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意义是什么?看完这些人物传记、文学小说你就懂了!
作者:木易电影许多作家都喜欢在早晨写作。
奥诺德·雷·巴尔扎克通常会在凌晨就开始工作,一杯浓咖啡,一支笔,写到接近中午才停下来;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虽然喜欢喝酒,但也不会耽误他早起,大概早上五六点左右,他会站着写点东西,是的,他住在古巴的时候,老喜欢站立着写作;威廉·福克纳住在自己的“罗温橡树别业”时,常常在四点多起来,用完早餐之后,会在关门时顺便把书房的门球取下来,以免被打扰。
我是通过阅读这些作家的传记,才了解到这些小细节的。
也许是年岁大了吧,我越来越喜欢看传记了。喜欢看那些我喜欢的作家、导演的故事,喜欢看他们成就自我的路上所经历的那些成长、挫折、爱情、痛苦、奋斗、成功,也喜欢看他们在生活中表现的一些有趣的小习惯。
言归正传。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我在这里把我觉得很有价值的书籍稍微分一下类别,然后不按先后顺序地列下来,分享给同样喜欢阅读的朋友们:
一、人物传记篇
1、《毛姆传》,作者:赛琳娜·黒斯廷斯
在书的封面上,有这么一句话:“如果有人能将毛姆的一生写出来,那将比他的小说精彩一百倍”。
我想,这句话说得实在是到位。作为一个极富个性且兼具魅力的作家,毛姆的作品常常能给人带来不少快乐。这种快乐通常体现在思维的愉快与语言的乐趣之上,还有毛姆夹杂在文字间的敏锐观察与睿智讽刺。相信每一个喜欢读毛姆的人,都会爱上毛姆吧。
喜欢毛姆,当然就会想去读他本身的故事。关于他的传记有很多,但其实,这其中有不少压根就不是传记。这本《毛姆传》(副标题:毛姆的秘密生活)算是一本真正的毛姆传记,作者赛琳娜·黑斯廷斯用克制的笔触描绘了毛姆的一生。里头呈现了许多关于毛姆的细节,从他的出生,到创作,到逝去,他所经历的童年,所历经的爱情,所面对的阻碍与成功,都在书中有着恰到好处的描绘。
2、《福克纳画传》,作者:李文俊
严格地说,这不是威廉·福克纳正式的传记,而是一本关于他的画传。画传,顾名思义,里面的照片会比较多,文字会相对简单。作者李文俊是国内著名的翻译家,翻译过许多文学作品,其中福克纳的作品居多。他在写作此书的时候,怕是也没有接触过福克纳本人或他的相关亲友,写作的根据,大概多半也是源于对福克纳故事的了解以及对他作品的了解。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了解福克纳,某种程上,这本书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相当有魅力的作家形象。福克纳的爱情故事、写作故事、去好莱坞当编剧的故事甚至他和一些人的关系纠葛,都被展现了出来。虽然细节上没正式传记那么足,但配合照片以及简要的文字,还是能从中收获不少认知的。
3、《弗郎索瓦·特吕弗》,作者安内特·因斯多夫
特吕弗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电影人。作为一名魅力超凡的影评人、导演、演员,弗郎索瓦·特吕弗给了我许多热爱电影的理由。他最著名的电影作品《四百击》,曾一度让我觉得电影真是我们重现回忆的最佳方式。
而他的《祖和占》,又让我看到了青春的某种洋溢以及爱情的多种可能。但最令人着迷的,还是他本身,一个热爱电影的年轻人,从写影评到成为电影大师,这条路实在叫人觉得了不起。
4、《蛤蟆的油》,作者:黑泽明
这是黑泽明关于电影、关于自己的一些心得记录。很像散文,或者杂记,但也还是可以从中了解到黑泽明的创作以及他本人的故事。所以,就当作是传记书了。
就像小津安二郎那本《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一样,《蛤蟆的油》更多是导演本人像坐在你面前讲述自己的故事、自己的作品一样,没有特别系统的细节,娓娓道来的,是一些真诚的心得体会。
从中也不难看出,身为国际知名导演的黑泽明,在走上电影创作这条路时,也是存在一定的偶然性的。但他的性格却又决定了他创作的作品会具备怎样的气质,那些出了名的霸气与执着,都是这位导演叫人乐于去了解的鲜明特点。
5、《史蒂夫·乔布斯传》,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
这本书似乎不用做过多介绍,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它的价值所在。
乔布斯的魅力,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大概用“执着”会比较恰当吧。或许有人不同意,但在我看来,正是他对于自我的执着、对审美的执着、对追求完美的执着、对创新的执着,才有了苹果,才有了“乔布斯”。在书中,许多不为公众所知的细节都展现出来乔布斯执着的一面。而在这本书里,乔布斯不是一个被“果粉”们捧起来的“神”,而是一个有着诸多优点与缺点的“人”。
6、《塞林格传》,作者:坎尼斯·斯拉文斯基
如果你还没有读过《麦田里的守望者》,不是我苛刻,你这青春都是不完整的啊!
