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怎么提高自己的文章写作能力的呢?
大家是怎么提高自己的文章写作能力的呢? 提高文章写作能力,送给你四个刻意写作练习方法+三本经典书籍。(原创首发)一、关于写作的书
1 《成为作家》
想要解答自己关于写作的一系列疑问,这是一本绝佳的好书。
这也是国内首次引进的国外关于写作的一套丛书。初听起来好像很有标题党的意思,实际上多萝西娅·布兰德女士在这本书里分享了超多干货,她告诉我们作家都有哪些特质,教读者如何练习,也提供了很多新手开始写作的中肯建议。
“旧习惯强大而充满嫉妒。”这是我几年前第一次接触这本书学到的印象特别深的内容之一,作者告诉我们在写作的脑力劳动中,改变顽固的旧习惯是相当困难的。
那时候的我还不知道要怎样用正确的方式去努力,不过很幸运,一开始就学到了干货。
书中说“你要让自己放松下来,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思想才能开拓,写出来的作品才能有活力,并提供了基本的练习方法。我按照书中的指导,逐步摸索到了适合自己的一些路径,并一直沿用到现在。
我在写作过程中遇到过难产的问题,写着写着就没话写了,后来也是看了这本书,“产量”提高一倍在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后来发现其实是自己钻了牛角尖。整本书不仅按顺序介绍了一些写作技巧,我觉得最关键的是解答了我们在写作中遇到的各种疑惑。
有两点是每个作家都需要学习的——
一是无须疲惫不堪也可以写很长时期;二是如果一个人能够克服第一波疲惫,他就发现了精力无穷的源泉,即达到了著名的“第二次高峰”。
一直以来我也使用了书中介绍的作家“初级阶段”需要形成的两个习惯:清晨写作、按约定时间写作。坚持下来,成效显著。强烈推荐哦。
2 《写作这回事》
斯蒂芬·金号称是美国声名最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在美国畅销书排行榜上经常排第一,听这个书名就知道,这是一本书教文学青年们写作的书。
这本书里最棒的就是这位伟大作家的创作经验谈部分了,我大概估计了一下,超过一半的样子是干货。不过读这本书的那会儿,是刚开始写作的我,新人其实喜欢看故事,技巧虽然含金量巨大,没用到的时候不太愿意使劲读,所以另一半关于他的人生回忆也相当有印象,每次读他的谈心内容时,就像在听一位大佬讲课,讲他的过去、他的爱与情、他的价值观。
整本书都是用坦诚的心态在和读者交流,难能可贵。书中提到了:副词不是你的朋友、你的书房里不该有电话电视或者电脑游戏等这些打发闲暇的玩意…一系列写作建议,他还给学生们上写作课,他的写作班的一些内容也记录到了书中。
五星推荐。
<a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mcn-link-card" data-mcn-id="1233827713762140160"> 3《30天写小说》
很多写作大师都推荐过这本书。这是基于一个“全国小说写作月”的活动而写的书。
这本书回答的问题都很在痛点上,比如说,如何用30天写出一本10万字小说?治拖延症的绝佳办法就是让自己在30天内连续参与一个计划,用一个月尝试一次。
新人如何拥有第一部小说,也许你读了这本书就有了第一本了。
我当初第一次看完这本书的时候,特别是跟着书中的指导实战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个金元宝,后来我在征文约稿小助手的写手群里也发起了这个一个月写一本书活动,说实话有极大部分的小伙伴是之前没有写过,通过这次活动入门的。
到现在一个二个全都过了超多稿,拿着花花的银子,回想起来都特别感谢那第一次入门的写作,也正是那次写作的经历,让大家都坚持了下来。
二、四个刻意练习方法
写作有大约4种用途:
1、组词——写诗必备技能,重点在于炼字;
2、写对话——卖产品搞营销,甚至把妹、撩汉必备技能;
3、写片段——网络推广、情感销售和线上谈判;
4、写整篇故事——写作投稿、参与征文比赛,当网文作家,自己运营自媒体等,知乎举办的故事写作大赛也可以是你的用武之地。
当然,这些都是商业性质的,也就是能为你带来经济利益的用途。
一、如何进行写作的刻意练习
我们在写作训练时大致要经历4个过程:“广泛阅读、学习经典、适度模仿、自主写作”,需要做的事分别是:
广泛阅读——简单来讲,多读,读很多作品,好的坏的都读;
学习经典——摸索适合自己的风格,找到传世佳作进行精读;
适度模仿——将知名作家的技巧烂熟于心;
自主写作——运用学到的知识,动手写。
例:
当你广泛读了各种作品,发现一个特别棒的佳作。
凡是有甜美的鸟歌唱的地方,也都有毒蛇嘶嘶地叫。——(英)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
适度模仿:
“凡是有汹涌的浪拍打的地方,也都有潮水温柔地灌溉。”
“凡是有高大的树遮阴的地方,也都有蚊虫拼命地叮咬。”
这个过程是十分美妙的,你可以举很多例子来进行这样的修改。
自主写作:
当你学会了这样一个句型时,你就可以随意组合变换了,我们可以发现例句中的关键点是这样一个句型“凡是……都有……”,前后的意境是相反的,一个正面,另一个就是反面,同时里面还采用了象征性的手法,用实际的“鸟”“毒蛇”来象征积极与消极。所以把要点总结一下有三个:
“凡是……都有……”句型前后相反对比事物的象征意义
