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不同颜色的官服代表品级的高低
官服分颜色是从唐朝开始,一直承袭到宋朝。宋朝规定,紫色属于三品以上才能用,而朱红是五品以上,七品以上用绿色,像县令这样的九品芝麻官只能用青色。除了在颜色上有规定,佩戴的东西也做了规定,比如三品官员必须要佩鱼袋,就是腰间吊一个小东西,所有官员都必须戴幞头,还有一个名字叫“乌纱”,所谓的乌纱帽就是出自这里。
穿朝服时必戴"进贤冠",一种涂漆的梁冠帽,"貂蝉冠",又名"笼巾",是以藤丝编成形,上面涂漆的冠帽,獬豸冠等。
还记得包拯的穿着吗?别搞晕了,宋朝官服没那么花
一言以蔽之,电视剧里包拯穿的那是戏服。
相较其他朝代,宋代官服显得朴实、自然、雅致,看起来清爽、干净、干练。
宋代建国初期,在服饰制度上基本承袭了唐代。新制颁布后,宋朝逐渐将服饰分为祭服、朝服、公服(常服)、时服,戎服、丧服,并且明确规定不同场合、不同官品的着装要求。
其中最典型的还是官员的朝服和公服。
一、朝服
宋朝官员的朝服上衣下裳都是红色,里面穿着白色罗中单(禅衣),外面系罗料大带,并有绯色罗料蔽膝,身上挂着锦绶、玉佩,方心曲领,脚上穿着白绫袜黑皮履。
朝服的样式是统一的,官职的高低以搭配的不同来区别,主要在有没有禅衣和锦绶上的图案。
官员穿着朝服的时候,必须戴冠帽,分为进贤冠、貂蝉冠和獬豸冠,并且在冠后簪白笔,手里要拿着笏(手板)。
【细物】
中单:就是禅衣,衬在里面,在上衣的领内露出来的内领便是。
方心曲领:以白罗做成,上圆下方的一个饰件(圆形领圈下面连一个方形),压在领部。
这种设计透着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皇上和臣子都要戴,在宋朝意义特殊:因服饰朴素,戴上它可以凸显官威;因夺权开国,用来警告臣子不要有谋反之心。
进贤冠:用漆布做成,冠额上有镂金涂银的额花。
貂蝉冠:又名笼巾,是以藤丝编成形,上面涂漆的冠帽。
獬豸冠:外形与进贤冠相同,差异在于冠梁上用木材雕刻出獬豸角。
二、公服
也称为常服、具服。宋初沿用唐制:三品以上用紫,五品以上用朱,七品以上绿色,九品以上青色。
服装形制为曲领(圆领)大袖,下裾加横襴,腰间束以革带,头上戴幞头,脚登靴或革履,自王公至一命之士,通服之。
到了北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年至1085年)改为四品以上紫色,六品以上绯色,九品以上绿色。
随着式样的丰富,衣服上的附件越来越多,包括幞头、带、鱼袋、笏、靴、簪戴等,其中有明确等级之分的主要有腰带和鱼袋。
【细物】
幞头:无论是皇上还是文武百官,除了参加祭祀典礼的时候需要戴冕冠之外,一般都戴幞头。
幞头又叫折上巾,因为总是青黑色的,所以人们给它起了个很形象的名字“乌纱”,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乌纱帽。
宋代的幞头内衬木骨,或以藤草编成巾子为里,外罩漆纱,做成可以随意脱戴的幞头帽子,不像唐初那种以巾帕系裹的软脚幞头。后来索性废去藤草,专衬木骨,平整美观。
幞头共分五种,官员上朝面见皇上时带的幞头大多是直脚的,有一尺多长的帽翅。这种幞头还有一个名字叫“交头接耳”。据说,这是皇帝防止臣子上朝时交头接耳而设计的。
带:腰带是腰部佩饰的主要组成部分,分两类,一类用皮革做成,带身饰以玉、金、银、犀、铜、铁、角、石、墨玉等材料制成的牌饰;一类用绫罗绸等织物制成。
三品以上的王公大臣使用玉带,四品的官员佩戴金饰革带,五品、六品的官员使用黑银饰的革带,其余的小官小吏使用黑银饰或犀角饰的革带,一般的文人使用铁脚饰物装饰的腰带。
鱼袋:公服上的一种佩饰,以金银饰为鱼形,穿紫衣者(高级官吏)带金鱼,穿绯衣者(中级官吏)带银鱼,都系在带上而垂于后。
三、时服
时服是按季节赐发给官臣的衣物,像每年的端午、十月或遇有皇帝的圣节等。赐发的品种有袍、袄、衫、抱肚、勒帛、裤等,所赐之服大部分是织有鸟兽的锦纹。
四、武官服饰
因为宋代开国皇帝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得皇权,有鉴于此,统一不久便加强中央集权,“兴文教、抑武事”是其中一条重要政策。
皇帝把握禁军指挥权,在朝廷设立枢密院,由文官出任枢密使等职,掌管天下兵籍、武官选授及军队调动,但不能直接指挥军队,指挥军队的将领皆由皇帝直接任命。
在服装上,平素在朝武官的装束多与文官相似,只有带兵出征或卫仪皇帝的时候,武将才穿上戎装。
戎装一种用于实战时,另一种用于仪卫方面。头上戴的叫盔,身上披挂的是铠或叫做甲,种类较多。
除了盔甲之外,在作战或日常巡逻时,也有穿战袄、战袍等较为轻便装束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