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评《九州缥缈录》:这是我见过最好的刘昊然
6月3日,电视剧《九州缥缈录》开播。演员阵容华丽,集齐刘昊然、陈若轩、李光洁、许晴、江疏影、王鸥等当下一众大热明星。这部剧由江南担纲总编剧,导演是张晓波。全明星出阵,也是出品方将《九州缥缈录》这个IP推向大众市场的一次尝试。在这部电视剧之前,江南更为人所知的身份,是小说作家和《九州志》的主编。和大多数火什么写什么,题材不受欢迎就果断弃坑的作家不同,写作十多年,他把大约一半的时间都投入在了两部大部头——《九州缥缈录》和《龙族》里。
《九州缥缈录》是《九州》系列中篇幅最大的一部,也常常被视作九州的奠基之作。2001年,《指环王》横空出世,包括江南在内的几名作者第一次见识了“架空世界”这个概念的魔力。2003年,他们聚集在一起,摩拳擦掌,也想打造出一个中国特色的架空世界来。众人的意见错综复杂,讨论了足足半年多才开始动笔。
但托尔金创作《魔戒》时已经45岁了,无论体力、思想,还是世界观上,都正值成熟期。而《九州》的作者们当时还是一群二十来岁的少年,且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只能用业余时间来创作。
写作的过程中,作者和笔下的人物一起在成长,过去的设定不断被推翻、完善。写着写着,直到某一天,他们惊讶地发现,IP的价格越来越贵,自己的身家也开始暴涨翻番。
很多小说作者都经历过这么一个阶段:二十来岁时一文不名,只好通过写作聊以自慰。接下来,又经历了起点付费制度改革,以及后来狂飙突进的影视IP收购浪潮,一下子实现了财务自由,并被推到了影视产业链的风口浪尖上。
成名之后,作者们选择了不同的路径。有人卖掉了作品的版权,拿着钱享受生活;有人成立了公司,专心运作自己的IP体系,在游戏产业中掘金;有人继续写作,写完一部便卖掉一部,后续的影视改编完全不管。
而为了对得起自己的少年时付出的时光,江南选择了一条最麻烦的路——深入影视制作链条下游,亲自担纲总编剧。“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他苦笑着说,实在累得要命,以后再也不想改编剧本了。
他之前并没有多少编剧经验,跟导演相关的一切知识更是压根没学过。他向中国新闻周刊坦言,改编的过程很痛苦,总是和剧组的其他人发生碰撞。因为导演擅长用画面来理解内容,而自己一直和文字打交道,各方之间免不了有出入。
碰撞过后,他也自省,自己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沟通者。剧组里,编剧常常需要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说服导演、演员和制片人,但这些事总让他感到力不从心,“作者这种生物还是倾向于自己跟自己对话。”
如今外界有很多质疑的声音。很多人说江南变成了商人,作者的心气和灵性都在消失。江南并没有完全否认,但他觉得这是一种宿命式的无奈。年轻的时候,他对行业并不了解,只是对“红”这件事有种模糊的期待;如今成名了,了解到“红”具体意味着什么之后,他又想回过头去诉诸写作,沉淀心情。然而事务缠身,留给写作和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一直是求而不得,很矛盾的一种状态。”他说。
四月底,《复仇者联盟4》在中国大火,排片一度达到90%,之后,关于打造“中国漫威”的呼声再度响起。但呼吁归呼吁,似乎没人知道具体该怎么做,于是又有人把目光投向了影视IP的源头——作者们。
《九州缥缈录》正式开播前,中国新闻周刊找到江南,与他谈了对中国影视产业链的看法,对亲身介入影视生产过程的感悟,以及那些不可复制的人生经验。
前没有文化基因,后没有工业技术
中国新闻周刊:这是你第一次深度参与编剧的过程,感觉怎么样?
