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推理小说重要的不是鲜血淋漓的场景,而是受害者的安宁
作者:故事研习社这篇稿子是研习君在于林逸大大沟通文章时,聊出来的。她是悬疑故事的作者,我们自然就说起日本的推理小说,聊着聊着,我就说:“你要不写个安利文吧。”她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阅读就是这样的,聊着聊着就聊嗨了,嗨着嗨着就变得有好多话想说。
林逸今天和我们聊的是日本小说家凑佳苗的代表作《告白》,2010年这部作品改编为电影,主演是女神松隆子。这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校园犯罪的一个全新角度。
文/林逸
初次听到这个名字,是朋友给我推荐的日本电影。本以为是个纯爱文艺片,却没想到是部扭曲的推理片,它的名字叫《告白》。
电影看过两遍之后,我终于还是入手了原著,果然不出我所料,书里的世界因为虚化反而比电影有张力得多,好像每一个告白的人物都罩上了面纱,可是却来到你身边,冷静的讲述一个疯狂的故事。
森口老师的女儿爱美不幸溺亡于学校的泳池里,白纸黑字的报道是这么说的。可是在森口老师却在班会上告白,女儿的死不仅不是意外,还是两个学生凶手联合造成的一场谋杀。为了给女儿报仇,森口老师在凶手的牛奶里加了感染HIV病毒的血液,自此拉开了这一场复仇的序幕。书从受害者,旁观者,凶手,家属的角度依次展开,逐步揭示了真相的同时,还让事件的发展愈发出人意料。最终凶手都活着,却都得到了终极惩罚。
5个告白者都有自己的犯罪动机和手法,每个都可以单独成为一个小故事,却因为彼此的联系而更加精彩有趣——
小标题为神职者的森口老师,不仅职业接近神职,也在一开始扮演了神的角色,想以自己的力量惩罚凶手;以殉道者姿态出现的北原同学,不仅在霸凌事件中受牵连,最后也一命呜呼,算是因为森口老师的布道而死;顶着慈爱者头衔的直树妈妈,对儿子极尽温柔宽容,却发现所有的慈爱关怀都不过是畸形的纵容,最后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求道者直树,总是埋怨自己一事无成却又不作为的胆小鬼,想要的东西永远都超过了自己的实力,所以某一天当他发现终于自己也可以做得比别人好的时候,哪怕不是好事,他也决定要做下去,人人都说有自尊但自卑的人最可怕,果然如此;修哉所信的不过一人——自己的母亲,奈何他的神从未将福慧赐予他,因此最终发现被心中的神明抛弃时,作为“信教者”的他决定孤注一掷,他想依靠毁了自己的方式来吸引神的目光,却没想到是亲手毁了自己的神明。
这绝对不是一本仅仅想要描写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小说,我总觉得相较于推理小说,这本倒更像是恐怖版的犯罪小说,就恐怖在内容和人物都是如此接地气。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碎尸血案和光环闪耀的主角,就是我们日常生活里会看到的人,甚至我们自己身上也具有他们某些性格特质,能力平凡却心比天高的失败者啦,总认为自己熊孩子天下最乖的熊家长啦,人性的确有很多面,但是只要任一方面的失衡,再加上不良的土壤催化,总有一天,我们熟悉的人,也会做出可怕的事情。
叙事方面是很流行的一人一视角,日本作者总是偏爱这样局外人般的风格,虽然都是第一人称,却总是弥漫着一股冷静的偏执,情绪不过是字里行间的一种描述,透着股凉飕飕的理性,目的只是为了推动剧情,还有连贯逻辑。
有趣的是虽然没有过分描写森口的愤怒、直树的恐惧、修哉的渴望,但是随着情节的走向,这些情感又作为主因,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会让你发出类似“原来是因为害怕才这么做的呀”的这种感叹。这也是我说书比电影更有张力的原因,没有人在你面前具象的表演,你就只能通过话语去感受和体会,同时再加上作者时不时冒出的扭曲却万分有道理的金句,分分钟让你怀疑人生。
最后文章中的一句话引起了我作为一个作者的恐慌,她说:“媒体只是在残忍的作案方式,以及凭推测得出的少女内心阴暗上大做文章……该案的此类报道只不过是在某些孩子心中的阴暗处植入了这种变态的没有一点儿人味的猎奇的犯罪者,只不过是在煽动可悲的孩子们崇拜愚蠢的罪犯而已。”
所以作为推理作者到底应该给读者呈现怎样的故事呢?会不会因此误导了谁呢?每思及此都觉得这本书的现实恐怖意义又多了几分。我想,推理小说重要的不是鲜血淋漓的场景,猎奇的手法,而是受害者的安宁。
点击屏幕右上【关注】按钮,让你的写作不再迷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