再结合上述方式进行变换,并不断训练,就可以写特别棒的作品了。
当然写作者还要了解一些收集写作信息的平台,这样能够实战投稿。推荐一波自己的公众号:征文约稿小助手(ID:yitiaoyingyugou)。
要提高写作水平,还需要四点供参考:
一是格局。你对生活的态度,对社会的看法,对人情世故、过去未来的总体观念,这些都会反映在你的作品中,我们说没有一个人是能完全脱离自己来写作的,所以你的层次高低还能决定作品的内涵丰满程度。
二是运用。这里的运用指你如何将自己的知识、经验更好地反映在作品中去的。运用也是有诀窍的,如果你光有丰富的经历和知识,但又缺乏表达技巧,最终写出来的作品也不会太好。
三是学习。没有任何人是生来的大师,几乎所有大师都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经验和技能的,而且越是大师,他们越会学习,越是大师,他们对学习越渴望,越谦虚。
四是选择。选择的意义在于你不可能掌握所有的写作技巧,你需要先对某种方法烂熟于心,精通之后,再去学新的方式。今天写一篇科幻,明天换成现实题材,后天又改成言情,这样是很难有所突破的。 贾平凹 | 文学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
贾平凹,1952年出生于陕西丹凤县棣花镇,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出版作品有《贾平凹文集》24卷,代表作有《废都》《秦腔》《古炉》《高兴》《带灯》《老生》《极花》《山本》等长篇小说16部。中短篇小说《黒氏》《美穴地》《五魁》及散文《丑石》《商州三录》《天气》等。
01 文学被边缘化,但不会消亡。
现在的文学被边缘化了,许多人都在怀念上个世纪80年代那种情况,那个时候大家还很小,或许还没有出生。那个时候文学特别热,一个短篇小说可以全民阅读,一个作家可以在一夜就爆红了,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的文学有太多的新闻元素,到现在媒体高度发达,新闻元素完全从文学中剥离了,文学就成了纯粹的文学,现在整个社会不热衷于文学可以说是特别正常的事情,文学毕竟是人类中最敏感的一小部分人最敏感的活动,如果说人人都是搞写作,都来空的也不行。
我们遇到这个时代,应该是社会的大转型期,这个时代非常传奇,也非常诡异,没有什么事不可能发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感觉,或许我的年龄大了,我经常在家里的时候坐在窗前发呆,有时候看到外面的街道,看到一座座高楼,楼上的广告和门牌,路两边的草木,来来往往的人,人都穿着各种颜色的衣服,我突然想到那些盲人是看不到这些的,而我却看到了,就感到非常新鲜和惊奇。平常没有这个感觉,突然间想到了。
如果你是一个盲人,突然间刚刚睁开眼睛就会感到特别新鲜和惊奇。我做饭的时候,到厨房里把水龙头一拧水就流出来了,一按煤气灶上的开关火就燃烧了,我就经常想到我小时候怎样在泉里去挑水,当时我家离泉还有一段距离,下雨、下雪路特别泥、特别滑,挑半桶水回来是特别不容易的,尤其是烧柴,那个时候家里没有煤,只有柴,把山上的树全部砍了,30里以内没有树木的,砍了之后还要背回来,就感觉如今水这么方便火这么方便,就十分快乐。但是有时候看到我的孩子,看到邻居和一些朋友,他们整天都在说减肥,到现在这个时候说减肥的人很多,或者是不吃,或者是少吃主食,只吃素菜,只吃水果,吃各种营养品,我就想,他们是靠什么长这么大的呢?就是吃主食长大的呀,人类生存的主食就是大米和面粉,如果长大了要追求美,就只吃蔬菜、水果和营养品,那能美吗,能健康吗?如果人都长得像一朵花,上帝造人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个时候我就想到了文学,当今的文学似乎也是这样。当今文学被边缘化,除了上面我谈的原因以外,文学本身也有了问题,我们现在的文学确实太精巧,也太华丽,就像清代的景泰蓝一样,而中外文学史上的那些经典作品,有些现在看起来显得很简单,有些可能显得很粗糙,但它们里面有筋骨、有气势、有力量。文学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写什么”,主要是关乎他的胆识和趣味,“怎么写”关乎他的聪明和技巧,这两者都重要,而且是反复的,就像按水中的葫芦一样,按下这个,那个又上来,这阵子强调这个,过阵子又强调那个。在目前,当社会在追逐权力和金钱,在消费和娱乐,矛盾激化、问题成堆,如陈年蜘蛛网,动哪儿都往下掉灰尘,这个时候我们强调怎么写,但更应该强调写什么。
文学被边缘化,但并不是有些人担心的文学就要消亡了,实际情况是爱好文学的人越来越多,各地都有不同层次的文学活动和规模大小不一的文学讲堂。为什么说它消亡不了,因为文学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是人的一种本能,就和人的各种欲望一样,你吃饭上顿吃了下顿还想吃,昨天吃了今天还想吃,从来没有厌烦。至于从事文学的人,写作的人,他能不能写出作品,能不能写出好的作品,那又是另外一回事情。正由于文学是与人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有潜质和本能,这个人能不能成功,成功与否,区别只在于这种潜质和本能的大或者小,以及后天的环境和他本身的修养优劣决定的。
