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终究还应该是文学
网络文学是不是文学,时至今日似乎已没有什么争议。但网络文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人们的看法却又不尽一致。因为有些被称作“网络文学”的作品,与“文学”的质地和品相确乎还有一些距离,亦即还够不上“文学”的那个高度和精度。得出这种判断的依据就是留存于我们心目中约定俗成的文学传统——与传统文学的相比,体量巨大的网络文学在质地品相上似乎总差那么一点儿。是的,人类的文学传统积淀了数千年,人们对什么是文学或一个文学作品的好与不好,心中都有一杆秤。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兴的网络文学要想成为“文学”,或者说让这种文学要真正具备“文学性”,并从文学“高原”迈向文学“高峰”,首先需要做的是修炼内功,提升品质,增加“文学”的含量而不仅仅持有“技术”标识,因为只有当网络文学真正成为“文学”的时候,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才会走向融合,那时的网络文学就将不再有“网络”而只有“文学”,因为人们关注的已不是它的媒介和载体,而是文学本身。但毕竟,文学是时代妈妈的儿子,无论是网络时代的文学还是网络文学,转型抑或变化都势在必然。媒体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不可逆的,问题只在于文学怎么变、向哪个方向变。起步时间不长的网络文学已经悄然发生了诸多变化。譬如,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上,网络文学增设了“文学与虚拟生活”的新维度,让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衍生出一个“虚拟现实”的增长极;在“文学写什么”和“怎么写”的主体选择上,网络写作从人与世界的审美表达走向数字化生存的自由想象,其丰富多样的描写对象和不拘一格的欲望叙事,让文学溢出了传统的想象边界,将原有的创作经验转换为面向虚拟世界的感觉撒播;在文学功能作用上,传统文学更注重经世致用、有为而作,这些观念依然是正确的,我们依然要坚持,网络文学仍然要坚持为人民写作的艺术导向,也需要表征时代,干预生活,感奋人心。但与此同时,网络创作不得不考虑读者喜好、市场需求和商业利益,网络作品如果没有读者来读就会死掉,网站也经营不下去,这样的转变都是我们必须要面对、要解答的问题。面对网络文学的“变”,如果采取拒斥的态度,一味坚守传统的文学观念,我们还能守得住残山剩水么?
不过,网络文学终究还应该是文学,即使是眼下的模样,在它的骨子里向往的依然还是文学。那些为我们耳熟能详的网络小说,打动我们心灵的恰恰是它们的“文学”元素。《微微一笑很倾城》所表达的青春记忆,《鬼吹灯》里浸透的人性善恶,《余罪》所体现的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唐砖》、《木兰无长兄》等在穿越故事架构中蕴含的人生担当……正是作品中这些人文底色和审美力量让网络文学赢得了文学自信,有了淡化“网络”而走向“文学”的肌质。说到底,决定文学是否“文学”的不是它的入口和载体,而是文学性的含量。自古以来,文学的河床能够留存下来都是富含人文审美价值的作品,否则都将是过眼云烟。文学的品质蕴含才是网络文学摆脱“网络”的纠缠而走向“文学”并与传统文学融合的唯一条件。(欧阳友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