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盛 发表于 2017-4-2 09:56:55

68.7%受访者购买过“心灵鸡汤”类励志书籍

  无论是在微博、微信等网络环境中,还是在传统出版领域,“心灵鸡汤”类的文字都受到许多读者的喜爱。有人觉得,这些作品充满正能量,能激励自己不断努力;也有人认为,“鸡汤喝多了”,未必是好事。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8.7%的受访者曾购买过“心灵鸡汤”类的励志书籍,51.0%受访者喜欢“鸡汤文学”,但42.3%受访者认为同类型书籍泛滥,缺乏新鲜感。
  受访者中,00后占0.4%,90后占19.0%,80后占53.6%,70后占19.6%,60后占5.9%,50后占1.3%。
  89.7%受访者读过“心灵鸡汤”
  “每天晚上睡觉前,基本都会读几篇‘心灵鸡汤’。”在北京某高校读大二的乔明泽看来,“这些文章中往往有很多生活哲理,很让人受用”。
  “逛书店时,很容易被励志类书籍吸引。”深圳某互联网公司员工张锐馨平时就喜欢读书,最近,她买了不少“励志读本”。
  在北京理工大学读大三的张晨曦很少读“鸡汤”类的文章:“相比起一些人人都懂的大道理,还是经济、历史类的干货知识对我更有吸引力。”
  调查显示,89.7%的受访者读过“心灵鸡汤”,其中20.3%的受访者经常读,8.5%的受访者从未读过“心灵鸡汤”。
  有多少人愿意付费购买“心灵鸡汤”类的励志书籍呢?数据表明,11.0%的受访者买过很多,57.7%的受访者买过一些。还有28.0%的受访者从未买过,3.3%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读一些‘心灵鸡汤’时,感觉文中说的仿佛就是我自己。”张锐馨说,她最喜欢的励志类作家是李尚龙,“他写的那本《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从标题到内容都很戳心,反映了很多年轻人身上的问题”。
  “我很喜欢刘同。”乔明泽说,“刚上大学时有段时间非常迷茫,刚好读到他的《谁的青春不迷茫》,这本书给了我很多鼓励,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规划。”
  孙景涛(化名)是河北唐山某中学的语文老师,“我平时会建议学生多看些励志类的文章,既能积累好词好句,又能增强学习动力”。
  结果显示,50.2%的受访者认为“心灵鸡汤”能引发读者共鸣;48.0%的受访者表示是生活压力大,给自己鼓励;43.9%的受访者认为文笔优美;34.4%的受访者认为文风温暖;27.9%的受访者表示能够给自己启迪和指导;24.8%的受访者表示没时间阅读更长篇幅的文章。
  51.0%受访者喜欢“鸡汤文学”,42.3%受访者认为缺乏新鲜感
  谈及“鸡汤文学”盛行的现状,贵州某出版公司的编辑李芳(化名)表示,这是读者和出版社之间的一种双向选择。“读者偏爱励志类的书籍,出版社就会出版更多同类型的书;反过来,某一类书的‘扎堆儿出版’也会对读者的选择造成影响”。
  “励志类书籍就像快餐,吃起来过瘾,却没什么营养。读得多了,会发现许多都是一个‘套路’。”张晨曦直言。
  调查中,51.0%的受访者认为“鸡汤文学”传递正能量,非常喜欢;42.3%的受访者认为同类型书籍泛滥,缺乏新鲜感;39.4%的受访者认为“心灵鸡汤”过多会让人感到矫情;30.0%的受访者认为这是应势所趋,无可厚非;26.3%的受访者认为“鸡汤文”大都缺乏深度,不适合作为主要阅读类型。
  人的兴趣各异,喜欢的书籍类型也不尽相同。调查显示,除“心灵鸡汤”,读者喜爱的读物类别还有:历史类(37.0%)、财经类(36.9%)、传记类(34.2%)、科普类(31.2%)、“干货”类(27.6%)和漫画绘本(15.4%)等。
  “我们的阅读不应该局限在某个类别,而应该广泛涉猎。”张晨曦认为,只有对每个领域都有所认知,才能知道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

  孙景涛则表达了对当下年轻人阅读现状的担忧:“很多孩子没有养成从小阅读的习惯,对阅读和写作的态度是功利和应试的。”
  本次调查中,67.8%的受访者平时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增长知识、拓宽视野,56.4%的受访者目的是放松心情,45.4%的受访者是为了获取最新资讯,34.5%的受访者希望通过阅读了解专业性观点,还有21.7%的受访者阅读的目的是消磨时间。
  “年轻人爱读励志类书籍不是坏事,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们对阅读的热爱,多读‘无用之书’,享受阅读的乐趣。”孙景涛说。(崔艳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68.7%受访者购买过“心灵鸡汤”类励志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