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悦然文学评论集《顿悟的时刻》出版,松社开讲“小说课”
来源:河南工人日报|奚同发用同为80后的作家南飞雁的话说,谁家还没有几本张悦然的书呢?9月26日,郑州松社书店座无虚席,为了让更多读者进入,店方把内部桌子全部撤去,摆满各种不同款式的椅子,即使如此,仍无法满足需要,有不少读者站着听完张悦然两个多小时的“小说课”。
张悦然14岁开始发表文章,最初以青春文学被大众熟知,时过多年,如今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任教。作为曾引起广泛争议的80后作家,当初收割的“粉丝”不仅没减少,反而又增加许多更青春年少的“粉丝”,她的读者已是跨代连年。与她同时代引爆“文学圈”的不少作者,或改弦易辙,或原地打滑,她却一路走来,收获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等奖项,入围“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凭借不间断的创作,依旧稳扎稳打站在文学阵地前沿。长篇小说《茧》《誓鸟》等,短篇小说集《十爱》《葵花走失在1890》等被译成多国文字。
此番应邀来郑,正值《顿悟的时刻》重磅上市,这是她20年创作与阅读积累,8年大学写作班授课经验的精华,她以作家的角度解读作家,带领我们重达故事现场,拆解经典文本,并认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巨匠。书中涉及读书与写作的种种疑问:是什么促使作家动笔写一篇小说?大众小说为什么能感动更多的人?在书中开辟了60部经典小说独有的阅读路径,梳理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建立属于作家的秩序,用有限的故事帮助我们了解世界与他人。从《都柏林人》到《嫌疑人X的献身》,从《刺杀骑士团长》到《2666》……书中全面分析村上春树、波拉尼奥、麦克尤恩、门罗等当代文学巨匠的生平与作品,一改小说课惯谈经典的局限,并以另类视角剖析我们所不知道的小说背后的深长意味。
据张悦然介绍,本书内容来源于之前讲的写作课和做音频讲的小说鉴赏课的重新整理,当然也都是她写作中曾面临的问题。与其他作家入驻学校教创意写作没有任何考核不同,她一毕业开始任教,不仅要进入学校各种考核系统,包括论文、课件等,甚至这一学期还当了班主任,疫情之下,工作之杂之繁可想而知,是要关注到每个学生的方方面面。对此,她乐而为之。她认为职业作家与生活的关系是有距离的。当了老师,有了真实的感受和烦恼,与仅仅代入的想象不一样。正因为作为老师的表达需要,才便利地收集出版了这本书。其实,每个作家的身份先是读者,成为作家前早有了多年的阅读心得。
对当今的网络小说,玄幻、穿越之类,她坦言不阅读,还提醒自己的学生要有意识地、尽可能避免运用这些速朽的语言来写作。对于当下的学生,在教学中也同样面临交流的困难,她的办法是把一些经典作品转化为影视剧,比如《肖申克的救赎》《海上钢琴师》等。与其他作家的写作课不同,她尽可能选择当代作家的作品,这样便于回到我们同一个时代,回应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和困境,能够帮助读者认识身处之地的时间坐标,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当然,这是个人化的一个路径,甚至是狭隘、偏颇的,却在不同的视角下体现着个人的温度和情感。
在张悦然眼里,写作目前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项基本能力,不仅可以解决自己内心和精神的问题,也是大众释放的一个平台,就是创业者都需要先讲个故事。这样的时代,文学有不同形态的存在,挥发在不同的形态平台上,再也无法回到当初严肃文学的繁荣时代,那么当下面临的困境,苦的是这一代作家,而不是文学。由生活到精神,引发的困境反映到文学作品中,有一个滞后、思考的过程和时间,作家不能是一个速写者。从有思想到有创意的表达是一条漫长的路途,在这部书中,她深挖多种写作逻辑,带领读者发现小说写作的多重方法,拉近思想与表达之间的距离。许多真实的内容比如新闻事件进入小说反而失真、失去冲击力,作者不得不出来说有原型,并以真实的表白来寻找庇护,捍卫虚构。但是,现实是错综复杂的,进入小说是另一个语境,需要另一个比例的协调与统一。如何让真实的内容变成虚构世界的统一材料,是需要“真实的情感支点”,同时,还要明白小说写作有自己的逻辑。
分享会上,张悦然还强调,影视永远不可能替代小说,文学比影视的宽容度更低,电影一旦模仿经典,常被认为是向经典致敬,而小说则是抄袭。文学所表达的人类情感的弹性,漫溢人性边界的可能,是其他艺术无法代替的。所以,有些书,我们不知道读到哪里去了,就是喜欢读。为什么?说不上来。同时,她认为,阅读不仅是爱好,更是一种能力。如果不能把阅读变成习惯,没有在这种能力正退化时挽救,等其彻底丧失后再想找回,非常困难。有人把小说等同于故事,是反文学的,随着年龄增长,生活经验足够丰富,肯定不会再读小说。所以,对“听书”类节目,她不赞同,而是建议对于篇幅较长的作品,不能读完全部,至少可以看局部,读三五千字,像旅游到景点哪怕走马观花,也与看旅游片感受不同。当然,阅读首先是建立在本能快乐上,不是把自己变成一个研究者。
“松社我来讲”当晚的主持嘉宾南飞雁,以多个专业问题及在校做张悦然学生的身份不断报料,让“小说课”如一部经典小说起伏跌宕、风趣而有张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