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阅读新样态观察
对于当前文学发展状况,我们一直有一个印象,即新鲜事物层出不穷,颇有应接不暇之感。新时期以来,在文学视域中,主旋律文学、纯文学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之后网络文学兴起,却也并未脱离与纯文学相对的通俗文学范畴,而如今的文学情况已溢出了上述认知。在全媒体融合时代,文学创作和阅读正在发生着变化。2018年11月,新浪网发起票选你最喜爱的作家活动,60位上榜作家的名单很有意思。这样的评选活动已不是个别现象,且往往公众参与度较高,能在短期内大大提高作家作品的知名度,从而形成一个文学舆论场。分析这类活动或排行榜中的作家作品,用量化的数据,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出这个舆论场的面目。
数据统计及简单介绍
以2018年底两个主要由市场主导产生的榜单:新浪网2018票选你喜爱的作家参选名单,以及开卷2018年1-11月零售渠道畅销书排行榜中TOP30的中文图书为样本,分析其分布情况和作品情况,一探究竟。
这两个榜单各有侧重。新浪票选名单,主要反映的是微博用户的阅读情况,基本上由流量决定。开卷排行榜专以销售量为衡量标准,可以说是文学市场的风向标。开卷月榜的相关数据,直接反映出大众一段时间内关于文学图书的购买和阅读情况。
新浪2018年最受欢迎的作家票选名单,是由微博运营的官方账号“微博读书”从微博的注册用户中选择60位在读书领域活跃、粉丝较多的用户,向所有微博用户开放投票通道,最终得票数位居前10位的作家分别是:江南、南派三叔、非天夜翔、张嘉佳、陆琪、蝴蝶蓝、马伯庸、周国平、莫言、李银河。
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2018年零售渠道畅销书排行榜月榜,是根据文学作品线上及线下的每月销售量,统计销量前30名的作品。我们选取了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两个书榜。在1月至11月数据中,月榜都上榜的作家共有11位,包括余华、刘慈欣、路遥、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高铭、沈复、蔡崇达、贾平凹、龙应台、陈磊、大冰。各月榜中,既有知名作家鲁迅、老舍、贾平凹、刘慈欣、余华等,也有一些新作家,比如白茶、陈果、陈磊、乔一、耿帅、蕊希等。有经典文学作品,比如四大名著和《朝花夕拾》《平凡的世界》等,也有不熟悉的作品,比如《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好的孤独》《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等。可以看出,这个纯以销售量为依据的榜单中,没有古代、近现代之分,体裁分类也很模糊,作家知名度也不是很重要,说明文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更加多元、立体。
两个榜单重合的作家有9位:南派三叔、唐家三少、张嘉佳、严歌苓、李诞、大冰、张皓宸、刘同、李尚隆。
数据分析及反映出的问题
经统计,新浪2018最喜爱作家榜单涵盖60位作家,开卷书榜1-11月上榜书目为96部,涉及作家及写作团队75位。
1、作家分布状况
(1)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男性作家占比72.22%,女性作家占比27.78%。年龄方面,“80后”写作者是主力,占比23.44%,大多从网络文学、微博等新的文学场域成长起来;其次是“70后”作家,占比10.94%,其中有一些作家已经被纳入传统文学视野,如冯唐;“90后”写作者不多,占比9.38%,但“网红”特征突出,例如几乎都拥有个人品牌,高颜值或高学历,拥有大量的粉丝,同时作品体裁与类型边界模糊。
(2)职业分布情况
新浪书榜人数排前三位的职业分别是自由撰搞人,作协签约或任职,公司总裁、合伙人、职员;开卷书榜前两位的职业分别是公司总裁、合伙人、职员,自由撰搞人,教授及科研人员和影视演员并列第三。
新浪榜单中,专门从事写作的比重较大,作协签约或任职、网站或文化公司签约作家、自由撰稿人共占了58.33%。而开卷书榜中,这三个职业的作家仅占26.53%,更多的人是业余写作。
可以看出,作家的职业已溢出文化领域,金融投资、自主创业等领域均有所涉猎。文化领域的作家走向也有新变化,与某网站签约后爆红,或其文学作品被传媒领域认定为IP,就另谋高就,这样的情况已不在少数;抛弃原东家,与腾讯、阿里、爱奇艺这样有直接影视改编能力的公司签约也成了网络文学作家的新选择。同时,随着流量变现时代的到来,自由撰稿人和微博博主、微信公众号运营者的阅读量为他们带来了广告商的青睐,将广告所需费用明码标价,通过这些方式而非传统的固定工作获取收入,甚至成为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
2、作品类型分布状况
小说是主要门类。新浪榜单中75%的作者以小说创作为主,开卷书榜中小说也占了46.88%,近一半。其次是散文随笔,新浪和开卷两个榜单中分别占比20%和38.54%,均远高于其他门类。
小说门类还可细分。新浪榜单上,从属于网络文学、网络小说这一类型写作的作者有17人,以玄幻、盗墓、都市情感题材为主,都市情感小说的作家有8人,青春文学有11人,耽美小说3人。
散文随笔涵盖更加庞杂,包括亲子、口才辩论、情感励志、历史、财经、管理学等诸多类型,既有李银河、周国平、孔庆东、于丹、罗志渊等人的社会学、哲学、学术散文随笔,也有借由微博、知乎、微信等平台书写生活的小确幸等的鸡汤文,还出现了一批以苏岑、咪蒙、陈岚为代表的以社会热点、公众关注领域及社会生活的普遍焦虑为切入口的写作。
题材方面,女性、职场、青春、励志等题材变得更受关注。微博上的意见领袖有效地将自己的粉丝迁移到线下的纸质书阅读中。这一变化意味着读者的阅读需求变得更为驳杂同时也更为精准化。
