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白夜行》《恶意》为例,解读东野圭吾小说的魅力
东野圭吾是日本推理小说家,1985年,他凭借《放学后》获得第31届江户川乱步奖,1999年,作品《秘密》获第52节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2006年,作品《嫌疑人X的献身》获第34届直木奖,从而被誉为日本推理小说史上罕见的“三冠王”。初识东野圭吾,源于儿子爱看他的小说,由此,我深受吸引,把誉为四大杰作的《白夜行》、《解忧杂货铺》、《恶意》、《放学后》全部看过后,还读了他的其它小说,每每因为情节、故事、神魂颠倒,一读再读。
读完东野圭吾的四大杰作,不能不感叹,不愧是东野圭吾,他笔下的每个故事,都是一首人性的颂歌,或是悲恸的守望,亦或是爱的救赎……每一种都让我陷入对人性的沉思,心中徘徊着疑问:究竟他读过多少本书,才成就出一个东野圭吾?
而东野圭吾在自传体随笔集《我的晃荡的青春》里却说,"自己还是孩子时非常讨厌读书。看到姐姐们读着世界儿童文学全集,觉得很蠢,那种东西没什么意思。"但高中的东野圭吾,被大姐的一本硬皮书——《阿基米德借刀杀人》所吸引,他第一次产生"推理小说还真的可以啊"的想法。 随后,东野圭吾开始探索推理小说的世界。由此可见,他不是不爱读书,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书,就是那本《阿基米德借刀杀人》帮助东野圭吾开启了推理小说的广阔世界。
东野圭吾的作品中,尤其喜欢《恶意》与《白夜行》,这两部作品恰似两生花,《白夜行》中的爱情极度炽烈,令人粉身碎骨;《恶意》中的怨恨则无比深沉,令人万劫不复。其实这两部作品就是东野圭吾本格小说与变格小说的代表作。
“本格”是日语的一个常用词汇,即正统的意思。简单来说,“本格派”,侦探不是主角,唯一的主角只有一个——犯罪手法或动机。一本小说,在揭晓谜底之前,如果读者始终对罪犯的手法保持强烈的好奇心,那么就是“本格派”,《恶意》如是;几乎与本格一起出现的,还有“变格派”,它注重恐怖气氛,总是阴森诡秘,《白夜行》如是。下面分别以《白夜行》《恶意》这两部小说为例,来一一分析它们的特点:
1. 《恶意》中设置了一个又一个反转,从阴谋实施到真相大白,其间精巧的设计,体现了本格小说的特征。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后,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恶意》
《恶意》是东野圭吾巅峰时期的作品,也是他自己最为满意的作品之一,虽然这部小说没有获奖,可是却收获了无数的赞誉,这可能是从另一方面对作者的褒奖吧。
《恶意》讲述的是一件凶杀案,畅销书作家日高在出国前一晚于家中被杀,凶手很快落网并对罪行供认不讳,可是却拒不交代自己的作案动机,警察加贺通过细致入微的调查和取证,终于查出了事情的真相。随着真相浮出水面,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也不告而破,野野口修心中深入骨髓的恶意让人感到寒彻心扉。
东野圭吾在《恶意》中驾驭作品的能力绝对称得上炉火纯青。他早期的作品是以本格推理为主。简单来说,就是作者将现场证据全部放出来,这样读者和作者就站在一个平面,进行思考。我们通常所读的推理小说都在绞尽脑汁隐藏凶手,不到结尾绝不肯吐露真相。东野圭吾的《恶意》,不到三分之一处,罪犯就已经招供。你一定在想,案子都破了,后面的篇幅会怎样开展呢?于是,我们忍不住跟着警察加贺层层剥茧,不断推翻各种设定,直到最后,恍如拨云见日,原来,自卑与嫉妒熬成了心底的恶意,这仇恨深不见底。
《恶意》除了本格小说的特点,还使用了双线手记体的叙事方式,其中对人性恶的探讨,对校园暴力等的关注等,都让东野圭吾的创作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这部小说虽说没有什么令人惊心动魄的情节,读来却一波三折,不断地颠覆我们已形成的认知,也许这就是《恶意》的特殊叙事手法带来的魅力及精彩绝伦之处。
小说使用了手记体的叙事:
作家日高被杀,留下证据A、B、C等,根依据证据的推理,我们和警察加贺一样,推断凶手是野野口修,加贺将其逮捕,随后,在加贺的盘问下,野野口修说出了杀人真相。随着加贺的深入调查,发现野野口修所交代的并不是真正的真相,此时新的线索出现,打字机盛行的时代,野野口修手指上居然有茧,这个小小的发现,让警察加贺重新进行了新的推理,从而离真相也越来越近。
《恶意》真正的脉络其实是:日高被杀→野野口修被抓→被日高胁迫,野野口修写小说→被迫杀人→真相浮现,野野口修是因为恶意杀死了日高。
小说使用双线索展开叙事:
这部小说采用了双线索展开故事,即野野口修的手记和加贺的办案记录两条线索同时展开,形成了双线结构,这两条线索交错进行,有时相互推翻,有时相互印证,这种推理小说的形式,新颖别致,给读者呈现了一幕幕似是电影片段的一个个精彩画面,更加形象地突出了人物的立体感。
在我看来,《恶意》中破案过程环环相扣,剧情发展百转千回,它无论从故事层面,还是从叙述层面来说,无疑都是巨大的成功。这种手记式叙事手法,不仅利于小说内容的表现,还增强了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更深刻地展现了小说蕴含的主题:人性的深不可测。
小说第七章所运用的多种叙事视角,多个人物不断出现,不但增加了小说的灵动性和可读性,让小说充满悬疑和神秘感,吸引读者进一步深入思考,同时带动起了读者的好奇心,这种方式的运用可说是别致新颖,可以避免阅读中的疲劳感,并消除单一的叙事视角带来的沉闷感。
《恶意》这个名字起得实在是贴切,东野圭吾的高超的笔法就在于他总是能够把看似无关的事物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小说末尾,东野圭吾将那些看似合情合理的故事撕得稀碎,对读者的心猛猛地击了一大拳。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不知心不可无”,日高如此尽心全力地去关心野野口修,谁知道换来的却是恶意相待呢?
