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8顺利 发表于 2020-10-1 10:49:32

在座各位,有八成都对张爱玲有误解

一百年前的今天,中国现代史上独树一帜的文学女神诞生。
她谈了轰轰烈烈的爱情,写尽人世间的苍凉,最后在异乡落寞离场。
在她走后,一波又一波的“爱玲热”涌起,一代又一代文学爱好者加入“张迷”的大军。
但,即便过了半个世纪,她的人生及作品,仍然被大多数人误解着。




一、张爱玲文学是小资文学?只写小情小爱?

——“只见华丽,不见苍凉”
在某乎上曾有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女朋友看太多张爱玲的小说了,怎样劝她少看点?
在许多未读过张爱玲的直男眼中,张爱玲和琼瑶一样,写的都是言情小说。有人称张爱玲作品是小资文学,甚至批评她的格局不大。
但其实并非如此。
许子东在一次访谈中曾谈到自己为什么要研究张爱玲:“张爱玲让人困惑的一点是她的小说被包装成琼瑶的外表,可是里面却有鲁迅的成分。现在有很多张迷是‘只见华丽,不见苍凉’,我想告诉他们,张爱玲跟琼瑶是很不一样的作家。”

而多年研究张爱玲的作家止庵对于“张爱玲作品局面小”的批评,更是觉得“很大一个原因是批评者看她的书不全”。
   “张爱玲写战争不直接写炮火连天,不直接写血肉横飞,她倾力刻画战争时期普通人的心态,特别是他们在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着重描写人性在战争中会有怎样反常、扭曲的表现,这恰恰是更难写更难表现的。”
无论是《倾城之恋》,还是《封锁》、《等》,我们都能从其中看到那个时局动荡下的上海以及沦陷区的众生百态。

   “(小说)写下了上海普通市民被战争无情耗损的特殊的心理状态,也写出了尽管战云笼罩,上海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仍在继续……张爱玲这些‘战争’小说展示了她的日常生活视野,显得难能可贵, 具有持久的文学魅力。” 除了从侧面描写战争、动荡,张爱玲在自己的小说、散文中也常常以一种旁观者的冷静,轻描淡写地书写对普通人的怜悯。
在《小团圆》中,张爱玲描写了一个男仆,邓升。
在老爷对少爷天天打骂的时候,邓升看不过去,在门房里叫骂:“就这一个儿子,打丫头似的天天打。”老爷面上不说什么,却派他下乡去,再也不要他回来,最后邓升就死在了乡下。

二、张爱玲的晚年穷困潦倒?

——“她死时的存款可以买十套北京的房子”
张爱玲晚年一个人静悄悄地在异国他乡走了,帮她处理后事的是一个只见了三次面的“不太熟悉”的朋友。
她在美国创作的作品出版不顺,在当地影响不大,她常年搬家,甚至把花大力气翻译的《海上花列传》定稿都丢了。

她晚年还身患皮肤病与眼疾,不愿意接待外人。
因此,许多人会以为,张爱玲晚年穷困潦倒。
潦倒,或许是其他人眼中的张爱玲晚年,但穷困,真不是。她死的时候存款有三十多万美金,在当时(九十年代)可以在北京买十套房子。
离群索居、看似失意潦倒的生活完全是张爱玲自身的选择。至于张爱玲的晚年是否如人们所说的惨淡,可能只有她自己内心清楚。


三、“低到尘埃,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让你感动不已?

——别瞎感动了,张爱玲有没有写过都是个问题
研究张爱玲多年的“爱玲百科”,作家止庵在谈及张爱玲传记以及“低到尘埃”时说过——
   “我觉得张爱玲传记没有一本可以看的,因为都是拿一点资料来写的传记,包括胡兰成说张爱玲送他几张照片,见到你我就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有没有这个照片、背后有没有这些字,我们怎么知道?除非这个照片在,或者别人写的这个事……一个人说的话没法当真。”
胡兰成在《今生今世》中谈到张爱玲送给他的照片背后附有: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四、张爱玲天性凉薄,不喜世事?

——她的作品中尽显生活的细节
尽管张爱玲对书中角色,甚至对自己,都很绝情。但其实,她的内心,非常渴望日常的、大众化的生活。
止庵老师甚至评论认为她的作品除了文学史价值,还有社会史的价值。比如《半生缘》前半部分“人物关系是在日常生活中展开的,比如到一个饭馆点一个菜,之后这个桌子有多脏,筷子怎么弄,又怎么洗筷子,丢了一个手套怎么找”。
书里还有一段写鞋的段落,完全是一小段关于鞋的历史的缩影。
比如描写冬天穿的鞋,曼桢“脚上穿著一双瘦伶伶的半高跟灰色麂皮鞋”,里面穿着丝袜,所以长了冻疮。
曼桢被姐姐、姐夫联手算计后,她怀孕了住医院才逃了出去。隔壁产妇金芳帮她逃脱。因金芳夫妇是菜市场卖蛋的,曼桢穿她衣服,是“一件格子布旗袍,一条绒线围巾和一双青布搭襻鞋”。

一个人对日常生活观察得有多细致,就对其有多向往。
文/歪树
审/任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座各位,有八成都对张爱玲有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