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蛙》曾获小说大奖,小说有哪些有意思的细节
莫言我们都知道,是我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长篇小说《蛙》,可以说是莫言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他凭借这部作品,在2012年获得了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我们初读《蛙》这部作品,就会被其中一些有意思的情节和细节所吸引,这些细节比较“魔幻”,让读者读了觉得不可思议,而惊奇之余,又觉得合理。
于是在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是笔者在读这部作品时发现的一些有意思的细节,这些都是典型的莫言风格。
一、小说中的人名,都是人体部位或器官
这一点在小说的开篇就写了,他们那里的古老风气,就是生下孩子以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取名。比如“陈耳、陈眉、陈鼻、赫大手、王脚、袁脸、吴大肠”。我们知道,人体部位和器官,多半写出来不够文雅,作为名字不够优美,而小说中的地方有此风俗,简直令人称奇。后面莫言作了解释,大概是“贱名者长生”的心理使然。
有意思是本书主角,姑姑的名字,是“万心”。这个名字既符合当地习俗,又似乎是一个常规的名字,还有深远的寓意,比起其他的“陈鼻”“吴大肠”等名字,不知道好多少。作者给姑姑安排“万心”这么一个别致的名字,似乎有其深意。
小说里的叙述者“我”,大名万足,小名万小跑,这个小名也值得品味,小跑,终究还是没有能够跑过那个时代,终究还是成为了悲剧的一员。
二、小说中的孩子吃煤!
是的,就是这样一部至少有着现实主义意味的作品,其中的孩子竟然吃煤,而且不是误吃,而是有意地吃,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竟然吃得还很香。
作者把这个情节写得十分细致,读起来更有魔幻的意味,似乎隐约让人感到《百年孤独》的风格。
“用门牙啃下一点煤,咀嚼着,然后又咬下一块,猛烈地咀嚼着。兴奋的表情,在他们脸上洋溢。”
更让读者感到惊奇的是,他们吃煤之后的反应:竟然喊道,太好吃了,快来吃啊!
接着,莫言写道,班上三十五个人,除了几个女生不在,每个人拿着一块煤,咯咯地啃,吃得津津有味,脸上还有兴奋的表情。
我相信,这一定不是因为煤真有多美味。再好的煤,也不可能美味。
莫言写这些孩子津津有味吃煤的情节,一是符合他魔幻而又现实的风格,二是为了反映那个时代,物质奇缺,孩子们吃不饱的可伶状态。后面所写的“面粉”,与煤作对比,印证了这一观点。
三、看到面粉,得说一句“天哪!”
莫言写道,大家都在吃煤的时候,有一个人叫肖下唇,他不吃。他不吃就算了,脸上还带有蔑视的表情。这是因为他爹是公社粮库保管员,他不饿。
后来,伙夫老王发现肖下唇手上沾着面粉跑出来了,这个时候莫言写道:“天哪,他手上沾着面粉!”
面粉,在我们今天是很便宜很寻常的一种食物原料,在当时却是十分珍贵的粮食。莫言通过非常夸张的写法,写出了那个时代,粮食短缺,孩子们吃不好更吃不饱,连面粉都没见过的状况。
四、姑姑接生和处理的孩子,数量都多得惊人。
《蛙》书写了医生姑姑的一生作为,贯穿了计划生育的情节。姑姑是卫校毕业的,有上过新法接生培训班,与这项“神圣”的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姑姑接生的孩子有多少个呢?一万个!这个数字太吓人。而且姑姑说,与别人合作的,两个算一个。
莫言在书中称接生孩子是神圣的事业,那么成功接生一万个孩子的医生姑姑,肯定是功德无量的人了。那么,姑姑老了,肯定感到满足和幸福,事实真的如此吗?
姑姑老了竟然感到良心十分不安,因为她虽然接生了一万个孩子,也处理了至少几千个腹中的孩子!
姑姑无疑是好干部,她响应国家号召,严格执行国家政策,以十分严厉的手段,和六亲不认的态度,处理了包括自己侄儿万小跑的二胎在内的很多例不符合政策的孩子。
可以说,姑姑作为个人,是没有太多可以指责的。然而姑姑年老,还是感到不安,甚至对“蛙”有心理阴影,经常梦见很多“蛙”咬她,“蛙”谐音娃,这体现了莫言小说复杂和深刻,姑姑的反思,其实也是作者莫言的反思。
结语: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授奖词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如果要我推荐一部作品,最能够代表莫言水平和风格,我推荐这部《蛙》。
看似没有其他的小说那么魔幻,然而其中有足够多的细节和情节,令人称奇,它们足够特别,使得读者可以过目不忘,可是这些离奇的情节,经过莫言的解释和详细描写,又显得那么的真实和令人信服。这就是莫言小说的魅力。
莫言小说,读起来很轻快,比较有趣味,很多情节令人称奇,然而他的想象又是扎根现实的,因此又是复杂和深刻的,值得我们品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