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 在等待程序运行结果的间隙,我开启了科幻之旅
科幻与科学到底存在着怎么样的关系?宇宙之内,又是否存在地外文明呢?
近期,电影《流浪地球》强势掀起一股“硬科幻热”,以刘慈欣、王晋康、陈楸帆等为代表的当代科幻作家的作品引起了读者的阅读热潮。
其中一本讲述高中生拯救地球的科幻小说《火星孤儿》成为了市场上的爆款。一经出版,便引发众多读者和科幻文学爱好者关注,获得了雨果奖获得者刘宇昆、刘慈欣盛赞,并受到了严锋、宝树、江南等名家的好评。
这位创作爆款的作者不仅是奇诡世界的架构人,同样还是徜徉在物理学知识海洋中的博士。他就是科幻作家刘洋。
而他的故事,其实才刚刚开始……
等程序运行结果间隙,他创作多部科幻小说
印象中,拿着厚重的课本,戴着牛奶瓶般的眼镜,穿着实验室用的白大褂似乎成了我们对于理科生一贯的看法。
那些实验室中的不停运转的神秘仪器,那些摆放在实验台上的瓶瓶罐罐,让人一眼看上去就望而生畏。
然而,世间万物总是会有反常规的存在,研究物理学的刘洋便是这个例外。
一次偶然,身在北师大读研的刘洋选修了吴岩老师开设的科幻写作课程,也正是因为这个课程,让年轻的刘洋对科幻创作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兴趣。
从此,他对科幻文学的创作兴趣便一发不可收拾。哪怕在等待实验室仪器程序运行结果的间隙,他也会抽空写些短篇。自此,他笔耕不辍,这一写便是十年,他本人也沿着“启蒙老师”的足迹成为了南科大“科幻创作”课程的老师。
同时,身为物理学专业的背景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诸多方便,“比如我比一般的科幻作家更熟悉科学研究的范式,对实验室等科研工作的场所也较熟悉,这些都是在科幻作品中经常需要描写的,这样也能让读者更快带入其中。”
不相信“外星人”的他,开启“拯救地球”的旅程
短篇创作完之后,刘洋并不满足现状,他开始着手创作自己的第一部长篇《火星孤儿》。然而,这本小说从构思到出版的过程却历时整整四年之久。
说起来,这本小说的灵感来自于作者一个异想天开的想法,就是假设课本上的知识都是错误的,或者更阴谋论的说,是有人故意编造的,那么对学生、对这个社会会造成什么影响?
这个点子激发了刘洋对创作的热情,随后他开始认真地思考有没有这种可能性,或者说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这种奇妙的场景。于是,他开始着手创作这个故事,而这个故事也在写作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反复。
“这期间,我从硕士到博士,再到西安任教,再南下深圳,入职南科大,人生经历了诸多转折。写作本身大概用了两年,之后修改用了一年多,出版流程也走了一年。但是这期间我并不是一直盯着这个长篇在写作,间杂着还写了好多中、短篇。”
值得庆幸的是,作者最终将最符合逻辑,最完美的实体小说呈现在大众眼前。
不过,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和一名科幻作家,他本人似乎却并不太相信地外文明的存在。理由很简单,因为他认为虽然宇宙中有太多类地行星,但从无机物偶然产生有机物,从有机物再到细胞,然后再演化成更高等的生命,再进化出智慧,这期间有太多的小概率事件,即使乘上宇宙级的庞大基数,这个结果也是不怎么乐观的。不过,他还是真心希望宇宙中有其他文明的存在的,毕竟我们对宇宙的了解还只是沧海一粟。“其实,不管是作为一个普通人,还是一个科学工作者,都应该对自己未知的领域具有一种敬畏感。”
科幻小说,能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
现实中,很多时候人们都认为科幻的想象力可以对科学有着启迪的作用,人们对于科幻和科学的关系也曾展开诸多讨论。但在作家刘洋眼里,很多科幻小说都是在当前科技前沿发现的基础上推演而来的。“因此从因果上来讲,应该是先有科学上的大胆创想,然后才有科幻的进一步推演和故事。
比如赛博朋克,虽然在互联网普及前就有人写过黑客什么的,但那时候已经有电脑存在了。为什么在凡尔纳的时代没人写赛博朋克?显然科幻小说的写作还是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当前科学进展的。它可以稍微领先一点科学的发展速度,但是领先不了太多,因为它的想象力的源头还是科学。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科幻小说可以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特别是让学生产生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从而投身于科学研究的事业。从这个角度来讲,科幻确实可以推动科学的进步。”
而对于近期出现的“硬科幻”崛起的现象,作家刘洋认为从近年来出版的中国科幻作品来看,这类题材的作品也并不受到市场的青睐,但经过《流浪地球》等电影的热映,他相信以后会慢慢的有所改善。“从根本上说,近年来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在科技审美上的需求,亟待科幻作者们在这方面做出回应。”
那么,正在着手创作的新星们,你们准备好接受挑战,迎接中国科幻的“黄金时代”吗?如果有,那么请带上你的奇思妙想,摆脱那些套路化、内卷化的陈旧之物,让我们一起扬帆起航!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