我曾经到一个人家的院子里去,他的院子里有一堆土,这一堆土是翻修房子的时候拆下来的旧墙堆起来的土,堆在院子里还没有搬出去,下了一场雨之后,这个土上长出了很多嫩芽子,一开始这些嫩芽子从土里面长出来的时候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一样的颜色,一样都长两个小叶瓣,当这些嫩芽长到四指高的时候,就分辨出了哪些是菜芽子,哪些是草芽子,哪些芽才是树的苗子。它们在两个瓣才出土的时候,我估计每一个嫩芽都是雄心勃勃地要往上长,实际上最后只有树苗才能长高。当时看到这些土堆上的嫩芽子的时候,我心里就很悲哀,因为这些嫩芽长出来了,即便你是树的嫩苗,可这堆土主人很快就要把它搬走了。所以说一棵树要长起来,要长高长大,一方面取决于它的品种,一方面还要取决于生长的环境,文学也就是这样。
02 文学是天赋,也需要方法论。
今天让我来讲文学,我实在是作难,文学方面的事情太多太多,有些问题我自己这辈子搞不懂、搞不清。我常感叹,我拿了个碗到瀑布下来接水,瀑布下来的水量特别大,但是用碗接不了很多水的,最多是接一碗水。我来讲,就讲一些我曾经困惑过,而在之后自己的写作过程中得到的一点体会吧。
每个人开始写作的时候都是先看了某一部作品,产生了自己写作的欲望,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这样,起码我是这样。开始搞写作完全是爱好和兴趣,只是说写作时间长了,写到一定程度以后你才会产生责任感、使命感,你才会发现文学的坐标其实一直都在那里。一个省有一个省的坐标,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坐标,国际有国际的坐标,你才明白它并不容易。这就像男女谈恋爱、结婚、过日子是一样的,开头完全是一种爱好,完全是喜欢爱,后面就要承担很多责任。
我们学习中外名著或者是我们敬仰的大作家,为什么?文学是起起伏伏的历史,一种观念一种写法兴起,从兴起走向没落,这时候必然就有人出来,有了新的观念,新的写法,这些人就是大师,就是大作家,就是开宗立派的。
我们要研究的是这些人在想了些什么,这些人在做了些什么,怎么就有了这些想法,怎么就能有了这些做法。中外很多大作家,你可以具体的研究,读作品、评论、专著,你总能摸清很多作家的路数和写作规律,你们可以借鉴和学习很多东西,当然这个世界上也有很多作家你是没有办法学习的,你根本学不了,不说外国的,不说现在的,就说古人,有的你就没有办法掌握他的写作规律。或许这是一种天意,上天在每个时期都会派一些人下来指导人类的,如同盖房子一样,必须要有几个柱子几个梁的。
我们不可能是柱是梁,但我们要思索柱和梁的事,起码要有这种想法,我说的这个意思就是写作一定要扩大思维,因为我们的思维被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和环境限制得太多,尤其在中国这个国家,它限制人的东西太多,所以一定要扩大扩展思维,要明白文学是什么,作为你个人来讲,你要的是什么,你能要到什么。
我记得我在年轻的时候搞创作,自己常常也很疑惑,一方面自己特别狂热,什么也不管,一天坐在那里看书或者是写东西,但另一方面总怀疑害怕自己最后不成功,如果写到最后没有成功,那个时候成功的标准就是发表作品,或者是写出好作品别人能认可,能写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就叫成功,如果写到最后,写了十几年、二十多年,最后是一事无成的时候,早知道我还不如去炸油条,去街道上摆一个地摊。
当时很矛盾,请教过很多专家,也请教过很多编辑,但没有一个人能知道你能写下去或者是写不下去,也没有人敢说你能不能成功。后来自己写的时间长了,别的功能消退了,也干不成别的事了,只能一条路这么走了。后来自己有了一个想法,有了一个体会,就是任何人能不能把事情搞成,每个人自己会有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就像吃饭一样,你到一个朋友家或者是一个陌生人家里去做客,人家给你盛了一大碗饭,你看饭端上来了,你马上就能感觉到自己能不能把它吃完,如果吃不完就盛出一点饭,只有那些傻子本来只能吃半碗,一下子端起一大碗开始吃,最后给人家剩了一大半。文学创作上的感觉也是这样。
经典名著是学习创作的好方法。学习经典名著,学习大作家,我的体会是主要研究人家的思维,研究人家的观念,就要思考,你对这个世界是什么看法,你对这个社会是什么看法,你对生命是怎么体会的,在这个基础上你才能建立起自己的文学观。没有自己的文学观,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你的写作必然没有灵魂,必然没有你自己的色彩,也没有自己的声音。能有自己的文学观,其实也是一种个人能量的表现,文学最后比的是人的能量。
就拿题材来讲,我为什么要写这部小说,为什么要写这篇散文,为什么对这个题材和内容感兴趣呢,你选择题材就是你的兴趣和能量的一种表现。一个作家能量小的时候你得去找题材,看哪些题材好,适用于你写。一个作家能量大了之后,题材就会来找你。
我在30多岁的时候,写的时候有一种苦恼,有时候写着写着就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不知道接下来要写什么东西,为此和许多朋友有过交流。我在文学圈的朋友交流不是很多,我在美术界的朋友特别多,我的文学观念很多是美术上过来的,有很多现代观念和传统观念都是从西方美术史和中国美术史方面吸收借鉴的。我问他们,他们也经常遇到不知道该画什么的问题,没有什么可画的感觉,但是有些作家往往没有感觉,不知道要画什么,但是还要每天到画室去画画,有些作家说常画常不新。我后来明白这种状况就叫没感觉,一旦没感觉就歇下来等着灵感来。