2.有人说,《白夜行》是一部罪恶至极、人性扭曲的作品,它不仅是东野圭吾的"卫冕之王",还是变格小说的代表作。
《白夜行》被称为卫冕之王",读它更像是在一个黑暗无光的海底里潜行,当你浮上水面想透一口气时,忽然一股力量将你重新按压到水平面以下,不让你呼吸。它让我们神经紧绷感,急于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直到最后,我们紧绷的神经才得到倏忽地绽放:原来是这么回事!
《白夜行》作为变格小说的代表作,它的特点是,只呈现一部分现场证据,另一部分的证据则隐藏着,《白夜行》开头,将现场堵住的门隐藏了起来,其实这个证据对于破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假如门被堵住,罪犯逃离的地方就只有一个——通风口,然而这个地方对体格有着严格要求的,后来,随着剧情的发展,笹垣才想起这个很重要的证据。
《白夜行》是一部犯罪题材小说,它不断地利用反讽的效果,采用虚实交错的意境,让我们从小说中看清现实,有勇气面对痛苦和麻木,最终回归到对爱的坚守。其中的邪与恶、黑与白、罪孽与可怜、扭曲与纯粹,像一面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本来的面目,引领着我们对精神世界的期待、对爱的渴望、对情感的寻求,直抵内心深处。
下面我们来看《白夜行》的叙事风格:设置悬念→揭露真相
设置悬念
小说的前半部分呈现了两个场景:一位男子离奇死于他杀,一位女性疑似死于自杀。警司笹垣对案件开始了追踪和调查,这时主人公亮司、雪穗走进我们的视线。
年少的雪穗与母亲相依为命,一直挣扎在生存的边缘,即没有和同龄人一样无忧无虑的童年,经济窘迫,还要目睹妈妈为了维持生计出卖着肉体。
亮司同样生长于不幸的环境,他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得到父母的爱护和关心,相反,他生活在暗无边际的黑暗中。他多次看到母亲与店员发生关系,幼小的心灵自此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处于同样境地的雪穗和亮司这两颗孤独的心相遇,他们承诺要彼此爱护和陪伴。相约图书馆时,他们都暂时忘却了自己生活的悲惨境地,寻觅着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童年快乐。亮司心灵手巧、真诚善良,擅长剪纸,常常剪出漂亮的图案给雪穗,而雪穗聪明漂亮,这一切看似毫无关系,却是在冥冥之中暗示了他们悲剧的人生。
真相浮出
这篇小说设置了一个个单独的小故事,看似无关,却似连环套,一环套着一环,随着故事的步步推进,真相浮出水面。亮司在通风管道亲眼目睹父亲用尽龌龊不堪的手段对待纯洁善良的雪穗,他像一头早已被激怒的狮子,把对家庭与父母的不满爆发出来,拿起心爱的剪刀倾尽全力地刺向父亲,父亲倒在血泊中。雪穗和亮司变成了杀人犯。为了掩饰,他们不断导演着一出出的悲剧,由此两人的命运也交织在一起。
东野圭吾最擅长的就是人物的心理刻画,在这篇小说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他借助他人的角度,通过具体的视觉化形象显示出人物的心理动态,给读者留下了宽阔的想象空间。
依我看来,《白夜行》,正是因为有了温情,才能让人远离黑暗与阴霾,感受到温暖和希望,坚强的活下去。无论是雪穗和亮司于黑暗童年里的淡淡温情,还是互相守护着无私的爱情,又或者在作品之外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都仿佛一种无言的力量,让人感动。愿我们都能记住生命中的丝丝温情,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抵御命运的严寒。
3.东野圭吾小说的魅力来自于他不懈的努力以及作品带给我们的思考和现实意义
①《恶意》作为一部推理小说,极尽曲折、复杂与周密,同时又深刻揭示了人性,达到了很多纯文学作品所未能达到的深度。而《白夜行》为什么能成为东野圭吾的“无冕之王”,亮司和雪穗为什么活得如此坚强,因为他们已经没有别的生存之路,所以不会迷茫。因为不迷茫,才会更坚强。
自1985年出版《放学后》,到最新的《魔力的胎动》出版,33年间,东野圭吾一共出版了93部作品,平均每年2.8本。《白夜行》《解忧杂货店》《嫌疑人X的献身》《恶意》……都是近年来最畅销的推理小说。
有记者采访东野圭吾,问他坚持写作的原动力是什么?东野圭吾先生说:“我绝对不会偷懒。”现实中他确实也是这么做的,别的作家休息的时候,东野圭吾先生一直在努力。他不断思索小说内容,做笔记,想结构,试验情节可行性。这样的努力,他从未间断过。哪怕是在聚餐之后,他也会创作到临睡前的那一刻,然后一睁眼,还是继续想小说的事情。