J·D·塞林格(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作家,对于熟悉他的人来说,他最大的传奇色彩就在于:神秘。这种神秘不是说他有什么不可知晓的背景,而是他在成名之后,没有选择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的“趁热打铁”模式,而是选择了近乎归隐的方式,买了一块地,与外界没什么联系,过起了类似于与世隔绝的生活。
但他并没有因此停止创作。在《麦田里的守望者》大受美国人欢迎之后,他在隐居生活里,依旧创作了许多有意思的作品。只是,他在长达34年的时间里,硬是没有将自己的作品出版成书。在1965年于《纽约时报》上登过一篇短篇之后,就再没有出版过作品。直到1999年,才再次出版了长篇小说《哈普沃兹16,1924》。
细说起来,他的作品数量并不多,但却影响至深。作品里那些叛逆而富有个性的少年,不知道影响了多少人。那些看似放荡不羁实则独立自由的风格,在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一种文化潮流。而塞林格本身又是一个那么帅气的人,他的感情经历也颇为丰富,喜欢他的人不妨看一看这本书。
总之,阅读传记的一个真实感受是:当你阅读那些了不起的人物故事时,看他们所经历的那些生活中的阻碍,再对比一下自己,便会觉得,自己遇到的那些事儿简直不值一提,而未来的生活又值得期待,只要你怀抱梦想,肯于坚持和努力,就总会有希望的。
二、文学小说篇
之所以着重强调是“文学小说”,而不是“小说”,主要在于当下的许多所谓的小说,其实是够不上“文学”的层次的。我倒不是对网络小说或者一些鸡汤文集抱有偏见,而是对文学抱有一种传统的敬畏。
1、《我不是潘金莲》,作者:刘震云
刘震云老师的大部分作品,我是在毕业之后才看的,非常喜欢。从《一地鸡毛》到《我叫刘跃进》,从《温故一九四二》到《一句顶一万句》,还有他的文集,都给了我许多的阅读乐趣。他文字里透着的那种冷峻而克制的幽默,让我着迷。而他对于社会的描摹以及人性的勾勒,常常能让我收获许多思考。我很喜欢刘震云的文字,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去年见到他本人的时候,会异常的激动。
但是坦白说,读《我不是潘金莲》的缘起,是基于冯小刚拍摄的同名电影。并且,与以往的阅读习惯不一样的是,我看的是电子版。
可即便如此,我在端着手机阅读刘震云老师写的这个关于“一个女人为了一句话而折腾大半生”的故事时,还是会时不时笑出声,也更多地陷入对人与社会的思考。这本书是刘老师近年的作品,在北京写的,却仍然充满了浓郁的乡土人情味。看过电影的人可能都知道李雪莲的故事了,但与电影不一样的是,小说的人物更加丰满,小说的故事也更加动人,结局或许没有电影那么有力度,却依旧能引人深思。
2、《灿烂千阳》,作者:卡勒德·胡赛尼
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本小说,叫《追风筝的人》,当初看得我多次泪目。他那细腻温情的笔触,以及平凡朴素的观察,总是能轻易地撩拨到我感动的心弦。在看《追风筝的人》时,会不断地去想象生活在阿富汗的那些孩子,他们所处的环境以及所经历的时代,给他们的成长造成了多大的影响?