创作灵感确实是一种很神秘的东西,它不来就不来,它要来的话,你坐在那等着它就来了。我经常有这种体会,就像收藏一样,我自己爱好收藏,我家里摆满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常常是今天我收藏了一个图形的罐子,过上三个月、五个月,差不多另一个类似图案的罐子自然就来了,又收藏到了。
在选材的时候,不要你听到或者是看到、经历到了一个什么故事,把你一时的兴趣勾起来了你就去写,起码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一定要琢磨这个故事有没有意义,表达的是你个人的意识还是集体的意识,这一点非常重要。选材之前首先要看你的故事里传达的是个人的意识还是集体的意识,即便是集体的意识,在集体意识里面你个人的独特性又是什么样,一定要把这两点搞的特别清晰。
比如一车人去旅游,司机在前面开,到了九十点,你说司机把车停一下,我们去吃饭吧,我估计满车的人都不同意停车去吃饭,因为大家那个时候肚子都不饿。等到12点的时候,大家肚子都饿了,你说师傅把车停下来去吃饭吧,全车人都会响应和支持你,你表达的虽然是个人的东西,但是你表达的是集体意识,能表达集体意识的时候你把个人的意识写得越独特越精彩越好。
你在写一个人的故事的时候,这个人的命运发展与社会发展在某一点交叉,个人的命运和社会的时代的命运在某一点契合交集了,你把这一点写出来,那么你写的虽然是个人的故事,而你也就写出了社会的时代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一个伟大的故事。这就像一朵花,这个花是你种的,种在你家门口或者是你家外面的路口,可以说这个花是属于你个人的,是你家的,但是它超乎了你个人,因为你闻到这朵花的芬香的时候,每一个路过的人也都闻到了这朵花的芬香。
03 中国文学必须有现代意识。
我说的特别琐碎,又都是写作中的问题,不搞写作的可能听着觉得毫无意思。
但我再强调三点:一个是作品要有现代性,二是作品要有传统性,三是作品要有民间性。
现在的写作如果没有现代性就不要写了,如果你的意识太落后,文学观太落后,写出来的作品肯定不行。而传统中的东西你要熟悉,你既便欣赏西方的认识论,你更得了解中国的审美方式,因为你是东方人,是中国人,你写的是东方的、中国的作品。从民间学习,是进一步丰富传统,为现代的东西做基础做推动。
关于这三个问题,讲起来又是另一堂课的内容了。但我把这三个问题综合起来只说一点,就是我们可能欣赏西方的一些东西,但我们要关注中国。不管是西方的普世价值观还是西方文学的境界和写法,我们都习惯把这些东西归纳为现代意识。
什么是现代意识,现代意识就是人的意识,这个地球上大多数人在这个时候都在想什么、都在干什么、都在追求什么,随着这种潮流走就是现代意识。
我在90年代写过一篇文章,其中谈了这个观点,就是云层上面都是阳光。意思是,民族有各个民族,地方有各个地方,我们在重视民族和区域时,一定要知道任何民族、区域的宗教、哲学、美学在最高境界是相同的,最高层的东西都是一回事,只是你的国家在这个云朵下,那个国家在那个云朵下,你那里太阳能照着,这里老是下雨。
既然把我生在这一朵云之下,我就用不着跑到那一朵云之下写这个东西,我就写我这个云彩怎么下雨,在我写这个云彩下雨状况的时候,我脑子里一定要想到这个云层上面是一片阳光,阳光是相同的,一定要有这个意识,你才能知道,有这种意识以后,你写云层下面的下雨的情况的时候就和原来没有这种意识表现的不一样。
你一定要想到云朵上面都是阳光,阳光是同样的,只有云朵是各式各样的,在这一朵云下,写这一朵云下的状况,不必要跑到另一朵云下去写那一朵云下的状况,你就在你的云朵下,这个云朵下雨下雪,你就写下雨下雪,你的意识通过云上面看到云上面的阳光,这样你的云和你的雨、雪就不一样了,自有它的色彩和生命,这就是写我们的故事,而我们写出的故事又有现代性,其中的关系就是这样。
最后,我用一位哲人的话结束吧。这位哲人这样说:“当你把自己交给神的时候,不要给神说你的风暴有多大,你应该给风暴说你的神有多大。” 提高写作能力有一个捷径:仿写。什么是仿写呢?仿写就是精读优秀作者的文章,然后模仿着自己也写一篇出来。
说到这,很多人心里会对这个方法不屑一顾,觉得这不是「抄袭」吗,怎么能提倡呢?!甚至认为模仿是可耻的行为,好的作者就是应该完全凭借自己的灵感和能力,独自创作属于自己的文字。
但其实,这样的想法是绝大多数人学习写作的最大误读。生下来就能够写得一手好文的是天才,天才毕竟是少数,大部分普通人必须经过后天学习。而后天学习的一个捷径便是仿写。
文学造诣颇深的吴增棋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
在现当代诗文中,也有很多这类仿效、点化的例子。比如当代著名作家梁蘅于一九八二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一篇美文佳作《晋祠》,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了。这篇文章里就可以看到欧阳修《醉翁亭记》、柳宗元《小石潭记》、朱自清《松堂游记》这三篇文章的影子。
刘知几说:「夫述者相效,自古而然。」
