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对比观看《大秦赋》:真的是这样的吗?
作者:尚山庄子有言“平为福,有余为害者,物莫不然,而财其甚者也。”庄子认为能够满足生存需要就是有福,除此之外均为有害之物,多余的财货其实是祸不是福。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平安是福”的出处。自古以来,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长河中,祈福文化寄托人类对生命的珍重和生活的挚爱。
平安是福,所谓的“福”终不过以“平”和“安”为前提,但自古至今,我们又是否真的懂“平安”?
(一)翻开《史记》寻找答案
近期偶有闲暇,断断续续看电视剧《大秦赋》,许多地方让人直皱眉头——是这样吗?于是又翻开小说《大秦帝国》来印证,发现颇多不一致,克制不住的不愿糊涂心,迫使我又翻开《史记》寻找答案。
吕不韦、李斯是大秦史上至关重要的人物,当轰轰烈烈之后,一个服毒自杀,一个被腰斩,其功业煌煌,其结局惨惨。
李斯被腰斩前,对儿子李通说:“我想和你再一次牵着大黄狗,去上蔡县的东门外打兔子,也不可能了!”听了让人很是扼腕叹息。在诸侯争霸风云激荡的岁月,功高至伟权倾朝野的吕不韦被罢相,还被羞辱:“君何功于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最终“徙处蜀”,落得个“饮鸩而亡”的下场。真的是:“十年富贵随轻覆,奇货元来祸更奇!”
以我胸无大志的念头,吕不韦若用他奇特的经济思维,富裕自己,造福桑梓,不参与风云诡谲的政治斗争,不仅有无尽的名和利,更能够得享美好人生;李斯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想到的不是曾经拥有,向往的却是平淡的生活、纯粹的亲情,“汲汲于富贵”最终的归宿依然不过是简单而“平安”的幸福。
洞察世间事,“平安是福”才是人生之极至。自古至今,声色、美味、贪财、贪权、嗜欲、骄横,皆是天下最大的祸害,“而人皆遗忘而不知察,及其患至,求尽性竭财,单一返一日之无故,而不可得也。”李斯牵黄狗,和儿孙打猎,那就是个令人神往的世间最美好事了。
(二)平于心,安于求
《说文解字》说:平,是不倾斜、均等、无差别;安,是稳定、没有危险。《庄子•盗跖篇》中知和说“如果把你说的兴名就利的人作为自己的人生榜样,可说是完全没有守住做人的正道,是抛开人的生命,忘记人的本性,从这种观点出发谈论长寿、安体、快意之道,不是显得太没有水平,以至根本不配谈论吗?这种人简直麻木不仁了。这种人,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到占有天下了,也终于不能免于忧愁祸难”。
纵观历史,历史上不乏战功赫赫,却结局惨烈的人,变法的商鞅被五马分尸;法家鼻祖韩非,架不住奸言两句,毒酒一杯;开国的韩信,被诛杀三族……实际上,功名利禄多了,对幸福快乐的定义也就扭曲了,自然对以往简单纯粹的生活多了淡漠之心,位高权重或富甲天下时,自以为“平安”也会随之接踵,但是“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自古是“福善祸淫”。平于心,安于求,未尝不是生活得以细水长流之秘诀。
(范蠡)
总觉得灭吴兴越的范蠡,才是真正的聪明人,他功成名就,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遂成就“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之美名,如此以舍进退,“利自能复谋,名可释江湖”,如斯高人,千秋生色;而身怀“倾敌取国九策”的文种,却执迷不悟,不免自刎,其高下立判。由此看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诸葛孔明虽“不求闻达于诸侯”,但一点也不妨碍他“鞠躬尽瘁”。我从来不“消极遁世”,始终充满修齐治平心,但清醒的知道,人最要紧的是要“知进退,明得失”,有道是“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也,知进而不知退,久乘富贵,祸积文崇”。
山有起伏,水有波涛,世间万般美好,但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不仅仅是功名利禄,荣辱得失,而是:平安!
(三)守一份平安,求一份夙愿
不寻常的庚子年,即将过去,昨日人道是“平安夜”,笃信传统的我,向来漠视这些洋节,也懒得去琢磨其根源,倒是朋友圈纷纷祝福“平安”的话语,颇叫人感慨,古今中外,共同的向往,共同的追求,绝不会因时空的变迁而改变。所以:过有预见的生活,对危险和灾祸有先知能得以理智避免,未雨绸缪,洞见“平安”;修炼强大的内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心有所属,让灵魂有依靠,让精神有归宿,追寻“平安”!
守一份平安,求一份夙愿:
愿年年堂上寿星图,把酒向南山!
愿玉容含笑,酡颜如酒,家国两平安!
愿父母亲友皆平安,异地创业的子女事遂愿!
愿校园学子四季安!疫情尽去世平安!
愿你我把当下的幸福放大看,所行化坦途,所求皆如愿,平安岁岁常相伴!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