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运臣 发表于 2020-11-27 22:20:24

沈嘉柯:作家教不出来,写作却能教|名家谈创作


作者|沈嘉柯
来源:沈嘉柯(微信公众号)
作家是不能培养的,也教不出来。
但写作能力却是可以训练出来,可以教的。其中就包括孩子们的写作文。
写作≠文学。
只有搞文学的才叫做作家。而写作,只是一种工具,所有进行书面表达的人,广义上,都叫做作者。
成为一个作家,非常需要天赋。要比常人更加敏锐细腻,情感更加丰富。要有想象力和画面感,有强大的故事叙述能力。
我没有经过任何的文学培训,是独立写作,自由生长出来的作家。我受益于我的天赋,十七八岁,洋洋洒洒,提笔写文,到处发表。
但我许多年来,也一直为这种天赋所困,为之痛苦。我长年累月做梦,睡眠不佳。梦中总是经历各种无比真切,身临其境的故事。醒来格外疲累。
我的梦中,情节屡屡反转,跌宕起伏。这当中的喜怒哀乐,历历在目,栩栩如生。
有一次,我与四祖寺方丈明基大和尚相遇。他冲我招手:“我有一个疑惑想问你。你们怎么把故事讲得那么的长?而且同时写好多人说话,脑子里不会乱吗?”
我回答他,其实作家写小说时,脑海里根本就看得到人物,活生生走动聊天打架恋爱,有悲有喜有内心戏。我把看见听到的统统记下来。
这对于他们专心修行的人来说,根本就是杂念丛生,难怪大和尚要困惑了。但对于我们作家来说,发散思维,无穷想象,却是天赋。
我从来不存在什么缺少创作灵感、寻找素材灵感的烦恼。与之截然相反,我的烦恼是,脑海里充斥着源源不断的素材,怎么都写不完,精力有限,身体吃不消。
文学写作难免含有虚构成分。如梦似幻,如雾如电。我国最伟大的文学名著,直接就叫《红楼梦》——红色楼阁里的一场大梦。
我有的同行,看到色彩斑斓的画面,能直接转换到花香与鸟叫。大脑的通感能力显著。据说,这是一种基因特质,感官认知上的混淆,却有助于文学创作,写得出精妙别致的比喻。
有一些家长朋友找我咨询,自家孩子有没有文学天赋?我告诉他们,非常简单,我看一眼,来聊几句就知道了。望闻问切一番,同类直接就能嗅出同类。
这种天赋,特别鲜明强烈,无法遮盖,怎么压都压不住。
非文学写作就不一样,各行各业,经过充分的专业训练,很多人都能够做到写出好文章。
反复练习,令逻辑清晰。增加多姿多彩的人生阅历,言之有物,讲道理更加生动。通过书面表达,理清思路,辅助工作,完善自我。
现代人有网络便捷条件,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参加各种写作训练班,学到如何写作。
即便是文学,除了天赋打底,也要掌握一些千百年来,优秀同行们所积累的法门与套路。博采百家之长,成就独特个人风格。这是从优秀到伟大的必经之路。
学生们的作文考试,许多年来,饱受各方批评。家长孩子都痛苦。其实中国的应试作文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大家老是不承认,那玩意跟文学无关。
那玩意就是千百年来的策论。换成现在的说法,就是浅显一点的申论,是公文写作,也是应用文、政论文写作。说故事、讲道理,名人名言、引经据典,秀出自己高于别的学生的知识水平,拿下高分,就赢了。
有个通俗说法: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的璀璨的明珠。遗憾的是,高考作文就是不考写诗。你可以背诵、赏析、研究、引用,但写作文不让你写诗。国家这态度还不够明显直白吗?
所以大家老是用文学的标准去批判作文,纯粹是鸡同鸭讲。用文学的思路去教作文写作,再去参加选拔考试,牛头不对马嘴。
连名牌大学中文系都培养不了作家,何况中小学语文考试应试作文?
有些聪明孩子很早开窍,偷偷掌握了两种技能,融为一体,考试作文拿高分,平时也能舞文弄墨,陶冶性情。应试作文,就应该遵循训练法则,掌握技巧。
没搞明白的家长和孩子,就吃亏了。跟着错误的老师,使用错误的方法,走在错误的路上,又怎能抵达光明的未来呢?大道至简,窗户纸戳破,即可看到明月朗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沈嘉柯:作家教不出来,写作却能教|名家谈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