再比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最初的学习也是仿写。他早期发表的作品,比如《春夜雨霏霏》、《寿棉大道》和《民间音乐》等作品,都借鉴和模仿过国际上其他著名的作品。
仿写了足够多的作品之后,我们会慢慢形成自己的文风,有了自己的文风,我们就是一位成熟的作者了。
当然,仿写不是机械地依样画葫芦,生搬硬套,还要注意两点:
第一,要熟读好文、勤于思考,选择好仿写点。仿写之前一定要精读原作的内容,分析它的写作技巧,主题是怎么论证的、结构是怎么安排的、表达上有哪些技巧,文章到底好在什么地方。这些都了解清楚了之后,我们还要想想自己的仿写点在哪,是仿写好文的结构,还是细节描写,还是语言表达呢。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仿写,效果才好更好。
第二,多比较、多借鉴。写文章该怎么开头、怎么搭建结构、怎么结尾、怎么写过渡等,除了要多仿写之外,还要将自己的作品和好文章放在一起比较,仔细分析自己的不足,体会好文章到底妙在哪里,自己的作品和名作之间的差距又在哪里呢。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比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有这么一段: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图片]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图片]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曾经,我灵机一动,大学毕业的时候,也仿写了一段: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想要提高写作能力,就要向比自己领先半步的人学习。全文内容偏干货,文末建议辅以收藏+点赞(嘿)
像小白就可以向我看齐,这三个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只要你学,就一定能会!如果已经有一定经验了,也可以巩固一下基础~
下面的每一条都是我这三个月以来努力学习实践并验证出结果的,小白想要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这篇回答就是你最好的【入门宝典】。每一条都有用。答应我,要一句一句认真读,不要跳读哦~
为了更好的阅读,先放上本文的大纲:
一、小白如何解决写作困难
改变自己的心态。
大多数人都是“光说不练”。
脑袋里想的天花乱坠,下笔开始写困难重重。
就好比我,嘴上说的永远比笔下写的好听。
报了许多关于写作的课程,每天认认真真打卡,笔记本知识点密密麻麻。
最后不止钱包干净,写作痕迹也非常干净。
每当别人问我,我就只有一句话“我还在学习中,等我都学好了就开始写。”结果刚过了小半个月,别人都已经练得炉火纯青,粉丝破百,我还在本子上写写画画,从没写过一篇完整的文章。
所以想要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不要等到所有条件都成熟了才开始。
你刚玩游戏选英雄的时候,难道是把英雄所有的招式、装备、铭文都背下来准备好了才去玩的吗?
从见习到传奇的英雄熟练度是在匹配里一场一场练出来的,对吧?
写作也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先把胆子放大点,脸皮变厚点。
那咱脸皮厚了,胆子也大了,写什么呀?
2.转化阅历
——把脑海积累的东西写出来
你切身经历的人、事儿,去过不同的地方,对事件的见解都可以成为你笔下的文章。
阅历是一个人的经历,一个人的积累,经历积累的越多,那么可以写的东西也越多。
别看我说的非常高大上,实际操作起来非常简单。
就像单身的人永远是情侣们的恋爱导师一样。
你读过的书,
你旅游去过的地方,
你曾经养成良好的习惯,
你看过的动漫,
你追过的明星,
你打过的比赛,
你喜欢健身,
你喜欢画画,
你喜欢动漫,
... ...这些都可以变成你笔下的文章内容。
因为喜欢所以热爱,因为擅长所以精通。
还怕没有东西写吗?
那没有这些经历怎么办?先让我摸摸你的头
3、信息整合
——快速搜集内容并进行逻辑整合
现在已经是5G时代了,估计没有人还有活在2G时代吧?(周震南不算)
网络这么发达,在网上可以大量的搜集你想要的有效信息和内容,并在纸上一一罗列。从其中找出合适你内容的知识点,二次编辑排版成文就可以了。
这里说的二次编辑排版成文,可不是照搬照抄了事
小初高每次的作文考试、大学的论文,如果发现是抄袭什么结果不用我说了吧。
收集的信息可以作为文章的素材,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内容整合,编辑排版之后二次输出。
刚开始坚持每天输出500字,为你的写作路铺垫上基石。
以上这三项你只要拥有其中一项技能就可以写出不错的文章了。
还想要继续拔高,就请继续往下看。
4. 独立思考(进阶)
——基于现有的选题/内容思考出不同的角度
这一项属于进阶能力也是最难的能力,如果你能够在不依托阅历的情况下,可以对一个事物思考出特别的东西,那说明你对写作很有天赋,只要学习一些内容创作的方法就可以了。
独立思考(灵感爆棚)+天赋是怎样的呢?