江南:很复杂、很艰苦。制作是戴着镣铐跳舞,小说更加自由。总的来说,我觉得并不如写小说有趣。
举个例子,比如草原民族,在我的想象中,有洪流一般的马群、羊群、狼群,但视觉上实现起来非常困难,条件支持不了。
再比如,小说中有个北都城,现实中不存在,是在草原上临时搭出来的。为了节约成本,只能搭正反两面,绕到背后一看,发现里面是空的。你看,哪怕是《九州缥缈录》这么大的体量,目前国内也还是做不到。
中国新闻周刊:刘昊然的演技如何?您有什么意见或建议给到他吗?
江南:这是我见过最好的刘昊然,全剧只有他一个演员是我推荐的。我想说,昊然你千万要顶住啊!哥哥我年事已高,先撤了。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很多人都想打造“中国漫威”,你觉得《九州缥缈录》能不能达到这个级别?在影视方面能不能起到一个奠基者的作用?
江南:我只是一个作者,其实没资格判断它有没有这个潜质。在它的读者群眼里,它够好。但其他人眼里就未必。还需要等等看。
目前中国的阅读产业比较好,但反过来看,也是因为其他几个产业还不够强。阅读在线上付费领域跑的最早,先发优势很大,手中握着大量版权。又加上资本运作比较好,提前上市。所以能成为一个领跑者。
但世界范围之内,真正由阅读领跑的成功案例不多。《哈利波特》《冰与火之歌》都只能说是勉强和影视分庭抗礼。从传播角度来看,电影和电视剧这两层才是真正奠定传播基础的渠道。
中国新闻周刊:有没有一个方法,能够达成“中国漫威”的目标?
江南:没有明确的方法论。如果一家公司跑来跟我讲方法论,我觉得我理解不了。创作最初的感觉没办法复制。作品之间是不同的,强行套方法论,不会得到相同的结果。
漫威是一个很罕见的、跑得非常顺的电影体系。他们的文化基础很强,比如美国队长和钢铁侠都很符合美式文化。前期打好了文化基因,后期有工业化生产的技术,衔接起来很顺。但是在大部分的市场,是前没有文化基因,后没有工业技术,这时谈所谓方法论就是空中楼阁。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中国工业基础不太行,文化基因怎么样?
江南:相对工业技术,文化基因要好一点。有很多IP储备。如今回过头来看,商业阅读促使了更多作品出现。虽然大多数读者只是碎片化阅读。但有少数人在思考,其中有些会成为意见输出者、评论家,然后这些人会反哺整个的阅读市场。带动市场往高处走,慢慢形成一个共识。
中国新闻周刊:但这些年,文学圈似乎出现了头部聚集效应,很少有新人出来,大手始终只有那么一百来个。你怎么看?
江南:这个问题其实我也在琢磨,但没有很好的答案。一个解释是网站编辑给的位置特别好,卡位效应特别好,所以来来回回一直是这么些人。
有时我会担心,市场进入一个对商业利益的追逐。大家最开始创作时的那个心气没有了。一出来写就为了赚钱。
当然市场变大了总归不是坏事。但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因为我觉得写书这个事本身并不应该跟钱扯到一起。
中国电影要走出去
中国新闻周刊:网传《龙族》电影2016年开机了,消息准确吗?现况如何?
江南:不准确。《龙族》的定位是一个大工业视效电影。但目前实现不了。产业链上出了问题。视效电影是以全球化为市场的,如果只以中国来发行,解决不了拍摄的资金需求。
中国新闻周刊:意思是说,如果请好莱坞团队,就收不回本;请国内团队,效果就达不到,是这样吗?
