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jun1957 发表于 2020-4-29 12:12:31

听书流行背后的蝴蝶效应

提起听书,总让人想到“说书人一桌一扇“就谈古论今的古早场面。用比较通用的行业媒体话术来形容:在人们的固有影响力,这是标准的受众活跃度低、市场受众面小的传统行业。
但随着图书全媒体时代的来临,“听书”这件事也开始完成了一次“重新生长”。
在刚刚过去423世界读书日,除了各大图书平台、内容社区的各种图书促销活动外,出版社和作家纷纷进行音频直播这件事,也吸引了读者的关注。
出版社和作家一直给读者以严肃古板的印象,他们很少与读者交流,多以作品说话。然而今年的世界读书日,出版社和作家却争相参与音频直播,为自己的作品站台。
出版社和作者的加入,证明了听书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内容展现形式,也不再是纸质书的附属产品,听书正在形成一个拥有完整上下游的产业。
那么如此“复古”的方式,为什么会在这个时代能再次焕发出生命力?来自上下游的公共认可的背后,“听”又给内容产业带来了什么样的新机会?
作者 / 指北BB组 灶王爷
编辑 / 蒲凡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429/5fc08c5c85f345359544f3486330ec69.jpeg
“听”能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改变?这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简单来说,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时代,我们虽然仍然对图书所包含的知识、情绪有着很高的需求,但随着工作、生活场景逐渐以多线程的形式展开,“读”这个行为本身越来越成为一个高成本行为。
传统的视觉化阅读,都只能把人在一定时间内只禁锢于读书这一项事情当中。想要既不占用大块时间,又能给自己充电的诉求催生了一个“一心多用”的阅读方式,这就是“听书”。
无论你正在通勤的路上,还是在健身房里撸铁,都不妨碍你用耳朵听一本书。听书突破了阅读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陪伴的同时又能一心二用。缝合了碎片化时间的同时,也允许注意力的适当游移,眼睛耳朵和手都能各司其职。
读一本书,感受到的只有书本知识向读者的单向输出,然而听书除了能听到创作者富有表现力的声音,也能通过留言,弹幕等形式进行互动,让用户在发表看法的时候,就能轻易地交流。
不过相比于读者,对于创作者的改变就更加重要且直观了。
《2019全国国民阅读报告》中提到,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略低于2018年的4.67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84本,较2018年的3.32本减少了0.48本。人均纸质书报刊和电子书阅读量均有所下降,
一个成年人每年的阅读量居然不到8本书,这不得不归咎于微博、短视频、直播平台对用户注意力的抢占。书籍要跟短视频平台竞争,书籍的内容也要跟“三分钟看懂某书/某电影”的内容竞争。
尽管阅读媒介经历了从纸媒到电子设备的巨变,但是依然没有改变视觉化的接收方式,电子书的败北,毫无悬念。想要追赶短视频时代,就得不断提高作品对视觉的刺激,这种观点看似正确,但对于图书来说,这样的打法却很不切实际。
首先,短视频总是压缩作品呈现阉割后的版本,对于原作者来说,就像将一道珍馐变成快餐,心理落差可想而知。
其次,像余秋雨、莫言一类拥有厚重文化底蕴的作者,面对新形式下的宣传总显得无可奈何,叫他们像主播那样,在视频中想方设法“圈粉”、“带货”,也偏离了让更多人专注于作品本身的初衷。
这也让一部分创作者产生了,“钗于奁内待时飞”的心态,他们作品的阅读量越来越低。但阅读量下降并不代表着质量低劣,反而代表着优质内容的浪费。
在这种困境中面临两难的创作者们,终于找到了新的出路:听书。听书就像换维打击,用更古老的信息接收方式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赛道。
区别于短视频这样过于次世代的交流语言,有声阅读突破了容貌,剪辑手法等限制,但读者又能通过作者原声或主播富有感染力的演绎呈现文学作品,保留了社交网络赋予内容最好的特性。
之前,有声书籍的出版对于创作者来讲是很困难的。创作者想要出一本有声书,至少还需要播音员、音频制作者及后期宣发的配合,还需要寻找广告主,而且也无法预测这本书是否能带来收益。如果没有专业的法律团队,即便出版后一鸣惊人,后续也可能面临版权纠纷。对于很多创作者而言,这些困难足以让其退避三舍,让一部作品销声匿迹。
但音频平台的涌现恰恰解决了这一难题,平台能在创作者、播主、粉丝和品牌广告主之间建立联系,从而让创作者能更专注于创作本身。
以喜马拉雅为例,从故事筛选,配音团队匹配到音频的生产,宣传,发布,它能够把握整个有声化产品生产流程。依托喜马拉雅的的多种盈利渠道,好的内容也会得到合理的回报。
广告分成:不管是在从前的传统媒体时代,还是在如今向全媒体进发的时代,广告收入都是媒体盈利的重要来源。喜马拉雅会根据用户数据精准投放广告,减少对用户体验的负面影响。
知识付费:内容付费的出现,是人们对知识渴求的进一步延伸。从2016年起,喜马拉雅就加入了知识付费的行列,为用户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优质的内容和服务,也为主播寻找更有黏性的用户。
有声书:喜马拉雅正在开拓有声书的更多模块,比如3月18日发布的古籍唤醒计划,它联合新浪微博一同招募古籍唤醒人,征集解读古籍的音频作品。
无论你是古籍研究专著的学者,还是爱好古籍,对传统文化经典有专业独到研究的自媒体人,都可报名参加古籍唤醒人计划。喜马拉雅还为古籍唤醒人提供了全方位的扶持,如成为签约主播、一对一制作指导、版权保护、亿级流量扶持等方式。
这样由专业人员出产的古籍音频产品,也更能消弭读者对古籍阅读的畏难情绪,打破传统文化与年轻一代的距离感。
私人电台:听书并不是喜马拉雅的唯一打开方式,私人电台的音频直播更突显了“陪伴”的意义。喜马拉雅在激励头部主播积极领跑作出表率同时,也激励新主播快速熟悉成型。
