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肉喂鹰都不及他,被活剐,肉被百姓生吃下酒
对于去过袁崇焕庙的人来说,大体可看到袁崇焕庙堂内三间各自分隔,中门上的石门额书都刻着“袁督师庙”。在门两旁石刻有一副对联:“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据说门额、对联及庙记等多块石刻均为康有为手笔。1952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曾对袁崇焕祠、墓和庙进行过重修,1984年又重修了龙潭湖畔的袁督师庙,并准备重新修复袁崇焕祠和墓,后来,袁崇焕庙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那袁崇焕这个人到底是干了什么事,在现今竟也会有如此地位?查阅资料,史官认为与其说他干了什么事,还不如说他遭遇了什么事。
“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这是一段当时现场的史料记载,即便只是文字,惨状也让人不忍去想。
据现在网络上流传的资料,说当时的刽子手还有个这样的回忆录:
作为曾经是大明朝行刑最好的刽子手老赵。注意,这“最好”的意思与“最多”不同,“最多”是指杀的数量,“最好”则指技术上的精益求精。像他这种职业素养很高的专家通常只做技术含量很高的活儿,象砍头这种粗活儿,老赵35岁以后再也没接过。
老赵是专攻凌迟的。凌迟作为一种技艺发展到极致,是在大明朝。大明朝的太祖爷朱元璋是个对酷刑很有兴趣的人,据说他曾经发明了活剥人皮的技术。他认为凌迟作为最具威慑力的肉刑360刀就把人杀死,太不过瘾也吓不住人,觉得至少要割3600刀才解恨。但当时的刽子手,没有一个能做到,因为剐不到那个数,人就已经死了。
多少年后,一个优秀的刽子手,在擂场比武时,整整剐了3543刀,骂声不止的犯人才断气,这个记录离朱爷爷的要求还差57刀,但已经被认为很难做到了。这个记录使大明律有了一条新规定:凌迟之刑最重,要割3543刀。这个优秀的刽子手是老赵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那个时候,刽子手的职业是世袭的,子承父业,一代一代就传到了老赵。
在刑部,能够把人剐3543刀才死的人并不多,老赵就是其中之一。只有罪大恶极的顶级罪犯才由他来行刑。
晚年的老赵,经常会回忆起他早年凌迟犯人的情形。(也不知道晚上睡觉的时候,他会不会怕):
处以极刑的那天,事必人山人海,指甲大的一片人肉就一钱银子,一只只高举着银子的手,争先恐后地从老赵手里换人肉吃。杀了那么多人,犯人什么样儿老赵基本上全忘了,就只记得看客们一只只拿着银子换人肉的手以及和酒吞肉的嘴巴。每次干完活儿,三、四百两银子是少不了的。除了少量分给两个助手外,这些银子都姓了赵。
这些事,老赵虽然经常干,但是老赵始终记得一个很特别的犯人。那个人就是袁崇焕了。老赵回忆,刑部的长官那时候都好像叫他“袁蛮子”。因为狗日的袁蛮子丧了天良,勾引辫子兵打到了北京城。
所以那天处以极刑的时候,真是群情激愤啊,人声鼎沸,那么多人,争先恐后的拿银子买他的肉吃。受到现场气氛感染,老赵记得那天发挥得特别好,多割了100多刀。
当时的袁蛮子可真是一条硬汉啊。老赵记起行刑的前一天晚上。长官拿来一包鸦片,暗示给犯人服下。被犯人拒绝了。于是老赵对这个黑瘦的矮个子南蛮子留下了印象。几乎所有的重刑犯在临刑前都要服下某种麻醉药,只有这个人例外。
在行刑过程中,这个南蛮子一声不吭,只是心肺之间发出类似叹息的声音。在以后的多少年中,老赵耳边彷佛一直能够听到这种奇怪的叹息声。
老赵晚年一直在想:这么硬的一条汉子,连死都不怕,为什么要去勾结辫子兵?
这话说的也是不得不服,作为明朝的大将实在是没必要去勾结清兵。恰好,在150年后,清朝乾隆皇帝也公布了一份内部资料,认定袁崇焕并没有同清兵勾结,是崇祯皇帝中了清兵的反间计,袁崇焕确实为明朝的忠臣义士。公布过后,还大张旗鼓的为袁崇焕平了反。
袁崇焕是英雄,这就是事实了?可史官没能明白的是,为毛袁崇焕的冤屈,清朝皇帝要亲自为其平反?如果袁崇焕确实与清军有一腿,在清军入关时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随之可惜的是,事情又败露了,袁崇焕不仅被残忍杀害,还背上千古罪名。
可清朝统治者一想:这,毕竟是曾经帮助过清朝的有益人士啊!就这么让他声名发臭,是不是有点不好?那清朝总不能说袁崇焕是个好人,是我们的朋友吧,这样袁崇焕声名只会臭的更厉害。那如果说,他是被冤枉的呢?其实是明朝的忠臣义士呢?
好吧,这谁又能知道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