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老二届慈中流年(二)
中篇 追忆恩师勤教开学后,学校继续基建,开头几届的学生都参与了建校劳动,和老师、工人师傅一起,边读书边双手建设新校园。当时,母校师资队伍大专毕业生为数不多,绝大部分初中教师学历均为普师毕业,全靠边教边学、相互求教,自制教具,倍下苦功,出色完成教学任务,特别是外语组,是母校教师们撑起了慈中教育的一片新天地,这所为慈溪人引以为傲的学府,就在这艰辛草创中诞生了。1956年,增设农业基础知识课。1958年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以勤工俭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中心的教育革命,冲击了教育脱离政治、脱离生产、脱离实际的“三脱离” 现象。生产劳动列入正式课程,大部分学科改用省编教材,自编乡土地理和历史教材。1960年根据“适当缩短年限、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时、适当增加劳动” 的精神,先在我校(浒中)搞教学试点,高速度提高质量,采用 “拔白旗,插红旗”、 “三分不过夜”竞赛评比搞运运动办法,教师加班加点。以后贯彻了“劳逸结合” 的指示,使考试多、作业多、补课多、讲义多,即 “四多”现象也逐渐减少,并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强调各科教学落实 “双基” ,提倡教师教学五认真(备课、讲课、批改作业、辅导、考核成绩) ,方法上提倡少而精、启发法、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当堂消化、提高50分钟效率,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那时,母校老师们工作和生活条件确实是艰苦,小小的一间办公室挤得满满的,阴暗又潮湿的寝室要住上几位教师,要印发教学资料必须自已动手刻写钢板蜡纸,夜办公到11点钟浒山糖坊弄电厂就停止发电了,只得点起煤油灯或蜡烛继续办公在各教研组办公室伏案备课、批改作业。艰苦的条件却磨炼我们的教师意志和生存的能力,工作照样干好。条件虽艰苦,但环境宽松人际和谐。为了贯彻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的方针,在教师带领下自已动手,花了15000多个劳动日,用汗水把校园西首的瓦砾、废物成堆的坟滩杂地,开辟成初具规模有22000平方米的大操场,保证了体育活动的开展,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教师还继续参与了校舍扩建,建造五爱堂、新造十二教室、实验办公室及学生宿舍等一大批建筑拔地而起,这都渗透着教师汗水,也留下了永久的美好回忆。在1960年时,国家暂时困难考验着人们,学校教师依靠自力更生、勤俭办学的方针,与天地奋斗。师生们齐力办农、工、牧三场,利用校内外屋旁路边的零星杂地,开垦后种上庄稼,还办起了有35亩土地的简易农场,包干到每个班级作为劳动基地,以种蔬菜为主,每周劳动课两节,老师随班参加劳动。这里值得一提,王飞书记多次亲临我班,带头去校西的校场山边劳动,有一次和学生同收摘六谷,并同背杆至食堂。教师与学生生一起种菜、浇水、施肥、收割,基地上所收获的蔬菜全部卖给食堂,其收入作班级活动费用。当时学校正遇困难时期,食堂采取 “瓜菜代” ,提高 “出饭率” 等办法,使师生员工能维持基本营养,以坚持教学工作。同时,组织老师先后到师桥、范市、仲寿等地参加农业生产,与学生 “同吃、同住、同劳动” ,又同慈溪农机厂、化工厂等挂钩办起了十来个小型工厂(场) 。饲养场也六畜兴旺,有猪100多头、羊18只、鸡100多只,规模相当可观。这种厂校、队校挂钩,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体制使学生在学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得到了思想的锻炼,培养了劳动的习惯,也学得了不少劳动技能,从而保证了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文化革命开始。当时学校建立各科教研组,研究教材,集体备课,制计授课计划,安排教学进度,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发挥教材内在思想,按党的教育方针办事,进行教学改革。强调 “双基”落实,向教师提出 “认真备课,认真讲课,认真批改,认真辅导” 的要求;向学生贯彻“认真听课,认真作业,认真自修,认真答问” 的要求。课堂教学重视基础知识,教学方法实践启发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诀问题的能力,广大教师认真钻研业务,改革课堂教学,因材施教,按学科本身规律吃透两头,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班主任 “五到场” ,加强了对学生的组织纪律教育,掀起 “争上游、创三好” 等文明班级活动。我们的老师互帮互学,共同提高。教研组经常有序开展研究活动,每周半天,雷打不动,钻研教材,切磋方法,集思广益,扶持新人。向“老大哥”学校取经,如余姚中学比我们早二十年,就向他们虚心求教,后来在一次联合的质量检测中超过了“老大哥”。