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你开心 发表于 2020-10-19 13:06:35

​喇嘛哥/写作的根本我以为就是:请说人话


前几天参加一个所谓文学圈子的活动,几个传统文学的作者知道我是一个网络写手,接下来的表情就是,贷款也买不来他们那一脸的优越感。口口声声说他们那是文学,我们这些根本不能与他们相提并论。本来,我从写网文开始就没觉得自己的东西与文学沾边,爱是不是,与我无关,只是借助文字找到一个表达的出口而已。
但是,看他们一晚上以老师大师互相恭维的和谐气氛,实在让人尴尬和肉麻。他们马屁拍得这么潦草和低级,难道不觉得难堪吗?
无聊中,忍不住从网上百度了几篇他们的大作,读了几篇,本来我一直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来说服自己,只是在心中偷偷用喜欢和不喜欢来安抚自己。老实讲,我不喜欢他们的文章,除了那种回到了中学语文课堂的感脚,被唤醒要考试的后遗症之外,还有就是他们总能把一棵小草一定要赋予顽强品质,一株白杨一定要提炼出好几个醍醐灌顶的中心思想的文风也不是我喜欢的。
这样也罢,算我文学底子浅薄,不懂高雅,不上档次。可是最不能忍受的是一边看着那种通篇的假话大话套话,一边对照着眼前这些开着下三滥的玩笑,拉帮结派,投机专营、谄媚讨好、道貌岸然的面孔有一种穿帮的感觉。
老实说,那天我很悲观!
我不停地问自己:
文学不应该是那个使人亲近简单明了直达人心的通道吗?
文学不应该是远古诗经里那些用于表情达意的工具吗?
文学不应该是记录生活中那些喜怒哀乐的文字吗?
什么时候文学变成了庙堂文学,成了只能用来为赋、为经传、为八股的道具和手段,成了某一阶层用来维护既得利益和获得利益的工具,成了那些掌握并能熟练运用文字的人群可以沾沾自喜的资本呢。
我隐隐约约明白了为普通人树碑立传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为什么被几代人热捧却始终被圈内人诟病为缺少文学性的根本原因了,我也明白了为什么每年评选出那么多权威的获奖作品,始终逃不脱获奖便终止的命运的原因了。
因为文学已经成了一种道具,成为进入某种圈子的通行证。他们不是不知道自己不说人话,而是更清楚帮主喜欢听什么才这样而为之。是权利和文学的地位不对等的时候,才会给文学穿这样的小鞋、梳这样的小辫的原因了。所以文学的批评已经演变成了吹吹同侪,踩踩对头的局面。
老实讲,只要有圈子就会有帮派和势力。文学就变成了他们的门面和身份,往往那些拥有势力的帮主多半都是从拜倒在石狮子下面的门徒而来的,他们或许曾经也是把文学当作信仰的信徒,或许让文学贴过金粉的幸运者,慢慢地他们就有了资历,从蝼蚁走卒变成了掌门。可惜他们不知道,文学是有时代的,审美也在不断的改变和推进,而他们一直停留在他以为的高光里不再进步,那么,曾经那个先锋的人,也会变成没落的朽木和阻碍。试想一下,让他们掌控文学的准入条件,不可避免的就变成了势力和行业恶霸。久而久之,就成了水泼不进的圈子。
所以完全理解了那些看不起圈子之外的人的心态,他们费尽心机进入圈子,不是为了认谁做父,而是看重文学被垄断的资源。想不到有一天,因为话语权垄断的解封,他们曾经苦心经营得来的资源,不再稀缺的时候,他一定觉得谁家种葫芦都是对他家菜园主权的挑衅!
可笑了不?都什么时代了,文学还是你家的私有财产不成?你们以为假借文学的名义建一座新庙,塑几尊文学的泥神就可以明目壮胆地收取保护费了吗?要知道,文学的起源本来就是自民众。文学必将回归到民众。说人话,是文学基本的要求和根本。把文学从神坛上请下来吧,还给沸腾的生活和真正想表情达意的人们才是文学真正鲜活的土壤,势在必行。
巴尔扎克以与文学为伍毕生的经历告诉大家:那些上不得台面的,与宏大叙事不相干的,史官不便于表达的东西,就交给文学吧。真正的文学都是用他们的眼睛和笔书写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的秘密和隐痛。高尔基也说:文学就是人学!可见,真正的文学是大众化的,也必将成为大众所欣赏的东西。
作家张爱玲说:文学史上素朴地歌咏人生的安稳的作品很少,倒是强调人生的飞扬的作品多,但好的作品,还是在于它是以人生的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的。没有这底子,飞扬只能是浮沫。说到底,文学是记录众生的进化过程,生死轮回的常规;文学是为普罗大众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找到一个安放的故土和启程的出口而已。文学永远离不开生活,生活永远缺少不了人的存在,我始终相信说人话是对文学最基本的要求!
那些借着文学之名欺行霸市的人,先请扪心问问自己:梁静茹给你的勇气吗?你说那些言不由衷的话,脸红不?
当然,没脸的人除外!
转载请注明来源。
主编:白艳
编辑: 张咪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喇嘛哥/写作的根本我以为就是:请说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