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出高考一类作文?千万别忽视这"三小"
每年高考之后,炒得最热的就是各省的“满分作文”,媒体炒,家长炒,师生炒,直炒得沸反盈天。殊不知,每年各省都有几十万考生,作文得满分的毕竟是极少数。为此,小编提醒各位考生,对高考作文的期望值要从追求“满分作文”降到追求“一类作文”(≥50分/60分)上来,因为“满分作文”要靠天赋和运气,而“一类作文”则可靠功夫和训练。
从操作层面来讲,就是要从追求“满分作文”的“三大”(大手笔、大气象、大智慧)降到追求“一类作文”的“八小”上来。本文所举例子有意回避了高考满分作文,而选用了学生新近作文训练中的时鲜作文。
1
"小生活”就是要在文章中去写属于学生一族的原汁原味的生活画面、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去展现一个本色鲜活、童心未泯、当代风味、可亲可爱的“你”。它芝麻虽小,但香气扑鼻;带点青涩,但可信可近;有些“另类”,但妙趣横生。阅卷老师要看的就是“十八岁的天空”下这朵生活的小浪花。
如:话题作文“信任”的写作,有位考生的作文《后门有眼》就写了青青校园中的一段“小生活”。
在高中入学的第一次班会上,“老班”就要求“上课不许讲话”;但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很快便将老班的“圣旨”置诸脑后,在课堂上不时因探讨问题与同学交头接耳,与老师发生争论;
“老班”得知后便大发雷霆,并指明道姓“×××上课为什么与同桌讨论,×××上课为什么顶嘴”,下课后,一位细心的同学发现原来班级后门上有一个小洞;
从此,上课鸦雀无声,但课堂死气沉沉,班级成绩也直线下降;经其他老师提醒后,“老班”在班会上诚恳地向同学们征求意见,并用一块小木板将后门上的洞封了起来。从此,课堂气氛活跃,班级成绩骄人。
这段“小生活”中的小性子、小别扭、小反感,完全是校园版的、学生版的、花季版的,流淌着学子心海对“互信”式的新型师生关系的企盼,让人品味出一份久违的清荷滴露般的纯真。
2
“小感情”是对“假感情”的反拨,它抒发的是“自然流露的感情”,而不是“做作的煽情”;“小感情”是对“大感情”的反拨,它抒发的是“我的切身的感情”,而不是“我们的大而化之的感情”;
“小感情”是对“空感情”的反拨,它抒发的是“跳动着心灵颤音的感情”,而不是“口号式的感情”。
如:话题作文“为了短暂的美丽”的写作,有位考生的作文《军营花开》就写了一名在起床号吹响前为自己化妆的女兵。
因为她是一个女孩,所以她爱美;因为她是一名战士,所以她只能偷偷地在自以为无人知晓的凌晨化妆。
因为她是一位女兵,所以文章将“人性中对真、善、美的渴望”和“战争对人性的扼杀”有机地交融到了一起,从而演绎出了这“军营之花”的“短暂的美丽”。这份情感,虽然不合军规,但它真;虽然远在军营,但它切;虽然只在瞬间,但它给人以震撼。
3
鉴于高中生的认知水平,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和事物的看法一般不大可能高屋建瓴、石破天惊,但如果他们能有一点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小发现,同样可以让阅卷者眼前一亮。大家看秃子看到的都是光头,而你却看到了头上的几缕青丝,这就是“小发现”,这就是别开生面。
如:话题作文“借”的写作,许多考生都以“中国制造”为骄傲,但就有一位考生写出了自己的一点“小发现”——“中国创造”。他在文中说:
“技术是可以借到的,但思想无法借得。一个国家只有拥有了自己的原创思想,才能使自己真正强盛起来。否则,只能永远被别人勒着脖子。”gucocoi.com
的确,无论是“中国芯”,还是“神舟五号”“嫦娥一号”,靠的都是原创思想,靠的都是自主知识产权。中国真正强大的标志不是有多少“madeinchina”,而是有多少“中国创造”。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虽只是一字之变,但却别具慧眼,星光闪烁。
4
“大道理”往往给人以空洞、隔膜、乏味之感,而那些带着泥土气息,带着情感余温,带着生活感悟的“小哲理”,往往因为其真诚、真挚、真切而给人以“于我心有戚戚焉”之感。它不大,就是日常所见;它不远,就是日常所及;它不深,就是日常所感。因其切近、切身,故而能沁人心脾。
如:话题作文“感恩”的写作,朱克波的《那束康乃馨》就颇值得借鉴。
母亲仅靠两亩薄田供儿子读书上学,可谓含辛茹苦。在母亲节这一天,儿子省下一周的生活费,像城里的孩子一样买了一束康乃馨送给母亲。而这位母亲见此仅说了一句话:“孩子,只要你有出息,天天都是妈妈的节日。”