政冶组:德育是首位,是培养良好思想品质的关键,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指导教育与教学实践,勤奋好学自强不息,学为学生做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学生,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发展而一生奋进。政治课致力于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政治素质,定期进行时事政策与法制宣传教育,开展“五热爱” 教肓活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向英模学习,为 “四化” 而顽强拼搏学习精神,指导班团队活动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听陆吾省局长的形势教育,邀请劳模来校讲座,特别是当时施永宽老师为我们作“红专问题”的报告,尹云华、王飞书记、杨敬兰校长,以身作则,深受教育。语文组:学课之母,教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喜读中外名著,它是良师益友,切磋研磨,充入精神食粮;写作兴趣是成就事业的基础,也是实现理想的动力,对学生作文圈圈点点修病句,句句抹抹改改求完善,并培养学子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语文组在组长黄满云老师带领下,探讨语文教学常规、基本要素和单元集中教学法。在教学范文中,废止注入式,鼓励学生讨论,相互启发,对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方面起了有益的作用。并参加学校组织到邻县中学参观考察,采取 “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充实自已,以不断提升教育思想,更新教学理念。数学组:教育学生,直线曲线平行线,线线意念切情深;你是正数,我是负数,我们都是有理数,这是天生一生,象是符号游戏,数数含辛如苦。数学组在戴开华老师带领下到镇海、宁海中学等地听课取经,促进教学改革,研究自学辅导法、自学议论引导法和启导法。年老教师马元佐热心带年青教师尽快成长是校中典范。理化组:教育学生,你是阴极,我是阳极,我们相爱,便能产生能源之电。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化学观察是有效探索世界、认识事物,以利提高心理素质,观察力称为“智力窗口” 。你是氧,我是氢,我们结合在一起,便是水。从实验中使学生获得生动感性知识。组长洪永基老师在物理课实验综合教学和研究物理重点知识的恩维结构及化学课试验程序教学法、掌握学习法和如何渗透职教因素有新法。外语组:英语课引入三位一体(音表、音素、单词) 教学法,特别是王爱春老师教育学生,明确英语课在中外交流之必需,日积月累会精通,让学生潜入英语语感的唯美是最高境界。当时除英语外,还开设俄语。没有俄语专业的教师,教其他学科的或在高中时曾学过一点,就被推上俄语教学的讲坛,边学边练,边教边改进,“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练习一个颤舌音苦练十天半个月。凭着一股子韧劲勤学苦练,许多教师提高了专业水平,完成了教学任务且质量也不错。生物卫生组:江浦珠老师教育学生认识生物是生命现象、生命活动规律之科学,是各学科之基础,人是富有创造性的,保护生物。在老师指导下,开设卫生知识专业课,结合实际,深受学生欢迎。史地组:教育学生,天南地北说世界,古今中外论英雄,以史为鉴,使人智慧,学习英模,甘做人民儒子牛;你是东半球,我是西半球,如果我们结合,便是整个地球,促世界和平,爱护大地环境。体艺组:教育学生 “身体是革命的资本”,单扛双杠高低杠,篮排球赛上下跳,爱跳长绳多健康。黄连环与陈翔龙老师对体课认真负责,尽力培养体育新秀。李进老师数十年如一日,指导学生体育锻炼,还兼生活辅导。音乐老师陆申吹拉弹唱,教唱红歌,校园乐园,陶冶情操,促人奋进。美术老师从传统教学注入时代新活力,学农、学军时的写生等。此外,劳动课是学子最喜欢的,学知行之,学好本领。母校教师从创办始,一直来敢于教、敢于管,善于教、善于管,求真务实让优良教风、学风传承,使学校教学秩序正常。并充分关注教师专业成长和终身发展。各学科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紧密配合团工作,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和各种竞赛活动。如文学、数学、英语会话、卫生等讲座。以教学为中心,教学工作提倡扎扎实实打基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广大教师认真钻研业务,改革课堂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开办师专班。日常中各科开展优质课观摩评议活动,改革和改进课堂教学,参加县教学工作会议,总结交流研究如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问题。1959年7月,学校以其艰苦奋斗获得的战绩,向国家输送了第一批(首届) 高质量初中毕业生153人、高中毕业生157人(其中3人肄业),教育毕业生要有“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获得了县红旗学校的光荣称号,进入了省先进单位的行列,9月并正式确定为县重点中学。王飞校长代表学校参加了浙江省文教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大会等,这些荣誉成为强有力的鞭策,驱动着慈中更快地前进。