就好比月饼里至今未被超越的 五仁,每一种馅单拿出来都不错,合在一起味道就非常特别。
就好比看见黄河,李白会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就好比看见骏马,万楚会说“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换做普通人的我们,可能就只会说“黄河啊,都是水;骏马啊,四条腿。”
所以文章里添加的佐料(灵感)不管是孜然味、香辣味、还是五香味,调和出属于自己的味道, 才是最重要的。
二、如何能让文章写的更流畅
1.确定写作思路
好的立意才会有好的文章,如果短时间的你还不能够找到好的立意,那就借鉴一下别人的立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会说话都是从模仿尝试开始的,同样的话用不同的方言,意思相同表达却不同。
文章同理,即便是立意相同,每个文章的出发点和写出来的文章内容也因人而异。
毕竟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几十亿人中也才有这么一个不同的你。
2. 确定写作结构
写作的结构分为四种:总分式、并列式、分论点、对照式。
我查了一下百度,找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总分式结构:文章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有三种基本形式 : 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先总后分再总。
并列式结构:是从若干方面入笔,不分主次、并列平行地叙述事件、说明事物,或以几个并列的层次论证中心论点的结构方式。
分论点结构:文章往往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以分论点的形式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论证中心论点。这种结构式条理清晰、眉目分明。
对照式结构:结构形式上是一正一反,一阴一阳、一实一虚,在内容上是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或用其它对立的两方作对比来发议论、抒感情、记人叙事的结构形式。
写文章之前要确定自己的写作结构,然后根据写作结构列出框架,俗称写大纲。
这时候文章的骨架就已经出来了,再往里填内容就可以。第一遍形成初稿不求多完美,只要将事情讲清楚明白就可以。
然后我们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始进行二次修改
段落:
整篇文章的人物、事件、经过交代清楚后,二次修改可以从精修段落开始。每一段落是否清晰完整的表达出该段的意思,前后句子是否通畅。
词组:
仔细查找文中是否有错别字,可是适度的将一些词组进行调换。
比如说用成语,用适度生僻或者带有情怀的词组。
句子:
句子的展示是可以提现个人风格的,可以修改句子的结构让句子变得精彩起来。
文章中必不可少的就是一些金句的出现,而句子变成金句是需要反复打磨的。
句子从何而来呢?
3.素材收集
不管是写还是修改文章,最怕的就是卡文。
想写一句酷炫的开头来吸引注意力,只能去网站查找关键字。
想在文中引用案例说明,记忆里却只有零星的片段。
想用金句结尾,篇末点题。却发现搜索出来的句子差强人意
... ...
等等等等
为了避免书到用时方恨少这种情况,日常的素材收集必不可少。
当你看书时,觉得不错的句子、词组、段落可以收集成为文字素材,
当你看电影或者电视剧,觉得不错的台词、片段,可以截图成为图片素材,
当你听音乐,觉得不错的旋律符合文章内容可以保存成为音乐素材,
将你所有收集起来的内容分门别类,形成自己的素材库。
收集方式:
偏爱手写的可以准备一个素材手抄本,一边整理一边加深记忆,还可以练字。偏爱使用app的可以直接将截图存入到app里,每一项都建立文件夹,时常翻看总结。
加粗就是知道你肯定不看,都是过来人
三、提高写作能力(小白进阶)
1. 学习同类型的文章
好的文章是在不断修改进步中得来的,所以要时常与同好争高下。
与自己写作风格或者内容类型相同的文章,拿来对比分析。
分析好文章的写作思路,写作结构,还可以收集一下其中的金句以及好的知识点
每周坚持分析一到两篇。具体数量根据自己的时间决定。
2. 坚持输出
刚开始每天坚持输出500字,一段时间后可以增加到1000字左右。
成熟作者每天都会稳定的输出2000字,当你可以达到这个等级的时候,就可以放慢速度,追求精益求精。
3. 如何获得正向反馈
写出来的文章一定要得到客观的评价以及建议,这样才能够帮助你有效的进行修改。
a、加入一些文章互评群
b、发表文章在公共平台上。
写文章不难,难的是坚持。只要你每天都能够提升一点,形成正向循环,终成名家。
老生常谈,种下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现在的我已经坐在电脑前三个多小时一动不动的码出这篇2000多字的文章,
现在的你可以轻轻的动个手指给我来个鼓励点赞。
原创不易,且发且珍惜。
我是三两,欢迎随时找我聊写作的这点事儿 提高写作的能力,我觉得有两个方面很重要,第一个多读书,第二个多写。
介绍一本对我写作能力有大提高的书,《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这本书很短,一个多小时就能把它读完。
<hr/>作家夏丐尊和叶圣陶在他们写的《文心》这本书里讲到,写作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如同吃饭睡觉一样,是生活中一个必备的项目。
