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国家队重启,经典“网格本”升级回归
关注外国文学的读者,或多或少都知道大名鼎鼎的“网格本”——这是新中国第一套系统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大型丛书,自上世纪5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整套丛书出版规模约150种,代表了当时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界、翻译界和出版界的最高水平。但由于时代久远,许多图书在市场上难觅踪影,甚至成为收藏对象,稀缺品种更是一书难求。尤其是有译者签名、限量发行几百册的首版《英国诗选》《德国诗选》《瓦尔登湖》等,在某旧书网上甚至炒到高达8000元乃至逾万元的单本价格。如今,经典 “网格本”终于升级回归——人民文学出版社再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合作,推出新版“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第一辑已出30种,年底前计划出版100种。
外国名著译本扎堆,为什么这套丛书备受青睐
《包法利夫人》《白鲸》《死魂灵》《格列佛游记》……这些外国名著公版书在市场上拥有多个译本,常常让读者挑得眼花缭乱。谈及新“网格本”出版初衷,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提出一个现象:如今名著各类译本扎堆,但质量参差不齐,“之所以重新做‘网格本’,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多年来期待这套书能够重新面世的呼声居高不下;二来针对外国文学名著翻译出版的部分乱象,我们希望发挥‘出版国家队’的使命与作用”。
历经岁月洗礼,“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中的多部中译本流传至今,如丰子恺译《源氏物语》、草婴译《当代英雄》、杨绛译《堂吉诃德》、王科一译《傲慢与偏见》、吴劳译《马丁·伊登》等,无不脍炙人口,堪称名家名著名译。据介绍,1950年代“网格本”多是学贯中西的大家在选,朱光潜、冯至、戈宝权等30余位外国文学权威专家参与,新版“网格本”同样拥有强大的编委会团队,由外国文学研究界有影响力的翻译家和学者组成,对丛书进行了一些增补,收入了部分过去没有选入以及虽小众但价值突出的优秀作品。
“网格本”的出版要溯源到1958年,当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外国古典文艺理论丛书”“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三套丛书筹备编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负责出版。上海获悉这一消息后,经过一番努力,上海译文出版社争取到了系统出版部分外国文学作品的权利。很多中老年读者还记忆犹新,当年“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甫一上市,许多新华书店门口便排起长队,盛况空前,供不应求。因封面统一设计成黄底星花的网格图案,书迷们亲切地称这套丛书为“网格本”。对于经历过书荒年代、渴求文化的人们来说,“网格本”送去了丰厚的精神食粮,在改革开放的年月打开了一扇扇看世界的窗,影响深远。
经典文学掀再版热潮,植入AR新技术“出圈”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感慨:“网格本”的重新回归,让他有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这也意味着站在新时代的高度重新出发。
业内公认,经典权威是这套丛书的底色,但要成功“出圈”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则需花更多心思。因此,新“网格本”不光在图书封面上保留网格设计,勾起老一辈读者的怀旧情结,同时也在印制纸张及烫金工艺上有所提升。最大的变化,则是在图书中植入AR技术,让书不仅能读能看,也能扫描图像收听。听什么?人民文学出版社邀请了国内外国文学专家和译者,奉上一堂堂深入浅出的大师课,相当于一篇篇导读,告诉人们如何在“书山”中独辟蹊径,找到领悟欣赏名著之美的钥匙。“未来人文社还将与时俱进,选用最新技术和融媒体思路,继续出版这套经时光沉淀又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网格本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肖丽媛说。
世界经典文学再版热潮仍在持续,前不久,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与作家出版社启动了“世界文学经典文库”项目。文库由双方合作策划,依托优秀中青年译者队伍,预计以每辑十种的规模、每年一辑的节奏,在10至15年内出齐十辑共计百种图书,点亮经典文学的光芒,力争打造有辨识度的品牌丛书。来源:文汇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