3、数据背景分析
需要说明的是,新浪票选活动是立足于微博生态的。社交平台的盛行,使得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变得更迅捷。线上互动增多,非文学内容的互动,比如在微博上展示写作者的日常生活也成为增加写作者个人魅力的方式之一。微博博主的活跃度越高,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黏度就越大。微博上的作品大多被用作消遣式阅读,一些与微博用户的泪点、痛点以及所追逐的热点相关的内容,如职场话题、女性话题等,容易受到追捧。本次票选活动中就曾出现不是因为作品质量,而仅仅因为颜值高而走红的写作者,因其粉丝控评、刷数据而暂时占踞第一名位置的局面。
“泛文学”的表征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到,当前文学创作和阅读存在着“泛文学”现象。文学的“泛化”,不再仅仅指向文学书写、创作方面,也体现在公众阅读的接受、期待、需求等方面。在当下文化生活中,这种“泛文学”的文学样态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对文学的泛化进行描述。
一是阅读状态的变化和泛化
有研究指出,当前大众阅读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从阅读内容上看,对于成长励志类书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这主要是因为读者对于精神需求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同时伴随市场经济发展引发的社会问题显现,需要缓解时代焦虑的“正能量”;从阅读形式上看,存在从纸书独大到“纸电”互补的变化,数字化阅读正在占据人们生活中的绝大部分阅读空间,线上阅读、手机阅读成为越来越普及的公共阅读方式;从阅读习惯上看,双向互动、形成社群规模的数字化阅读方式已经形成并成为主流。这些变化为文学在当下文化生活中的泛化提供了土壤。
二是作家身份的泛化
公众对于“作家”的定义越来越宽泛,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作家娱乐化、艺人化的倾向。从本次调研数据看,“泛文学”创作主体至少包括四类人群:传统作家、网络作家、畅销书作家、“网红”写作者。其中,前两类作家已大致形成共识,畅销书作家类型特征尚未固化,正在进入文学研究视野,“网红”写作者队伍则呈现为不被命名、指认、归类的野蛮生长。后两者在当前公众阅读中占据了很大的份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畅销书作家,以张嘉佳、大冰等为代表。其中不少人发迹自“one一个”之类的阅读平台。这类平台让许多拥有写作梦想的人走上了职业或者兼职写手之路。网红写作者,以沈肯尼、沈煜伦、李诞等为代表。
三是作品评价标准的泛化
与作家身份的泛化相对应,“泛文学”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渠道也有了很大不同。从成名方式来看,有的从网络写作开始,有的经营自媒体,有的靠微博刷脸走红,但成名后进入文学阅读的最终标志仍是出版纸质图书。并且,纸质图书与线上写作相互作用,继续圈粉,扩大阅读,提升作家知名度。如此循环,使得这些作品呈滚动式上升,甚至已经产生了一套特有的写作、阅读、评价、互动机制。与传统文学的写作、评价、传播方式不同,这类作品的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深具商业氛围。
传统的文学评论已经不能有效覆盖当下文学样态的发展。很多作品的评价是由读者完成的,而大多数读者是感性的,对一部作品的评价常常两极分化或五花八门。
“泛文学”背景下,传统文学何为
种种现象表明,互联网自媒体时代,文学正朝着更加大众化、娱乐化的方向和意义上泛化。“泛文学”背景下,传统文学被裹挟前行,也出现了积极介入的尝试。
首先应该看到,文学阅读在当前大众阅读中仍占有相当的比重。即使纸媒阅读有所萎缩,但纸媒内容的数字版本的阅读却在持续增长。另一方面,非传统文学的阅读,无论是数字形式还是纸质形式,都在迅速膨胀,同时也迅速“过气”。不管其是否“泡沫”或速朽,这类作品受到读者追捧,却也是不容回避的现实。不能简单地以“迎合大众”或“低级趣味”来评价,这些作品确实有一些写出了当下人们微妙而复杂的心理,契合了人们处在变化中的情感体验和诉求。使其更具传播力和影响力。这类作品的读者大多是中学生、大学生或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很可能正是这些作品在塑造着未来中国读者的审美品位。
在泛化过程中,传统文学呈现出一种被裹挟的状态。在新浪票选作家活动中,就出现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家的粉丝与网红写作者的粉丝之间的较量,在票选过程中,粉丝是主导力量,作家是被动参与者,因此,即便入选的10位作家基本“纯正”,也很难说这是“文学”的胜利。
也有些文学力量在积极介入,尝试探索文学与大众娱乐的共生互促之道。比如由青年作家张悦然发起,理想国、《鲤》、腾讯大家等联合主办的“鲤·匿名作家计划”,该活动被称为文学界的“蒙面歌王”。该活动邀请作家以匿名投稿的方式参赛,仅限于短篇小说,由读者和评委评选最佳作品,从征集到评出结果历时半年多。终评时,作家苏童、格非、毕飞宇对入围作品进行“密室”评审,评选过程中《中华文学选刊》等传统文学刊物也对部分作品进行选载。这一活动可以看作是对传统文学、圈子化小众化写作以及网络时代的大众阅读的一种捏合,是文学泛化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应对。来源:文艺报 | 纳杨 聂梦 宫铭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