以前我总认为写作是学生的重要课程之一,现在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在写作。比如,上班后要写的工作总结、项目介绍、自己的简历、朋友圈卖东西的文案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会写,能写,写得明白。
PPT大神秋叶大叔曾经讲过,写作能力已经是现代生活中的必备能力,与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同样重要。
关于写作,很多人都觉得很难,包括我自己。但我觉得掌握了一定原则和技巧后,写作并不一直是件困难的事。
如何开始写作,如何快速掌握写作技巧和原则,《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讲了20个简单的原则,这20个原则包括文章结构、风格、可读性以及语法这四方面。
《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这本书是毕业于哈佛大学布兰登.罗伊尔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写的,是美国常春藤名校入学考试的必备读物。布兰登.罗伊尔的代表作有《一本小小的金色语法书》、《一本小小的蓝色逻辑书》。
我把本书的20个原则总结为三个大的方面:
一,写作结构方面的原则
二,写作语言表达方面的原则
三,保持文章可读性的原则
<hr/>
一,结构方面。
有人讲,把文章比如成一个人,文章的素材部分就是一个人的血肉,而文章的结构就是一个人的骨架,没有骨架,这个人就立不起来。
关于结构,作者布兰登.罗伊尔讲到的几个原则:
1,自上而下的写作法。
“自上而下”写作法,简单点讲就是先写结论,再写论据。首先告知读者文章的大意,再提供支撑观点的事物或细节,这样能够让人一下子就知道写的是关于什么内容,自己要不要继续读下去。
比如,我们写请假条。一般开头都会先写需要请假的是哪几天,然后再把自己需要请假的理由加以充分说明。
关于自上而下结构法,需要注意的是,先写最重要部分,接着次重要部分、次重要部分,最后写最不重要部分。
把最不重要的部分写在最后,防止读者因为文章过长而读不完。
2,五段写作法
五段写作法包括引导句、主题句、结尾结论和三段式观点法。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的组成部分,不可或缺。而中间的这部分是文章的主心骨。作者建议主心骨用三段式观点论述法。
三段式观点论述法指的是用三个论点来论述文章的主题观点。为什么是三个?作者讲到,“三”在写作中是个神奇的数字,两个太少了,读者的信任基础不够,四个太长了,读者会觉得啰嗦,而三个刚刚好能够把问题论述清楚又让读者信服。
3,恰当使用转折词,提示写作的方向。
转折词,比如,“但是”“然而”之类的词,这样的词在文章中能够提示读者注意,它能够在文章中起到对比、举例、接续、总结的作用。
使用转折词的写作结构有:
选择立场
写下结论
陈述原因
使用转折词
比如:运用转折词写作。
作者在书本举到的一个例子:文艺复兴时期是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原因有以下几个:
首先:是什么?
其次:是什么?
再次:是什么?
例如:有什么?
此外,有什么?
最后,是什么?结构是文章的一个框架,犹如高楼大厦的钢筋支柱,没有结构文章就会变得混乱不堪,无法读得明白。其他的结构还有:范畴结构、评价结构、时间结构、比较结构、线性结构、因果结构。无论哪种结构,能把自己讲述的主要观点表达清楚才是最重要的。
<hr/>二,语言表达方面
语言表达就像一个人穿衣服一样,不要求是名牌,但需要大方得体,能够符合那个人的特性。
1,整合相似事物
把相同或者意思相近的内容先讲述完,结束一个主题再讨论其他的主题。比如我写这篇文章,大是主题是写关于写作方面,而我分成了三个细小的方面来讲述。第一小主题是结构方面,第二个是语言表达,第三个是可读性。我把结构方面如自上而下结构、五段法、转折词法三大结构论述完,再去论述语言表达这方面。
2,使用正确、具体的词汇支撑所说内容
作者讲到:好作品和普通作品最大的区别是在于是否使用了准确、具体的例证。
比如,作者讲到的一个例子:公司开会讨论关于“利润下降”的一个主题。
一般的讲述是:公司的利润下降了,因为成本增加了。
而使用正确、具体的词汇的讲述是:公司的利润下降了10%,因为总体成本增加了20%。具体来说,较高的薪水支出是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高薪资成本主要是管理层薪资增加造成的,因为加班时间的减少,付给基层员工的实际工资还下降了5%。
使用正确具体的词汇,是让别人清楚地知道存在什么现象,这个现象存在的原因是什么,能够记住其中的事例细节。
3,论证过程中个性化、增加自己的经验总结
个性化的意思是不仅是描述现象,在现象是背后加上主观色彩。比如:
一般陈述:《小小的红色写作书》是一本写作方面的书。
个性化表达是:我认为这是本不错的写作书,原因是这本书帮助了我梳理了写作的流程,还讲到了简单的原则来让我参考。
4,删除不必要的词,使用短句
砍掉不必要的词,比如:我是一个没有写作经验的新手。“没有经验”和“新手”,意思一样,直接删掉其中一个就好。
使用短句,因为人的耐心是有限,长长的句子,会让人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句子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重点是什么,等思考完,人也容易变得疲惫不堪。
