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为什么能得善终?杀又舍不得、用又用不得,只能将其供起来
作者:山川文社自封建社会迄今,民间对好官的称呼,皆为清官。在正式的典章史籍中,对好官一般不称清官,而叫“循吏”、“良吏”、“廉吏”等等。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官僚机构的国家,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就出现了对官僚的类型化评价。
我国历史上,曾涌现出了一大批敢于为民请命,刚正不阿,不惜丢官罢职的直臣廉吏。说起清官,大家脑海里一定会浮现两个名字,一是包拯,二是海瑞。有明一朝,海瑞不但是清廉骨干,亦是敢于死谏的正直大臣,这样的朝臣在明代堪称绝无仅有。
明世宗、明穆宗、明神宗三朝,海瑞历任户部云南司主事、陪都南京又通政、右督察御史,后官拜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位高权重。海瑞过世之后,举国大丧,皇帝命人将其厚葬,并加封海瑞之子为太子太保。
从《明史》看来,海瑞一生清正廉明,常年在河边漫步仍能让自己的鞋子不染凡尘,着实难得。清官大多不得善终,可海瑞却能在官场中闲庭信步,死后赢得身后名,被后世皇帝视作道德楷模,荣宠倍至,似乎上位者都喜欢海瑞这样的清流大臣。
然而,事实情况真是这样吗?
并不是。
至少在海瑞活着的时候,明世宗、明穆宗、明神宗这三位皇帝对其十分反感,甚至,可以说是痛恨。满朝文武表面上以海瑞为榜样,背地里巴不得骂他的祖宗。
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对于当时的体制而言,海瑞的身份是一个破坏者。
在那个思想建设不达标的年代,官员进入体制的目的是什么?升官发财。只要一人得道,便是祖宗荫福,全家都能获得惠利。读书人手上捧着圣贤书,至于是否能为民生立命、为天下立心、为万世开太平,这些都不重要,富与贵才是仕途进取的“正道”。
因此,像清官海瑞这样的人,大多数官员都会报以敬而远之的态度。毕竟,海瑞与官僚场上的利益链格格不入,与人情社会格格不入。若不涉及到利益,海瑞会被每个人捧到制高点上。但凡涉及到利益,海瑞便会遭既得利益者的唾骂。因此,满朝文武都对海瑞嗤之以鼻,豪绅也不买他的账。
其次,海瑞一度影响了皇帝的私生活。
古代的治世明君着实有不少,但庸君更多。绝大多数皇帝,都喜欢凭借至高无上的权势享受生活。就拿明世宗来说,这位皇帝终生笃信道教,迷信长生不老的那一套。在嘉靖看来,朝中的军国大政都有大臣打理,天下太平,他的工作就是做足表面功夫,保证家天下的传续,仅此而已。
海瑞偏偏让皇帝勤政,这简直让能力不足的嘉靖无所适从。
最后,海瑞漠视皇权,敢指着皇帝的鼻子骂。
海瑞看不惯皇帝终日声色犬马,所以经常在朝堂上死谏。海瑞是明朝有史以来第一个敢打破阿谀奉承鄙俗的大臣,亦是第一个奏疏《直言天下第一事疏》的御史。皇帝本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可海瑞的所作所为,在皇帝看来就是一种道德绑架。每个皇帝看到海瑞,都不免一阵头大。
既是如此,为什么皇帝没有将海瑞这个眼中钉杀之而后快呢?
因为他们不敢。
嘉靖帝就曾因海瑞直言死谏,将其打入死牢。然而,虽然海瑞被打入大牢,皇帝却没法奈何他。海瑞被关了很长时间,明世宗却迟迟不下达将其处决的命令,正是因为海瑞拥有让皇帝忌惮的东西。
不论海瑞是真的做到那个份上,还是自我标榜,海瑞的忠臣形象已深入人心。倘若将海瑞杀之而后快,那么,皇帝必会让天下读书人寒心,还会让天下老百姓寒心。
一个老百姓对于皇帝而言,像水滴一样微不足道,但黎民苍生聚在一起,便是浩瀚沧海,即便是九五之尊也不敢与这股力量较劲。
所以,皇帝非但不能杀掉海瑞,还得将他高高地供起来,表现出一副“厚爱”海瑞的样子。
除此之外,海瑞对于皇帝来说,亦有一定的利用价值。海瑞是个不怕死的家伙,敢于与权贵作斗争。例如:当时的首辅徐阶位高权重,可海瑞却敢与他唱反调。海瑞早年曾受过徐阶的大恩,但公私分明的海瑞在处理徐氏家族霸占田产一案时六亲不认,直接勒令徐家退田,一点面子都不给。
况且,每个皇帝都知道,海瑞虽然是个蒸不熟嚼不烂的铜豌豆,但他对大明的忠心是其他大臣无可比拟的。明世宗驾崩时,海瑞依旧被关在牢房里。当狱吏放海瑞出狱时,甚至,给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为他洗尘。谁知,海瑞在听闻嘉靖帝驾崩之后,跪在地上痛哭不已,如丧考妣。
因此,即便皇帝再讨厌海瑞,也必须要对其委以重任。只要海瑞在,朝廷就有了一块清水明镜的招牌,这是统治阶层民心所向的基础,不可撼动。
参考资料:
【《明史》、《清官海瑞》】 然后明朝就灭亡了 配图介绍有个明显错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