喜马拉雅还在不断推出创作者扶持计划,日前推出的 “春生计划”,拿出10亿流量对主播进行扶持,加速主播成长;提供海量版权,助力直播主播开启有声书主播之路;开辟直播+录播专属通道,帮助主播实现从急速涨粉。赚到了钱,在分钱方面喜马拉雅也以主播的利益优先,喜马拉雅直播最新分成比例领先行业。
喜马拉雅也带动着更多小众主播创作内容,像宗教、诗词、哲学这些领域,以达人的独到视角阐释书籍,都俘获了不少的小众拥趸。
换句话说,创作者只需要专注于内容,让音频生态繁荣的而同时,生产及出品还有后续收益都由喜马拉雅标准化的流程保障。任何一名创作者,都能找到自己的盈利方式。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429/70bc109d25264c1f8e5848b3afb67aea.jpeg
在传统时代,出版行业的核心价值是创作者与市场之间的一次预筛。出版社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能受到读者广泛关注的内容进行出版,读者选择面并不广,常常是被动的。书籍的出版周期较长,单向性的知识传递也很难收到众多读者的反馈。目前,网络上的信息供给远远多余读者的需求,每个人都能可以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寻找自己想要的,预筛人的角色显得越来越无足轻重,这个社会分工正在被新的传播环境消解。
对于现在以大数据、云计算为基础进行用户分析的现状来讲,出版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全媒体时代到来的不可逆转。人们不再满足于被提供信息,而是进入了需求的精细化阶段。
20世纪70年代初的宣传家汉斯·J·里泽,在《德国书业交易报》中论述了“出版社的结构性转型”。里泽总结道,出版社必须因此进行“转型”:“只有那些及时认清时代精神的出版社才有未来可言。”
对于出版社来说,应该认识到新型的阅读形式决定了新型的出版业态,数字有声阅读书是媒介融合发展的必然,也是现代出版发展与繁荣的必由之路。
在标题党,内容低俗等现象泛滥时,出版社在传播内容的真实可信方面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出版社可以发挥自身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保证内容的深度。由于出版社在图书领域深耕几十年,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用户,在新的音频平台上,也能发挥其影响力。
喜马拉雅副总裁殷启明表示,三年前,我们还在告诉出版社有声书是什么。现在,我们要更专注于帮助出版社找到未来新的增长点。在早在2017年,中信出版社与喜马拉雅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进精品图书的有声化。截至目前,中信出版社已在喜马拉雅上线了超400本有声书,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作品《贫穷的本质》,桥水创始人达里奥的《原则》和《债务危机》等经典著作均在喜马拉雅均被有声化。
这次听书节,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意识到新商机的来临,力图在有声书领域开疆拓土,找到数字化转型的突破口。喜马拉雅在听书日期间与26家出版社达成合作发布有声图书馆计划,协同开发音频产品,出版机构将通过“有声图书馆计划”获得更多流量、开辟新的收入渠道。
纸电声一体化的新出版模式也为读者、作家、出版社、主播等行业参与者,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429/cc5194003d2e4b0a9a9bd93f3aafd69c.jpeg
根据2019年美国音频出版商协会APA数据,12岁以上的美国人中,50%听过有声书,这是有声书的消费者渗透率首次达到50%,高于2018年的44%。APA年度消费者研究报告还显示,40%有声书用户认为有声书能帮助他们阅读更多的书籍,56%的有声书用户认为有声读物是快速阅读书籍的首选方式。
在中国,近5年来有声书市场均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2019年中国移动阅读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有声阅读成为了移动阅读行业的一个全新增长点,在市场增长速度上领先行业平均水平。听书,在全世界已成为一种潮流。
其实听书的诞生与一个特殊的群体——盲人有关,他们也该享有与正常人一样获取知识的权利。在听书文化盛行的今天,我们也应该返璞归真,回头审视这个最需要听书的人群。
3月1日起,我国“互联网盲道”首个国家标准《信息技术互联网内容无障碍可访问性技术要求与测试方法》将正式实施,“互联网盲道”建设也任重而道远。“互联网盲道”国标的实施,让越来越多的企业跟进无障碍的产品设计。
作为头部音频App的喜马拉雅发起了“共建有声图书馆”的活动。在听书节期间,喜马拉雅号召了平台上的6亿用户,从明星、学者、机构到普通用户,推荐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书,根据用户投票,喜马拉雅会优先将最有价值的书有声化。喜马拉雅建成后的“有声图书馆”将对所有视障人群免费开放,成为他们最贴心的精神文化家园。
在黑暗中,阅读是心灵的慰藉。有声图书馆,将成为中国1700万盲人,提供有深度的优质的阅读平台。
4月23日是世界听书日,是喜马拉雅的第3个听书节。除了共建有声图书馆这一亮点外,423听书节期间,喜马拉雅还邀请了大咖进行直播,财经作家吴晓波、文学评论家孙绍振、科幻作家郝景芳等知名人士亲临喜马拉雅直播间,与听众亲密互动。
张爱玲,博尔赫斯,白先勇,东野圭吾等作家的经典名著的有声书也被隆重推出。音频平台只有充分把握内容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保持优势持续向前。
喜马拉雅“423听书节”在世界读书日这天风头正盛,也可以看成是国内有声书市场开始崛起的一个缩影。阅读会不会逐渐演变成以全场景化听书,值得我们期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听书流行背后的蝴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