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能否顺利汇入主流文学的洪流?
网络正在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从2013年开始,中国成年人的数字化阅读开始超越纸质阅读,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目前,全国网络签约作家已经突破300万人,文学网站正以每天超过1.5亿汉字的速度更新;在大洋彼岸,一帮老外粉丝开始自发地翻译中国的网络小说,人数已经达到了百万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学以一种全民互动和参与的方式绕过了“纯文学”这道边界,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然而,受追捧的网络文学能否顺利汇入主流文学的洪流?尽管眼下很多网络文学IP成为业界大受欢迎的资源,整个产业链也已经日益完善,并向下游的产业溢出越来越多的红利,但是,网络文学哗众取宠的姿态和野蛮生长的环境并不利于它的健康长远发展。
专家认为,应该建立一种机制,对海量网络文学作品进行分类筛选、去伪存真,给读者留下最精华的部分。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网络文学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尤其是在培育IP的过程当中,基于很多种历史的数据素材,用技术的手段对其进行分类、分析。根据这些分析结果,我们能了解一些成功的IP具有哪些特性,譬如它是什么时间档上线、题材内容是什么、作家类别是什么,用历史引导未来,最终留下更有价值的IP。
如此大体量的网络文学的筛选,最终还是要依靠人工智能来实现。我们在分析一部网络小说的价值时,不可能每个人去把所有文字的内容读出来,而机器阅读就可以快速地把一部网络小说的摘要信息抽出来,进行一次过滤和筛选,再由读者和行业领域的一些专家作为辅助,再次筛选,去做进一步的价值评判。
评判的结果最终会改变网络文学的生态格局。就像大家都爱美食,口味却各有不同,未来网络文学会因为各种力量的萌动,更多年龄层、文化层的介入,出现“多极化”的格局,作家也会在不断变化的生态环境下谋求新的发展。在大数据的推动下,网络文学必将出现分化,组建新的格局。譬如,一些网络作家未必在网络收费模式下爆红,却可以走向影视改编、脱口秀;更多网络“微文学”将以微小说、微散文、微童话和诗歌的名义应运而生,产生“小而美”的美学效果和碎片化的便利传播;而超文本、超媒体文学在动漫、视频、微电影、听书等等大发展的过程中酝酿着新的崛起。(作者,姜天骄,来源:经济日报)
主要还是看质量,之前看传的比较火的几个IP,穿越的必背将进酒,权谋的领兵必有引水淹大军,大部分情节都似曾相识,如琅琊榜类作品少之又少,中学时网文虽少,但质量大体还不错,沧月,天下霸唱当年明月都是网文起家,作为读者,希望多看到那种随便翻开就吸引的作品[太开心]
新浪微博评论:萧远山十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