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藏小说特征:微言大义 以一当十
时代的前进推进了小说的发展,虽扩大了生活容量,却更多地向精、短、练的方向深入,出现了“微型小说”。任何一种新文体的产生,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当今社会快节奏,轻阅读,人们都在忙中“偷闲”,边休息边看小说,以此增加一点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利用在交通工具、休息间隙的碎片时间观看影视,在内容载体的选择上,传统的电视、电台、报纸等媒介也日渐被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所代替。于是“短”成了微小说的美学特征,也造就了隽永韵味,浅深聚散,万取一收。短,不是削足适履,而是捕捉闪光点,瞬间的灵光、奇异的片段,刹那的念头。小说讲究言约意丰,富有语言张力的凝练,巧妙灵活地运用修辞、语法、语言、语汇各因素,举一反三,字字千斤。
小小说,微小说、超短篇是训练作家的最好学校。选材严,开掘深,表现得更加精粹、干脆、洗练。如果说短篇小说截取的生活面一般是横断面或切断面,那微小说的面则更小。微小说的题材撷取的多半是生活海洋中的一涓一滴,经过艺术的点染成了一朵绚丽的浪花。是一个镜头、一幅剪影、一帧速写,或是几个逼真细节,点点黄金、粒粒珍珠,以一当十,以小见大。
微小说所写的人物和事件与现实很近,能迅速及时地反映当前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听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充满了现实感的当代性。由近及远,微小说的近,恰恰是为了境界的远,从近中开拓视野,憧憬未来。格局虽小却巧于营构,盘子不大,主线简单,这就决定了它所摄取的材料结构随物赋形,充分发挥其“不全”的特点。情节上往往取其一段,不及其他,可以有头无尾,也可只取中腰。即便是在小小的篇幅里也要尺水兴波,曲折生致,有秩序变化。微小说体式多样,在刻画人物上寥寥几笔,却神情毕肖。文字简约,在描写人物上如传神的写意画,呈现出与长、中、短篇小说不同的特色,集中一点突出特点。
微小说常用白描手法,抓住人物内在与外在的主要特征,勾勒轮廓,重在神似,这一点极像绘画中的素描。显微放大,夸而不诬,微小说的讽喻性作品经常用放大镜观察人物,然后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放大,有漫画的味道,既要节省笔墨,又需着意夸张,相互辩证统一。人物离不开环境的描写,根据微小说精悍的特点,对环境作必要的介绍,像中国画一样,留出空白,计白当黑。突出主体人物是实,省略背景空无倚傍是虚。空白并非空无,虚实相生,有诗意的哲理,引得人们无限深思,从实中化出虚来,给读者以驰骋想象的余地。
比起动辄几十集的巨大制作,微小说的改编在网剧中找到了生存的土壤,集数不多,思考不少。巧设角度,突转惊魂;隐喻象征,人性哲理;环环相扣,延宕蓄势;荒诞变形,愈幻愈真……用睹影知竿的侧笔解读复杂多元的单纯,把特点发挥到最大效应。
目前网剧在创作过程中,强调经济效益,人为拉长集数、故事明显注水,叙事节奏拖沓、拉低生产水准、影响观看审美,受到观众批评。微小说对同样完整的故事,需要在更短的时间阐述清楚,对剧本要求也更加严苛,快节奏、强推理、体量满成为共同特质。“短剧起势”的背后,也是各方不断整合优化的结果。
微小说,微而妙,思想深,照现实,具象化的空白留下的评论和研究更是耐人寻味。原本绝非资本与流量宠儿的“宝藏小说”成功出圈,体现出市场审美向艺术本体回摆,终会让好作品走出“隐秘的角落”。精深始终是小说品质的经典追求,一大批靠颜值、人设、话题成就火爆的剧目不会一直登上“顶流”,这类题材的造星已大打折扣。未来创作更要大力提倡精品意识,也是对作者努力的最好回报,相信以影视市场容量,会有更好的小说剧本迎来春天,使微小说在“数”的繁荣后真正走上“质”的辉煌。环球网(作者:米广弘,文化学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