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之路 发表于 2016-12-18 11:24:28

《追寻瓦尔登湖的宁静》

追寻瓦尔登湖的宁静文/白水 迷蒙蒙的雾霾天,极易让人产生逃离的冲动;各种无谓的重压,也极易让人陷入无奈和彷徨。上下左右心气都很高,国家要保增长,促改革,个人的收入想多了又多,职级想升了又升,房子想大了又大。这无可厚非。但不乏有的像打了鸡血一样不安分。其实,人的生活成本是很低的,解决基本需要很简单。一百七十多年前,美国人梭罗在林子里瓦尔登湖畔住过两年两个月,对此做过亲身验证。远离城市,远离喧嚣,自种自收,自给自足,甚至连盐、糖也可用土办法自行制作,结果不仅生存无忧,而且有所盈余,并坐拥大量闲暇时间,观景、垂钓、冥思、读书、写作,节俭着物质,丰富着精神!瓦尔登湖畔,简陋的木屋,宁静的田园,悠然的智者。一幅何其令人神往的唯美画面!当然,梭罗在林中的吃喝住行,未免有些极端,现代城里的人,定然难以效仿。但是,置身文明的社会,呼吸着雾霾,耳听着噪音,倦烦着拥堵,梭罗的生活方式的确值得怦然心动一下。近年来,也经常听到诸多对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的呼唤,包括精神极简、物质极简、信息极简等,与梭罗的林中生活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少人会有这样的感受:无论哪个季节,无论买了多少衣服,常穿的仅那么几件;书架上的书,大多是高雅的摆设,或者读完即束之高阁,长时间不再去翻它;通讯录中熟悉的名字众多,也有不少关系密切之人,但常联系者寥寥;曾经一度商定了详细的旅行计划,却过于考虑金钱、天气、心情等,总是难以迈开启程的脚步……世事本该简简单单,但由于欲望、焦虑、世俗及虚荣心的存在,一切都变得复杂,极大地浪费了资源,占用了空间,消耗了精力,并经常为此疲惫不堪。到瓦尔登湖去,到僻静的角落去,追求简单的生活,追寻自然的安宁,并不代表消极的人生态度,并非看破世道或红尘,更非“出世”或遁入空门。相反,有了这样的经历和体验,更容易活出生命的精彩和意义。梭罗隐居林中,与瓦尔登湖相邻,与小鸟相伴,与自然相融,带给他的是无限的宁静,无限的简单,无限的思考,并成就了著名的《瓦尔登湖》。每个人的生活圈子都很小。有的时候,过于在乎微不足道之人的感受,过于在乎在别人眼里的地位和形象,才让自己活得很累很压抑。在圈子里,可以获得温情、关怀和慰藉,也会伴生出不解和风言风语,甚至嘲讥和奚落。对于不愿听到、不愿看到的东西,不论是无意的还是有意的、恶毒的,都要欣然接受,那是生命的一部分,那是诸多磨难的一个碎片。只有至真的亲情,内心的宁静,才会真正喜悦我们的喜悦,悲伤我们的悲伤。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瓦尔登湖,在那里静下来,想想自己究竟要什么;在那里沉下来,真正做点自己的事,做点有意义的事;再不济,可以用洁净的湖水,及时洗去身体的泥渍,荡涤心灵的污垢。曾经到过山青水秀的小镇,到过冰清玉洁的北国,到过清静怡人的田园,并开玩笑说要留下来,以尽情呼吸新鲜的空气,尽情放纵真实的自己, 尽情享受软绵的时光,甚至想望在那里终老。其实,那样的地方,就是心中的瓦尔登湖。身处疯狂躁动的时代,最需要的是安静和停歇,甚至干脆“光吃不干”。朱镕基之子朱云来质疑楼市:库存120亿平可住4亿人,还能搞吗?他曾坦言,随着经济体量的增大,没质量的增长更可怕,远不如让百姓光吃不干。理解得再直白些:可以养人,但不能养僵尸企业;可以养闲人,但不能任由他们穿着“皇帝的新装”四处招摇。但是,静下来,停下来,活出自己,何其艰难。那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修为。所以,瓦尔登湖的宁静,应是我们永远的追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追寻瓦尔登湖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