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技巧篇——小说写作指导
作者:高老师语文讲堂巧说生活写小说
老师会经常指导同学们阅读一些健康有益的小说,这是因为小说不仅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令人喜爱的人物形象,还能给读者提供大量的精神滋养等。正因为小说有如此巨大的魅力,也吸引着我们去尝试写作小说。怎样才能够写好小说呢?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多观察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句话对写作小说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体现生活中的“巧”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小说是以故事情节取胜的,而故事情节又是小说主题表达的载体,是塑造人物的关键,它还构成了小说的基本框架。所以在小说的写作中,尤其要注意在“巧”字上下功夫:该出现人物的时候一定出现,该发生事情的时候一定发生。做到巧设悬念,一波三折,特别是结尾更要出其不意。
从生活中提炼“巧合”。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我们的快乐旅行“恰巧”碰到了穷困潦倒的于勒。生活中这样恰巧的事情不是很多,但小说就可“艺术化”。
在情节上设置悬念。如《智取生辰纲》一文,作者的叙述就像玩魔术一样,眼见一桶酒,人家吃没事,杨志一行人吃,却倒下了。作者把谜底放在最后揭晓,显得扑朔迷离,神奇莫测。
在叙事上讲究顺序。如《杨修之死》写“杨修因鸡肋被杀之事”在前,写杨修多次“挑衅”曹操在后,这样倒叙方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此外,写小小说可以抓住生活中的一个镜头、一个瞬间,合理想像,巧妙演绎。
体现生活中的“真”
小说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小说中的人物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有着血肉联系,甚至真伪难辨。所以,在写作小说的时候,就要将生活中的人物原型进行典型化处理,让虚构的人物具有生活中的真实感。鲁迅先生对此有很精辟的见解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专用一人”。如《三国演义》中的杨修,据《三国志》记录,史上确有其人,而且以聪明著称。《三国志》中记载,曹操在汉中战事中,随便找了个借口罪名,诛杀了杨修。历史上并没有记录杨修的诸多“聪明之事”。可见罗贯中在写作《三国演义》时,是用历史的杨修做基础,然后增删有关的故事形成的一个艺术形象。
二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小说中的人物“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可见,小说的人物完全可以把多个生活中的人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例如《范进中举》中的范进这个形象,很可能就是把当时读书人的穷苦、疯子的言行结合到一起塑造的人物。
体现生活中的“深”
写小说要体现作品主题思想的深刻性。这是写作小说最重要的一点。一篇小说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一篇小说对社会、对人生是否具有积极健康的指导意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刻性。生活中有很多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例如,快捷的交通反映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迅速;电脑的普及则可以看出我们社会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乱扔果皮纸屑的习惯则反映出人保护环境意识的淡化……凡事有因才有果,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才能让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刻。
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描写的虽是一个乡间落魄读书人,但在他身上体现的却是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思想的毒害。孔乙己一到咸亨酒店,酒客们就会取笑他,并以此为乐。而没有他呢,大家又无所谓地照样生活着。孔乙己成了可有可无的人物。这正是因为他读了一辈子书却未取得“功名”造成的。可见这种“功利”思想即使在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中间也有着广阔的市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这也是这篇小说的成功之处。
体现生活中的“细”
细节描写往往是小说中的精彩部分。在写作小说时,注意对生活中的人物、时间、现象进行细致化的描写和刻画,对事件抓住重点进行场面描写,对环境抓住特征进行细致描写,都是写好小说的必要因素。如《范进中举》中对范进因极度欢喜而发疯的动作、神态描写就极好地突出了范进的性格以及深层次的含义。再如《骆驼祥子》中对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时的描写极其生动传神,让人从这些细节描写中看到祥子遭遇的艰辛和痛苦,让读者对主人公的命运产生深深的同情,也激起对那个旧时代的无比憎恨之情。这些都是细节描写产生的艺术效果。 很有指导意义。 学习 转发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