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发布 发表于 2019-6-6 16:45:28

张皓宸:我为何不再介意“流量作家”标签

张皓宸,90后青年作家,曾因漫画在网上知名,从2014年开始出版作品,但基本都是一些中短篇小说。在跻身“畅销书作家”行列的同时,他也被贴上了“流量作家”、“网红作家”等标签。

  今年5月,他出版了自己的首部长篇小说作品,从最初出书到现在,已经过去了5年时间。他也不再排斥“流量作家”的标签,“在现今流量为王的时代,如果能靠自己的一点关注度,让大家回归阅读,那也是好的结果”。

  蕴含科幻元素的新作品

  人有生老病死,当生命走到尽头时,如果有一台机器能让你回到过去,你会如何选择?在新书《最初之前》里,张皓宸就讲了这样一个带有科幻意味的故事。

  书中,一位七十岁的老人在临死前,通过高科技将此刻灵魂投影到过去的时间节点,得以与曾经的遗憾对话,整部书由此拉开序幕。

  不过,虽然使用了一些科幻元素,但大部分内容还是与在北京奋斗的“90后”们有关,写他们的人生际遇以及为实现梦想所作的努力。主角的身上,同样有着张皓宸在北京生活七八年的经历。

  “这个故事在我心里酝酿了大概两年的时间,但一直觉得没有真正准备好,所以没有动笔。”为了找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写作,张皓宸在国外过了大半年类似“闭关”的生活:每天去咖啡店写作,整天“三点一线”,“这样可以摒弃杂念专心写作,也是一个回归自我的过程吧”。

  曾不自信能否写长篇小说

  虽然出版过几部作品,但张皓宸一度怀疑自己是否具有写作长篇小说的能力。他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提到,“我之前的写作状态‘有点野’,想到什么就会写什么、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比较缺乏规划。”

  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张皓宸确实遇到了一些难题。由于涉及科幻元素,整部书又与实践线索有关,他需要捋清与之相关的很多逻辑问题,“假如有一个地方没有计算清楚,就可能产生漏洞。”

  就这样,从构思到完成,《最初之前》前前后后花费了将近三年时间。

  “在写出这部长篇小说之前,我并不能确定自己是不是真适合写东西。”张皓宸对新书还算满意。他说,正是在这之后,自己突然产生了一种使命感,“我非常坚定地认为,就是要走写作这条路”。

  仍被称“流量作家” 不再介意所有标签

  不过,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与人们传统观念中的作家相比,像张皓宸这样的青年作家们,与读者互动的方式的确已经和过去大不相同了。

  比如,张皓宸拥有超过400万微博粉丝,他近来发的几条微博,总能收获总计约三四万的点赞、留言以及转发。而一条介绍写书过程的VLOG,截至6月5日,互动总数超过了六万。

  这样的模式,更像是时下“流量明星”与粉丝的互动。或许正是因此,张皓宸逐渐被贴上了“流量作家”的标签。有人感叹,新生代作家们似乎已经找到了另外一种写作模式。

  “时代不一样,带来了互动模式的改变,这点没什么可比的。”他做出一个假设,“如果当时琼瑶老师、金庸老师他们写作时,也有微博的话,我相信同样会有很多粉丝去跟他们互动。”

  起初,张皓宸在谈到“流量作家”或者“网红作家”的标签时,会稍微有些排斥,现在则不再介意:“通过微博,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被缩短了。我能更及时、更直观地感受到大家的批评和鼓励。”

  “身为写作者,被关注就是一件好事,可以让大家除了在关心演员歌手等艺人之外,能够关注到阅读。”张皓宸觉得,自己如果能够为阅读提供一点流量,提供一点所谓的“红”,就是很好的引导。

  市场才是评价作品的标准?然而并不是!

  在众多标签之外,张皓宸还曾被冠以“百万畅销书作家”的头衔,作品销量相当可观。

  单就他的新书而言,出版社提供的数据显示,《最初之前》在某电商平台预售,24小时破11万册,大概平均每一分钟下单1078册。

  的确,市场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文学作品的受欢迎程度,但这就是评价作品优秀与否的标准吗?张皓宸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其实跟电影一样,需要‘卖座’和口碑两个标准衡量,不能说一部电影票房好它就是好电影,也不能说它口碑好就一定符合所有人的喜好。”张皓宸认为,这两个方面需要互相佐证,“绝不是只有市场才是检验文学作品的硬标准,那有些太主观、太私人”。

  所以,他认为,严肃文学和纯文学可能并不是那么大众化,但在当下一定还有市场,也一样有许多好作品。“现代社会,读者的喜好越来越精细化,有些喜欢轻松一些的小说,但有些就喜欢读读诗、读大部头的著作”。中新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张皓宸:我为何不再介意“流量作家”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