东野圭吾作品如此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故事的快速发展、配角的人物设定、凛然的女性形象,以及用简练的语言推动情节的进展,使得读者越来越喜欢东野圭吾。
东野圭吾说: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能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人性的复杂是无法用善良和邪恶来简单概括的,而东野圭吾所做的,就是利用他的作品,带领读者洞察人心,看尽世态炎凉,同时也在这个凉薄绝望的世界里步履不停地寻找希望和爱,他全身心都在创作,他的爱情也都出现在了作品中。
②小说所蕴含的关于爱和恨的主题,给我们带来了现实的思考意义
《恶意》《白夜行》均凭借叙述视角的独特性,增强了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更深刻地展现出人性中深藏的爱意和恶意。小说一经面世,也引发了大众对人性的思考,这才是小说的真正使命所在,也是小说的最成功之处。那么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爱和恨,应该如何平衡呢?
首先,一定要“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恶意》中,野野口修上小学时性格软弱,常常遭受同学的欺凌,幸好日高常为他打抱不平,而日高因为这遭到了校园暴力,野野口修没有“以德报德”,相反,却成了校霸的帮凶,假如校园霸凌队伍去欺负日高。成年后,当野野口修有困难难,求助日高时,日高“以直报怨”,不遗余力地帮助他,谁知身怀恨意的野野口修却杀害了日高。
这就体现了我们古老的文化,孔子的弟子就曾经问孔子:"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孔子说:"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孔圣人早就洞悉了人性,我们永远无法用善去感化恶,只有用公正合理的行为回击怨恨和恶意,那才是有底线的正义,才是真正的善。
其次,一定要认可“人之初,性本善”
每个人出生时都是都是白纸一张,都是善良的,只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的环境、教育及其它许多很多因素造就了人与人的不同,造成了有善有恶,于是,我们也就站在了善与恶不同的阵营中。
《恶意》中,日高邦彦和野野口修,日高正直、善良、阳光,展现了人性最美好的一面;而野野口修内心则阴暗自私,以德报怨,他展现了人性最丑陋的一面。其实我们从小说的字里行间中可以看到人物不同的善恶是非观都是在后天的成长中慢慢形成的。野野口修其实就是受他母亲影响,才会产生这种畸形心理。
我以为,每个人的人生无法重来,正因为此才给我们这些为人父母者敲响了警钟。帝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孩子是父母最重要也是最艰巨的任务,唯有以身作则,在生活中不断地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并加以引导,才可能铸造一个人才。
最后,一定要谨记“嫉妒心害人”
我们内心的嫉妒会引发无尽的恶意,这就是人性。
《恶意》中日高虽然遭受过校园暴力,依然保持一种正直和善良,他从来没有向恶势力低过头。相反地,野野口修得到日高的帮助后,反而加入欺凌日高的队伍,进一步衬托出他的卑鄙、阴暗的性格,而嫉妒的种子就从刚开始的萌芽渐渐成长为一颗狠毒的心。
美国作者约瑟夫说:
嫉妒的背后是一种强烈的恶意,嫉妒者希望摧毁别人的幸福。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别比自己好的东西,却忽略了自己拥有的、别人羡慕的东西。就这样,心里慢慢被嫉妒左右,蒙蔽了双眼。嫉妒别人,还不如运用自己的优势,把生活中的小事变成幸福,那样幸福生活唾手可得,何必再去嫉妒别人呢?嫉妒是人之本性,当我们任由这种情绪在内心滋长时,嫉妒就变成了一剂毒药,将自己和别人推入无尽的深渊之中。
结语:
村上春树曾说:你要记得那些黑暗中默默抱紧你的人,逗你笑的人,陪你彻夜聊天的人,坐车来看望你的人,陪你哭过的人,在医院陪你的人,总是以你为重的人,带着你四处游荡的人, 说想念你的人。是这些人组成你生命中一点一滴的温暖 ,是这些温暖使你远离阴霾, 是这些温暖使你成为善良的人。
东野圭吾的作品就像那些给我们温暖的人,使我们逐渐远离阴霾,越来越善良纯真。就让我们徜徉在东野圭吾的作品中,慢慢地回味他高超的写作手法所带来了一部部精彩的作品,回味着爱与恨交织其间。他的作品值得一读再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