越是去想,越是会感到难过,因为现实往往比小说描述的要残酷很多。时隔两年,再次阅读胡赛尼,便是这本《灿烂千阳》。还是那么的细腻温情,还是那么的平凡朴素,只是,故事的主题更多的倾向于对阿富汗妇女命运的描摹,以致于在阅读的时候,会有感动,也会有愤怒。这种愤怒包含着对里头人物命运的怜悯,也包含着对里头描述的社会、时代的抱不平。
3、《树上的男爵》,作者:伊塔洛·卡尔维诺
像大多数人一样,知道卡尔维诺,源于王小波在他作品里的多次推荐。青年时代读王小波的时候,就对卡尔维诺这个作家感到好奇:究竟是什么魅力,让王小波如此喜欢呢?
直到看完《树上的男爵》,我猜想王小波喜欢他的原因,可能更多在于他那浪漫的想象力与犀利的批判性。在《树上的男爵》里,卡尔维诺构筑了一个近乎不可思议却又极具现实性的世界,主人公柯西莫在十二岁之后就一直生活在树上,想想都觉得有意思。
但更有意思的是这件事情本身所传递出来的讽刺与批判意味,整本小说用一个看似不可能的故事揭露了现实里真实存在的诸多迷茫、自我、自私等人性弊病。可贵的是,卡尔维诺的文字除了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之外,还有许多细思之后顿觉幽默的元素,实在是值得多读啊。
4、《百年孤独》,作者: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马尔克斯的作品之前也有读过,《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是相对比较易读的一本。而《百年孤独》则不一样,不仅字数多,人物角色更是多得令人有些头晕。关键是,它里头许多人物的名字是一样的,若是你稍微不集中注意力,你就搞不清谁是谁了,就必须得往前面翻一翻。
这样的阅读体验可能会让不少人望而却步,但不要忘了,马尔克斯的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被如此广泛的推崇,肯定是有其原因的:他所描绘的这个世界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色彩,里头的人物命运则能牵动你付诸一种情感,进而产生对人与时间、人与自然的一些思考。
5、《再见,吾爱》,作者:雷蒙德·钱德勒
实不相瞒,第一次注意到雷蒙德·钱德勒是因为雷蒙德·卡佛,如你所见,他俩都是”雷蒙德“,哈哈。我就是在看完卡佛的书之后,去找他的其他作品,然后就搜到了钱德勒。其实早在当初看村上春树的时候,雷蒙德·钱德勒的名字就被提及过。直到前年看了他的《漫长的告别》,就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位硬派作家。
雷蒙德·钱德勒的硬派体现在他的文字以及他所创造的人物。你在他的侦探小说里找不到什么矫情的话语,几乎全是雷厉风行、丝毫不拖泥带水的用词。主人公马洛更是一个铁骨铮铮、有血有肉的硬汉,做事有他独特的一套,那就是:少废话。
《再见,吾爱》是钱德勒早期的作品,故事相对简单,人物性格却十分饱满。该故事还被好莱坞搬上了银幕,但这并不证明它就是钱德勒最好的作品。实际上,当我看完《再见,吾爱》之后,就更喜欢《漫长的告别》了。
以上是我觉得可以向大家推荐的一些书籍,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益处吧。其实说实话,光看别人推荐的书显然也是不够的,关键还得培养自己的阅读趣味以及阅读习惯。
PS:文字为作者原创,书籍图片为作者自己拍摄(所以才那么不好看),其他人物照片源于网络。 #世界读书日# 要读好书,多读书。 转发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