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主题征文】有关阅读写作习惯的多次重复
“真实性无需和生活相似。”——布洛瓦我从小开始写作,就被教育到所有的故事都一定要忠于事实,或者至少要对应自己的个人记忆以及自身阅读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着其中的事实。每当我准备去阅读任何一本书的时候,我都会事先去猜测一下,这一些文字在作者所给出的时间、地点、环境里是否属实。尽管我们知道所有的作品都有一条准线将其划分为虚构和非虚构类,在规则上作品的类型区分地清晰可见。但对于这些早已熟知的基准概念,我又不能够完全的去相信他们。他们所呈现给我的也只是趋于标准化的公知阅读习惯中的一种,而在虚拟和现实的边界不断游走的文字们,他们是没法被我们既有的框架所定义,在我的阅读习惯里或许他们是颠覆的定义存在。简而言之,我在写作或阅读一些文字的时候,我可能根本不知道在读的表达是存在或虚无的:他可能是作者凭空捏造的,也可能是最平实的生活素描。而所有的真实性其实并非来自生活,就像我们不同的人在阅读这一篇文章的时候,由于彼此的阅读习惯不同,我的文字在你们看来或许也是有不同的推断的。往常,根据我的阅读习惯来看,这一篇名为《有关写作阅读习惯的多次重复》的文章,到这里依旧是为了扣题而在啰嗦。但当我成为这些文字的创作者的时候,我的感受却是最真挚的,我所有表达的和我所考虑的是出自最起码的真诚。你可以想象的一幅画面是:我坐在书桌前,阅读着一篇曾经写过的旧文,试图重新概括提取出新的信息,并且归纳进《有关写作阅读习惯的多次重复》里。旧文里是关于我对阅读习惯的一些浅显看法,那些文字从笔迹来看,应该是高中的时候胡乱涂写下来的。斑驳潦草的字体斜排在信纸上,用序号清晰的标识出每一个观点后面的解析。我知道舞文弄墨的人喜欢添枝加叶、烘托渲染。他们在写作的工程中习惯性地燃放炫目烟花,企图让所有拥有习惯的阅读者们坠入这场烟火秀中,而这种有目的地狂欢只是为了让这些文字的说服力更强,使写作者的阅读习惯和表述习惯成为阅读者的习惯。所以我在高中的时候,刻意地避开了极具感染力的话语,所以就不存在一种语境里我的价值观向受众灌输的情况。就像博尔赫斯在打量少女的时候,他的文字里表达引用了威廉布莱克的诗歌————塑造了一个“温顺如银”、“火炽如金”的形象。当我在使用写作、阅读这两个词语的时候,我已经经历了两层的习惯的变形。威廉真正目睹的少女(或者是他臆想出来根本不曾存在的人物)当他通过文字表达后,在博尔赫斯的引用前,已经经过作者(博尔赫斯)的一种误读,基于他阅读习惯的理解是相对来讲不可能完全和创作者目的契合的再理解。而当我在真正读到“温顺如银、火炽如金”的形容词时,经过我自身的阅读习惯调整后,得出我自己所能够接受的理解时,对于最初那个少女的真实性已经无从考证了。(如果那个少女还曾存在过的话。)我现在重复第三段里的描述:我的面前是一张书桌,淡棕色的木质花纹还可以依稀分辨清楚。在桌子右侧摆着一个透明的空茶杯,杯口下沿大约四到五毫米有着深棕色的茶垢。我斜靠在椅子上,胳膊自然下垂到书桌外沿,十指搭在笔记本的键盘上,来回敲打着文字。笔记本边上是一张像是被水泡过的白纸,皱巴巴的。我想从那张纸里有关阅读习惯的部分做一些摘抄,或者是某种概括。事实是,这一篇文章并没有如我所预料地那样成功地将纸上所列的内容覆盖。它反而成为我的一种不完全解读,因为我有关阅读习惯的一次次思考下,原本清晰的内容开始逐渐模糊起来。我甚至分不清,那张纸所写的内容,又是否是我现在所写的《有关写作阅读习惯的多次重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