家庭教育作品,但随之又出现了《好爸爸胜过好老师》。如此相互模仿的书名,为此类图书买单的读者又是怎么想的呢?网友“石头”在《好爸爸胜过好老师》的评论区内吐槽道:“看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之后很受启发,以为《好爸爸胜过好老师》是姊妹篇,没想到是跟风之作,内容质量相差较多。”

标新立异体:市场上还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另类书名”,比如《大便书》《单身太久会被杀掉的》《所有年轻人都将在黎明前死去》等吸引读者眼球,但是看了也让人对其传达的意思感到不太舒服的书名。

不知所云体:在记者走访书店的时候,发现了很多让人一眼看去完全摸不到头脑的书名,例如《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史》。起初记者还以为是摩托车维修书籍,但他是一部关于自我救赎的哲学读物,《做二休五 钱少事少的都市生活指南》书名落在书的封面底部一行小字,让人难以寻找,意思也让人心存疑惑。

译名开花体:当一本引进图书在国内畅销,便会有众多出版社相继推出译本,公版图书的情况更加严重。比如卢梭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中文译本多达十几个,令人眼花缭乱。在中信书店枫蓝国际店内,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读者刘亚,她告诉记者,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书迷”,比较爱购买引进版本的图书,此前也的确买到过名字不同,但是买回家以后发现内容是同一本书籍,只是翻译的名字不一样,碰到这样的情况自己也很无奈。“书也已经拆封了,没有办法,只能当做旧书新读一遍了。”刘亚说。

原因剖析:过度追求销量 原创力不足

书名是对于一本图书最精华内容的提炼,也是抓住读者眼光最关键的一环,这些“另类”书名最大的特点就是超脱常规,跳出了书的本来内容,基于标新立异,但是在不同程度上对读者进行了误导。其实在这些层出不穷书名的乱象背后,折射出的是行业内的亟须解决的问题。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对“书名乱象”的问题已经关注了很久,他告诉记者,现在图书市场上的确有一阵“怪异书名风”,很多书名看了第一眼就让人觉得云里雾里、不得要领,有的去打低俗字眼的擦边球,还有就是以公版图书,换个名字进行重复出版。

究其乱象出现的原因,郝振省认为,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对于公版书改名进行出版这种“换汤不换药”的现象,其实反映了目前出版界整体原创力不足和浮躁的创作风气。

“书名其实与书的内容是相互挂钩的,有些作家、编辑的心思没有更多地放在内容创作或者是题材的新思考、深挖掘上,处在过度追求市场销量、作家人气这样较为浮躁的状态中,没有高质量的内容,自然会出现重复开发和想别的办法吸引读者的现象。而出版社对于编辑的要求和考核以销售码洋为标准,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就进一步催化了作者、编辑为了追求销量,在书名上做文章。”郝振省说。

内容的原创力、创新力不足也导致出版商纷纷反复开发公版书。在社会科学出版社营销部主任王斌看来,这的确是现在书名乱象的一个重要原因,王斌说:“当前图书出版处于竞争特别激烈的时期,当内容生产设计面临思维创作天花板难以拿出好的作品时,出版商就将目光对准了公版书,当一个选题被反复开发,内容过于泛滥,在书名上做文章就成了一种现象。”

新经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黎遥对于追求销量而导致书名乱象丛生的原因也表示认同,在他看来,其实一些名家的作品,阅读起来是有一定的门槛,但是出版商为了卖更多的书,降低读者拿起书本阅读的阅读门槛,就将书名过度地大众化,于是就出现了《一指流沙,我们都握不住的那段年华》这样看起来比较大众化的书名。但是黎遥也强调,一个好的书名,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起到提升书价值的作用,但是这种为了博眼球或者过度大众化的书名反而是让书真正的价值被拉低,甚至埋没了。

对于出现不同的译本名字、内容却是相同的书名乱象原因,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蔚华表示,没有对首译版书名、知名书名或者内容予以版权保护的相关机制,就导致了引进版图书面临,一个内容多种名字或者“跟风”现象频发的尴尬处境。

专家建言:书名应亮眼 但需把握尺度

“另类”的图书“标题党”或许可以给读者一时的新鲜感和冲击力,但当这种花式标题泛滥,浮躁的阅读风气逐渐蔓延,这样的现象对于图书创作者、出版社乃至行业和社会都有着不好的影响。

周蔚华指出,过度“跟风”或者改名的译本,首先就损害了原著出版社的利益,是一种恶性竞争,不利于行业整体健康向上发展。他建议,相关监管机构应尽早建立相关的版权保护机制,细化保护规则,从根源上规范图书行业书名的使用。

郝振省指出,过于追求吸引读者眼球而标新立异的“另类标题”其实是作者、出版社对于自身品牌价值的贬损和削弱,当这样的现象形成了一种风气,会影响读者对于行业的印象,对于社会也是一种“精神污染”。出版社的责任就是出好书,传递积极正面的价值观,提供健康有益的出版物。

磨铁图书猫头鹰工作室主编陈亮认为,当过于“另类”标题形成流行的风气,让读者习惯这种阅读审美之后,对出版行业而言,也意味着厚重的图书,越来越小众化,也越来越被大众所忽略。

随意更改名家作品名称,其实也是对于作者的不尊重,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部主任宋强表示,随意改名的作品,首先侵犯了作家作品的完整性,对于公版图书的作者,保护其作品的完整性,对于其风格予以延续,是对于作者基本的尊重。其次这种行为破坏了行业的良性竞争,并且让读者觉得自己被欺骗了,慢慢地就会引发读者的厌恶情绪。所以书应该起个好名字,但不能矫枉过正,更不能另类奇葩。

在郝振省眼中,好的书名需要具备哪些要素呢?郝振省告诉记者,首先书名要是积极向上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低俗、消极。其次要与内容相契合,起画龙点睛之效,书名要能够简洁和明快地将书的中心要领凸显出来,同时也要合乎文法,有一定美感和文采,让读者记忆深刻,这些都考验着作者和编辑功力,要求他们沉下心出好作品、起好书名。

“如果书是一条龙,那书名就是龙的眼睛,点睛之笔做好了,就能赢得读者。”郝振省说。(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见习记者 朱丽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雷人"书名扰乱图书行业秩序 书名不要速朽要恒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