江南:准确地说,国内影视的产业链整个都不太行。就好比你要做一个服装品牌,要人提供扣子、拉链、衬布和设计。这个链条往往不是在一个工厂或一个公司里面。需要整个产业的通力合作。
打破这个困局的关键在于,中国电影要走出去,包括中国文化也要走出去,这样市场才能支持。以前我们看印度电影,觉得它是一个有趣的、舶来的,但不是能给我很高预期的东西。但印度电影发展到今天,也有了输出大电影的潜质。中国电影具备这样的希望,但目前为止,大部分的制片人和导演还只是对内生产。
中国新闻周刊:为什么不把《龙族》拍成电视剧呢?相对来说,电视剧对视效的要求没那么高。
江南:作为一个作者,也不能太在意观众的期待。我们总忘了按照心里的标准去做好一件事情。拍剧卖钱,那是制片人的事,不是作者的事。
有一些作者,他们有IP就卖掉,具体变成什么样子不管了。但我希望至少在能力范围之内能控制一下。不说不减分,小说变成画面肯定会减分,只求别减太多。比如《九州缥缈录》从2001年写到2008年,写了七年,如果卖了点钱就不管了,未免有点对自己人生太不负责。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很多作者,写作之初就会考虑能不能建构一个影视IP。这方面有两个意见,南派三叔把自己定位成一个IP架构师,而刘慈欣则觉得这个问题不能想,一想他就会写歪掉。你怎么看?
江南:我比较赞同刘慈欣的意见。剧本是影视拍摄中的一个台本,不变成影像就没有意义。但小说本身就是最终态。如果只把小说视为一个中间态,那么小说的意义和完整性就被降低了。
所以我的态度一直是,能改则改,不能改就算了。有段时间,很多人找我买版权。我就问他,你打算怎么改?他讲不出来,支支吾吾,只想囤起来卖掉赚钱。这样的话还是算了。这个行业是小手工业的活,不是一个纯商业的逻辑。
如今回想起来,当时的行业是一个膨胀的状态,牺牲掉了很多本来可以做得更好的东西。
中国新闻周刊:所以你统统拒绝掉了。
江南:对啊,好多钱没了,很痛苦。(笑)
矛盾的状态
中国新闻周刊:当年你想过自己以后会红吗?
江南:想过。每个写作者都希望自己能红。但具体多红没有估计。归根结底,当时也不知道这个行业有多大,没概念。走到今天,我才知道行业多大,中国产业多大,世界产业多大。
中国新闻周刊:所以您笔下的人物性格也会发生变化吗?从少年时写到现在。思想上的变化,应该也会无意识的反映到作品里吧?
江南:不一定。但《九州》这个系列会变得越来越成熟,比如有些角色,刚开始话很多,总在吐槽,渐渐他变得沉默,碰到事情一笑而过。黑化是一方面,顿悟是一方面。往后越写,写得越深入,会感觉只有“老贼”才能写这种东西。写完我会觉得自己真是老到极致了。可能就封笔不写了。
中国新闻周刊:有些人说你是一个商人,作者身份在消失。你觉得哪个属性重一点?
江南:一半一半。有段时间我在想,如果非要在作家和企业家之间二选一,那我还是选择当个作家。虽然有些事情我也能管,比如说做判断、做公司构架、选合作方。但我可能不属于企业家的性格。
企业家总是处于很大的焦虑和不确定中,因为任何想法都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验证结果。作家相对好很多。
年轻时没有那么多事可做,只能写书,特别想在商业上有所成就。现在很多业务找到我,时间被压缩了,又想写小说。总在一种求而不得的很矛盾的状态中。
中国新闻周刊:怎么去平衡这个事情?会失眠吗?
江南:平衡不了,总是失眠,对身体也有影响。最近总觉得累,我问我的体检大夫,说最近早上起来总觉得没睡够,心脏怦怦跳。医生说,有的东西既无关于病,也无关状态,还是年纪大了。
时间一长,家里人也挺担心,所以每天得花一个小时锻炼,才能让自己状态好起来。纯粹靠花更多的精力来维持状态。然后通过写作让自己沉浸下来,完了还得去处理公司的事、开会。开完会以后还得陪客户坐坐。时间就这么过了。
有时我觉得生活没什么意思,奋斗了20年,生活还没有变得非常好。只剩写书还有点成就感。
中国新闻周刊:未来会不会想写一些纯文学?
江南:想,但没找到合适的题材。我知道自己的不足。现在可能还是一个相对在艺术上比较浮躁的阶段。
中国新闻周刊,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官方海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