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剑客”论道“网络文学二十年”
百川汇海万物生姿,返本开新致敬经典。2019年4月28日,“百川汇海 作家大讲堂”第十六期在京举行。马季、月关、文舟三位网络文学“大咖”,以网络文学二十年为切入点,全面阐释网络文学的思维模式和写作、阅读特点,带给现场观众全新的文学创作视野和思考维度,讲座由杜东彦主持。网络文学作品对于传统写作及传播具有什么启示与借鉴作用?如何被读者和资本市场所接受的?如何成功将文学作品转化为影视作品的?就这些问题,嘉宾与主持人、现场观众热烈互动,进行了深入探讨。三位嘉宾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创作过程中的切身体会出发,回顾了各自走上网络文学创作的心路历程,并将自己的创作心得体会一一分享。
在主题讲座中,马季回顾了网络文学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他指出,从2014年以后,网络文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迎来了资本大量的介入,因此2015年被称为“网络文学IP元年”,网络文学从2015年开始IP化有了飞跃的发展。判断网络文学的优劣,主要看文本是否具有IP的多向性,它的文本价值在于它的延伸,而不在于仅仅是在文字的阅读上。马季提出,网络文学的主流化是必然趋势。网络文学精品化是完全有可能的,网络文学经典化是早晚的事情。经典化是将来历史写要提到这个问题。基于两个标准,一是文学史书写,二是将来进大学教材。马季也提出,网络文学从萌生至今20年,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可能现在还没有那种超级的文本出现。所谓超级文本,是既能够被普通读者接受,又能够被专于研究的人接受,又能够传播出去的作品。
马季表示,网络文学最终会和传统进行融合,吸收传统文学一些好的元素。一批优秀的网络作家,会从古典作品吸收养分。考验网络文学的最终,一是融合到什么程度;二是能否在大传播的方面达到一个高度。其实已经有一些作品在海外已经逐步产生影响,只不过还没有到那种程度。最近几年,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也被提上议事日程,这可能需要一代、两代甚至三代作家的努力。中国是一个文学大国,历朝历代都不缺少优秀的作家。在这个时代,实际上是看网络文学怎么展现自己,把这代人,把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的思想、感情,整个文脉怎么传承下去,怎么发扬光大。马季认为,作为一个研究者来讲,对未来是充满希望的,尽管现在困难也不少,问题也很多,研究、政策相对滞后,希望更多的管理者、研究者能够对网络文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最主要是网络作家自身的创作,打铁要靠自身硬,最终能不能有好的作品传播影响。最近五年,网络文学作品在IP孵化过程当中,在民众当中产生的影响力已不可低估。基本上每年都有爆款电视剧,源自网络文学,比如《知否知否》《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楚乔传》《花千谷》《琅邪榜》《欢乐颂》等。马季特别提出,希望通过“百川汇海 作家大讲堂”这种形式,更广泛宣传网络文学创作的现状,希望社会各界关注网络文学,以鼓励、积极推动的态度介入网络文学。
月关表示,从事网络文学创作其实并不像常人想象的那么简单,要有“三力”:除了具备一定的创作能力之外,还要有成名之前忍受寂寞的耐力,坚持创作的毅力。网络文学创作有点像古代的说书人,每一章都要求有内容不能平铺直叙,否则就没有办法吸引读者。另外,需要每天坚持更新,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会非常影响阅读观感,也会影响个人的发挥。月关也结合自已的创作体会指出,随着网络文学在整个文化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升,网络文学要改编成影视、游戏,要赢得更多大量的欣赏和认可,必须在思想性和文学性上,和传统文学、严肃文学更紧密结合。
文舟回顾了自已从事网络文学创作以来曾经经历的矛盾与纠结。他表示,网络文学不断发展,不断创造新的价值。但是对于创作者来说不可能兼顾所有的价值,所以困惑就出来了,要写什么样的小说,作为作家的立场就会动摇。但是走到今天,有些网络作家的技巧性、创作性逐渐变得成熟了,清楚什么是一个好的网络作品,就是社会效益以及市场经济效益在不矛盾的情况下进行碰撞,既叫好又叫座,都能最大化的效应。
在互动环节,三位嘉宾就“网络文学”的特征、特质等热门话题进行了深刻阐述,与现场观众进行了深入的互动。话语间闪烁着他们对网络写作的独到见解,现场气氛活跃而热烈。
就“为什么会选择网络文学创作这么一条孤独的路”的提问,三位嘉宾的回答相映成趣。马季表示,创作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文化心理,是一个愉悦自己内心的行为,然后还有更多的精神价值奉献给读者。文舟则表示,创作是一件非常孤独非常私人的事儿,但是乐在其中。月关表示,所谓的孤独、自我这个过程,是在创作过程中的忍受,以及创作的坚持,不受到外界的影响,而不是整个过程中都是寂寞的。
在回答“如何开启网络文学创作”的问题时,嘉宾表示:网络文学更关注大众的情感方式,一定要跟读者建立情感共同体。应该多读、多看,了解和掌握网络文学创作的规律。网络文学创作的特点,最本质的还要与读者有更深的连接。来源:中国作家网 | 曾金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