学校初创时,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校舍还在建设,教育教学设施十分简陋,当时,我们老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确实很艰苦,小小的一间办公室挤得满满的,阴暗潮湿的寝室要住上好几位教师,甚至被安排在教学大楼楼梯下的一个不足三平方的斗室内。要印发教学资料必须动手刻写钢板蜡纸,夜办公到十一点钟电厂就停止发电了,只得点起煤油灯或蜡烛继续办公。那时候,老师们这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每月粮食定量供应27斤,食油供应人人如此,每月仅4两(老秤),食堂素菜里简直见不到油花,荤腥菜都凭票供应,一个月吃上几分就算得上生活大‘改善’了。肚皮饿了想吃点心是很难的事,即便有钱也无处可买,连粗糙的低级饼干也得凭票供应,饿着肚皮工作是经常的事。虽说如此,这艰苦的条件却磨炼了我们老师意志和生存的适应能力,工作照样干,而且干得还不算差。” 业务上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又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那时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普遍不大好,老师们常省吃俭用拿钞票粮票帮助生活贫困的学生。寄宿的学生生病了,老师嘘寒问暖,送饭送水。老二届高中毕业生赵长海曾深情地回忆道:“自幼体弱的我,进校不久,竟然病倒了,连续几天高烧不退,不能上课,无奈地躺在宿舍里休息。这可急坏了班主任王爱春老师,她一次又一次地找医先给我诊治,安排同学送饭送水。她还抽出时间,不顾自身行走不便,多次走到我宿舍床前,给予鼓励和安慰,唯恐我一人在宿舍寂寞难挨,不时地送来书本和点心,尤其使我难忘的是送来一架小钢琴。那是当时的一种高档音响玩具,造型精巧,音质优美,很惹人喜爱。当我因病内心烦躁的时候,只要轻轻敲打琴键,悦耳的叮咚声,犹如一股清澈的泉水从我心中流过,顿时觉得浑身轻快了许多。”曾记得现在已成了著名企业家的茅理翔,当时为了帮助他克服家庭困难完成学业,当时学校特别安排了他学习之余到教导处勤工俭学。“敬业、爱生”成为了慈溪中学的教师风范传承了下来。从1956年始,建校头四年中,校舍设备设施等都十分简陋,但教师们用 “严谨、创新、爱生”的教风,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义无反顾地挑起了历史重担,先后在以尹云华、王飞为书记的党支部和首任杨敬兰校长的统一领导下,调整充实了校行政骨干,修订了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了团队工作,活跃了工会生活,开展了各科的教学研究,逐步提高教学质量,母校教师们了然自己面前的艰巨重任:一要自力更生继续扩建校舍,二要贯彻教育方针、培养高质量人才,三要在办学实践中创造出一套适合本地特点的教育模式,锤炼出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建树起自己特有的优良校风。母校教职工发扬无私奉献精神,任劳任怨、辛勤耕耘,象红烛一样燃烧了自己,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之才。在每位学生身上,都留下了教师的一生汗水和心血。我们有幸在母校三年学习,老师不但教我们知识,更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和人生的真谛,谢谢老师对我们的培养和教育,老师的恩德我们将永远铭记在心。真是 “无私奉献丹心照,毕力耕耘满地红” 。教职工待遇与地位:1956年全面进行工资改革,时年杨敬兰当选第二届县人委委员(后连续当到第五届),1958年王飞当选县委委员,1959年对真才实学,教学水平较高的人调升工资。洪永基当选为县政协委员,县科协四届名誉主席。这些年里,全校教工紧紧团结在党支部周围,充分发挥了特别能战斗的革命精神,用自已的聪明才智和呕心沥血耕耘幼苗成新材,1959年9月,按统一规定以地名为校名,学较更名为 “慈溪县浒山中学”(一直延用到1970年5月) ,并确定为县重点中学 。1960年,根据 “适当缩短年限,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时,适当增加劳动” 的精神,县教育局决定在本校搞教改试点。时年始,有三年实行过幼儿小学中学“一条龙” 的办学体制。时年,学校明确奋斗口号 “树立雄心壮志,定超金华二中,誓夺全省第一,跃入全国先进行列”(记得是施永宽老师校长提的) 。时年,王飞校长代表学校参加了浙江省文教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为国家培养了高中毕业生二班,计113人(肄业5人);初中毕业生三班,计158人。我班毕业时有同学57位,其中考入军校的3人,考入技校的5人,考入慈溪师范的6人,考入慈中母校的18人,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11人,后考入大学的4人。母校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到余姚参加高考,现成为本校 “杰出校友” 的大多数人。老二届中,如许安之、马宝钿、陆铁民、张美珍、岑申、杨承烈、茅理翔、陈步新等都是这个时期的毕业生。还有施仁泉、叶光灿、赵训传、陈长新、陆惠珍、劳文龙、吕志连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