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dog 发表于 2020-5-19 13:27:09

长恨歌里的红房子


前几日去了淮海中路,茫然地行走在梧桐树下寻找吃的的我在某一个抬头的时刻看到了一个熟悉的招牌“红房子西菜馆”,霎时间,激动万分,吓着了同行的伙伴,忙问怎么了,于是开始欢喜的解释《长恨歌》“是那个长恨歌,不是那个,不是那个血色罗裙翻酒污的长恨歌,是那个,那个,就是那个,王琦瑶,哦,对,王琦瑶,就是那个王琦瑶你知道吧,就是那个王琦瑶的长恨歌,你知道吗,王琦瑶最喜欢的就是红房子,还有微微,就是王琦瑶的女儿啦……”开口真的是刹不住的,虽然不说了,但是长恨歌,王琦瑶,以及那些老克勒一齐又涌入了我的脑子,久久不能散去。

我开始搜索关于“红房子”的一些东西,知道了张爱玲爱吃他家的西餐,梅兰芳先生也曾到访,并最终为红房子定名,知道了它代表着老上海延续下来的西式餐食方式,很多小囡第一次吃西餐都是在这里……

至于为什么会想到王琦瑶,可能真的是因为对她的感觉太深了,高中时候看的《长恨歌》,薄薄的一本书翻来覆去的看,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块每一个语段都很用心的在看,慢慢的细细的看,最喜欢的就是她用大段大段地笔触来描写上海,从1926到1986,六十年的时光在这大段大段地文字中缓缓流逝,王安忆写,上海是个女人城,没有阳刚之气却有着独特的娇羞妖娆,那份娇羞妖娆是弄堂,旧上海的弄堂,弄堂的旧上海,并非北京四合院那样的沉稳从容,确实流言的四面八方,色彩斑斓那般。流言却也单是旧上海的那种流言,无关痛痒,亦是女子的生活了。有了弄堂和流传其中的流言蜚语,上海便是妖娆了,便是娇羞了。因为她有女子的腔。刘璇的那曲夜上海已是诠释,那是个懒洋洋的城市,是个欢乐掩盖无奈,悲哀蠢蠢欲动的城市。

不得不说,“弄堂”和“流言”这个开篇,我是服气的,第一章里大篇幅的冗长的描写,让我几乎强忍着要弃书的念头,但现在回想,最先映入脑海的却是这一部分,那种细致到有声音有画面的描写,勾起了我的兴趣,海派的那种浪漫,就是由生活里琐碎市井的细枝末节,一点一点的浸透到你的心里。开篇的鸽笼,伸出墙外来的院里的夹竹桃,浮着鱼鳞片和老菜叶的溢水的阴沟,狭窄的巷弄里挂起一排潮湿的还在滴水的衣服,煤球燃烧产生的浓烟混合着倒马桶的臭味……这一切,构成了上海“芯子”里的味道。想来王安忆是有字癖的,大段大段的描写里面“的地得”反复的出现,也许似乎是的,这样的写法更有一种上海味道一样的,但在当下看来又有一种小资情调似的,不管怎么说,这样的反复,这样模棱两可的描述,是我想要的上海的样子,是我想象中的独特的娇羞妖娆。

从思南路到淮海中路,我找到了属于王琦瑶的旧上海,找到了我曾一直追寻的感觉,找到了一种属于老上海的独有的市井生活,但现实毕竟是现实,过去始终是过去,思南公馆周公馆静静的矗立在那里,熙熙攘攘的游客挤在曾经大小姐休息的窗台上,梧桐树下的街边,汽车飞驰而过,打破了本该属于这里的寂静,时光流逝的弄堂里边,充斥着星巴克浓郁的咖啡味道……那有关男女间的 ,同性间的,邻里间的,弄堂里的,大上海的纷纷扰扰都只能在《长恨歌》中回味了。

无论何时提起旧上海,我总能想起王琦瑶,想到那个莺歌燕舞的大上海,想到那个潮湿阴暗的弄堂。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恨歌里的红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