母亲这句话虽然质朴,却蕴含着“小哲理”——“孩子的出息”就是母亲的一切,它胜过世上一切物质的拥有、形式的表示乃至精神的慰藉。这句话中蕴含的哲理虽然很小,但因为它带着母亲的体温,散发着乡村泥土的芬芳,因而使人怦然心动,回味绵长。
5
记叙类文章要想打动阅卷者,依靠的不是叙述,而是描写。因为“叙述”搭建的仅仅是骨架,而“描写”凝结的方是“血肉”。“小描写”,它并不要求成篇成段,只要求“时有风骚”,它可以是一句对话,一个动作,一丝心动,甚至是一景一物,便可以凸显出人物的神韵,传达出文章的旨趣。
如:命题作文“我的歌”的写作,有位考生写了一首“用父亲的血为词、我的泪为曲”谱写而成的歌。他在对“背尸匠”父亲的刻画上,就用足了“小描写”:
在我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求下,父亲才从老家来到我的新房。上楼时,父亲显得十分吃力,我伸出手准备拉他一把,谁知他倏地把手缩了回去,只笑着说了一句:“不必了。”到新房时,我高兴地打开门,对父亲说:“瞧!”并随手拿了一双拖鞋让父亲换上,父亲刚准备脱鞋,随即又停了下来,用袖子揉了揉眼说道:“我站在门口看看就心满意足了。”
“倏地把手缩了回去”是因为父亲怕把手上背尸体的“晦气”传给儿子。“刚准备脱鞋”是父亲下意识的行为,也是他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随即又停了下来”是因为父亲怕把自己身上的“晦气”带进儿子的新房。
“用袖子揉了揉眼说道”是因为眼中有老泪溢出,这个“泪”是“欣慰”之泪,儿子终于有出息了;这个“泪”是“骄傲”之泪,自己一辈子被人瞧不起,儿子终于让自己“在一村老小面前可以抬头做一回人了”;这个“泪”也是“辛酸”之泪,为了这一天,自己背了一辈子尸体,这一天等得也实在太久了。“小描写”虽“小”,但它传情,传神,让人物形象霎时丰满起来。
6
“引用”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提升文章的理性层次,但有时也常给人“掉书袋”之嫌,而那些已被人引用过千万遍的“名人名言”更是让人大倒胃口。
为此,你大可不必去“嚼别人嚼过的甘蔗”,你完全可以在这些“名人名言”里加入一点你的“情思”,而这些流淌着你的血液的“凡人名言”就会顷刻间变成一道“风味小吃”,让阅卷者满口生津,这就是“小化用”的魅力所在。
如:新材料作文“经典与时尚”的写作,有位考生就在名言“所有的果都曾经是花,但并非所有的花都能成为果”中加入了自己的“情思”,使之由一道“大路菜”变成了一道“时鲜小吃”——“所有的经典都曾经是时尚,但并不是所有的时尚都能成为经典”。虽是“小化用”,却将“经典与时尚”的辩证关系演绎得深入浅出。
7
在文章的主旨确定、写作的素材选定之后,如何使既有的素材更好地表现主旨,有时需要使用一点“小技巧”。它可以是行文上的小布局——让文章有点眉目,也可以是情节上的小调整——让文章有点想头,还可以是论证上的小安排——让文章有点层次,或者是“呈现”上的小手法——让文章有点味道。
如:命题作文“学会调整”的写作,有位考生在行文上就进行了一点“小布局”,他根据“水”的固体、液体、气体的“三态”变化,为文章设计了三个小标题:“匍匐的冰”“流动的水”“升腾的气”,并在三个小标题下分别写了一个创业者夯实基础、兼容壮大、促成飞跃的历程。其实,很多考生在文章中都写了这个内容,但写得东拉西扯,而这位考生因为用了一点“小技巧”,使文章布局整齐匀称,眉目一清二楚,故事简捷紧凑,主旨一看即明。
8
所谓“小才气”,就是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带点小聪明、小机智、小文气、小风格,它不一定很大,也不一定很鲜明,只要它有那么一点样子,有那么一点意思,有那么一点味道,有那么一点感觉,就会让阅卷者颔首一笑,称道:“狡猾狡猾,也亏这小家伙想得出来。”
如:鲁迅的作品,可谓中学生学得最多的。但在话题作文“酒·茶·白开水”的写作中,就有一位考生拿鲁迅的作品来演绎话题。他用鲁迅“似匕首,似投枪”的杂文来演绎“酒”之烈性,用鲁迅“初读让人捧腹大笑,再读让人掩卷沉思,三读让人幡然醒悟”的小说来演绎“茶”之绵香,用鲁迅晚年“晶莹温馨”的散文来演绎“白开水”的平淡。其实,这些都是大家司空见惯的东西,但经他这么一“拨弄”,不仅与话题对接上了,而且也有点意思、有点味道了,真是“太有才了”。
上述八个方面,说其“小”,是因为它们对你来说够得着,学得会,用得上。当然,它们也仅仅是示例,旨在给你以启发、启示和启迪。最后,最后也想对周杰伦的金曲《蜗牛》“小化用”一下:“小小的你有大大的梦想,只要你带着这小小的启迪,一步一步往上爬,总有一天你会撑起作文的一片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