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真的是文学已死,娱乐当道了吗
写作,就是脱光衣服,在太平洋中间裸泳,与孤独为友,与时间为敌。——疯子(本文作者:疯子)
从你拿起那支笔想写作开始,你已经染上一种“病”——爱上独处,爱上思考。
写作,是一个主动和“孤独”交朋友的过程,你会爱它,你会恨它,最后你也会离不开它。
你想破蛹成蝶,就要耐得住寂寞。
看的人
文字,不像图片、视频那样具象化,传播快,对创作的人是考验,也是磨炼。
可是,好的文学作品、深入人心的文章,最后往往是以文字的形式传承、沉淀下来,而一些什么文学作品改编电视剧、电影,最后出来都是吐槽点满满。
图片、视频的视觉享受来得快,也去得快。酣畅淋漓过后,又是一片脑子空白。不过,这恰恰迎合了生活快节奏下的现代人口味。
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
一个中国诺贝尔获奖者的关注度远远不及一场明星的婚礼;一个武亦姝也唤不醒生活麻木人对诗词的热爱···
但我们也不能怪这个时代,历史只是顺应潮流在推进。对流行的东西,我们也只是三分热情地随波逐流,谈不上爱。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很多人只是觉得有哲理、为了耍酷纷纷效仿狄更斯的名言,但没多少人深知其义(包括我),也无人像这位大师一样代表了一个时代。
鲁迅、张爱玲那个人人捧着书读的年代已过去,现在换来的是人人捧着手机,要么面无表情,要么在傻笑,连小孩都无一幸免。真心不想看到这代的小孩长大后,戴着厚厚的近视眼镜,除了玩手机,什么都不会,丰富的人生经历谈何体验?
看到身边很多人沉迷于手机,无法自拔,要么玩游戏、追肥皂剧、脑残追星,要么为了工作挣钱,手捧手机,苦苦奔波。能有时间,静下心来看书、思考,已经成为一种奢侈的“贵族”运动,少数人坚持的爱好。
看书的人少了,但文学,是不是就死了呢?
问这话的人,要么是天才,要么是疯子。
刚好,我是疯子。但我知道,文学,就算是死,也不是死在我这样的小人物手里,而是死在拜金主义风行的功利社会里。
我,现在只是在文学路上的一只萤火虫,一根蜡烛,静静发着自己的光,也不吹灭别人的灯。
如果力所能及,我还想照亮、温暖一下文学路上的同行者,鼓励他们坚守着这个可贵的梦。愈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愈见难能可贵。
写的人
和很多写作者交流、和看了他们作品之后,发现有一部分写作者都犯了文人通病:
1自负
没几部拿得出手的作品,就自诩为作家。用营销策划手段,加了很多头衔,却没有一个让人记住的点。很多人口上说着爱好文学,宣喊着要写出传世的作品,可自负、贪名图利的人,又怎么能静下心写东西呢?而我喜欢的作家三毛一直只认为自己是文字爱好工作者。
2自恋
很多写作者太过于自恋自己的文章、作品,(我以前也一样)无可厚非,每一本书,每一个字,都如同写作者的亲生孩子。但闭门造车,只会生出歪瓜裂枣。只是一味地迎合别人口味,尽写一些自嗨型的矫情鸡汤文。
要突破自己思维局限的圈子,客观来看自己写的东西,真的可读?真的可以给人受益吗?可是,没多少人又有这样的反省力,和勇气。
3看不起同行
这可能也是自负留下的祸根。不愿意读同行同龄、小辈的作品,只沉醉在自己落后思维难产生出来的一本本滞销书里。我只想这些老古董说一句:前辈,回头看看,一群群天才在后面追赶呢。就像李敖说的一样:“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后浪风光能几时?转眼还不是一样。”
反省
我也是常常反省自己,切不可无才傲物,时时提醒自己不能活在自己小世界里,视野要放在更广阔的天地和人文艺术。不能让年龄、生活环境、阅历束缚了自己的思维,时刻在与自我、愚见做斗争。
我深知自己阅历浅,又是理工科出身,文笔功底自愧不如人,每天提醒自己要多学一些新知识,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交流、虚心学习。
万万不可像那些无真才实学,却整天无所事事的沽名钓誉者一样,把鸡汤当成人生体验,把勾心成功学当成智慧。
如果写作的人都这样,文学不死,才怪。
难怪有人说:年轻的一代,是垮了的一代,是被手机坑了的一代。
不管文学最后死不死,但一个人如果没了童心、没了爱心、没了好奇心,那Ta就真的“死”了。 感觉不错,反省自身 文学就意味着孤独 感觉不错 平庸之辈 发表于 2017-2-21 09:32
感觉不错,反省自身
{:6_153:} {:6_153:} {:6_153:}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