总的来说,写文章并不是要写优美的句子,能够把文章的主旨清晰表达出来,让人理解明白。
<hr/>
三,让文章具有可读性的原则
可读性,指的是让读者有理由、有兴趣去读这篇文章。
1,标题、提要要清晰明了,吸引人
标题和提要相当于商铺的一个门面,看到门面就知道这家店是卖什么的,卖的东西是不是自己感兴趣的。
比如,这本书的书名,看到书名就知道这本书讲的是关于写作方面的内容,自己刚好需要需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就会继续去读,假如想了解时间管理方面的知识,就不会花时间读这本书上。
2,注意排版设计
排版和设计是为了美观的同时也是让人在阅读的时候能够保持心情愉悦。美的东西,大家都喜欢,排版、设计比较美,能够吸引人的注意,也让人保持情绪的稳定。
3,回顾、修改。
在《完全写作指南》这本书中,作者讲到写作的六个步骤:目标——读者——头脑风暴——组织——写初稿——修改
修改文章是写作者写作的一个必备步骤。古语言: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至佳句来。
关于修改,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讲到,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修改文章是一个比较折磨人的过程,那什么时候才能修改完成呢?直到文章无可改的时候。
作者认为修改文章就是把“垃圾”变为宝的过程。文章喜欢的一部分是花,写的不好的一部是灰尘,而修改的过程就是把灰尘擦拭干净,种上花儿。
写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写作也不会长期是件困难的事。做好了足够的准备,掌握了一些规则后加以练习,一定能够写出让自己满意,让别人理解的文章。在写作的过程中,我觉得《一本小小的写作书》讲到的写作原则对于写文章来讲是很有建设性的。
<hr/>
个人公众号:六月思诺,一个关于个人成长、阅读写作的公众号,欢迎关注。
回复“书单”,获取书单介绍 粗略估算一下,这几年我在网上写了超过30万字的内容,从原来一句简单的表述都要纠结半天,到现在能够很清楚顺畅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中我尝试过很多方法,但在我看来,最高效的方式只有一个:拆解+模仿。
拆解那些你认为表达很好的内容,了解清楚它们的句式结构,然后套用在自己想要呈现的内容上面。
相信我,尝试过这种方法3次之后,你的表达能力至少提升10倍以上。
什么?不相信?
来,一起来看个故事:
话说有一位年轻人,因为买不起房子,毕业之后就一直跟父母住在一起,他的两任女友也相继离他而去。于是,他就一直对中国的房地产企业心怀怨恨。2010年5月7日,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在举行房地产千人论坛的时候,这年轻人当场把一只破球鞋就扔了过去,差点砸到任志强。
好了,故事到此结束,现在让你把这个故事重新编辑,让它读起来更加通顺,你将如何优化?
让我们看看吴晓波是怎么写的:
一只破球鞋扔向正兴致盎然的演讲者,擦着脸就过去了,接着,是另外一只。
事情发生在2010年5月7日。
这天下午,在大连举办的一场房地产千人论坛上,当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上台的时候,一位25岁的年轻人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他大学毕业后在市内上班,由于房价大高,仍然和父母住在一起,因为买不起房子的缘故,他先后交往的两个女朋友最后都离开了他。
任志强就这样被扔出了名。
今年还有人在天涯网上评选“全国网民目中最欠扁的人”,
排在第一的是日本首相小泉,
第二名是陈水扁,
第三名就是任志强。
毫无疑问,吴晓波的这段写作更为精彩。
著名的金字塔原理告诉我们,写作要遵循“背景、冲突、疑问、解答”的基本原理,当然,这种方法一定能够讲事情表达清楚。
但是这种写作呈现出现的文字有时候会显得平庸。如果我们能够灵活运用这种方法,完全可以将“冲突”前置,首先吸引读者的注意,然后再去交代故事的背景以及细节。可能会更加精彩。
是的,“拆解+模仿”能够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一种优秀的写作套路,用这种方式刻意练习几次,你能够很快的掌握很多优秀的句式、表达手法。
其实,得到的专栏作者李翔曾分享过一篇文章,就是关于他个人领悟到的一个高效的学习方法,和上面我所介绍的“拆解+模仿”本质上一样,名字叫:逆向开发。
在这里也给大家分享一下,加深大家对这种方法的理解:
我先说一个我在上学时候,每次写作文都会有的困惑。这个困惑估计你跟我一样,也会有。具体来说就是,老师讲的道理我都懂。比如要通过大量阅读好的文章、好的书,去建立自己对语言的感觉。如果能背下很多名人名言,写文章时还可以旁征博引。但是,我发现,真到具体下笔去写作文的时候,之前背的也不知道怎么拿出来用,写什么还是全凭感觉了。说得好听点,就是全靠灵感。
可是,写作文是有时间限制的,也不能没有灵感就不写。这个问题从小学、初中、高中都一直困扰着我。大学毕业之后,我开始当记者,还是要写文章。所以,灵感问题还在。不过,一次经历让我彻底解决了这个困惑。有一次,我去中国很大的一个民营汽车公司采访。他们跟我分享,最开始时候,他们是怎么通过学习,把汽车给造出来的。造汽车要面对的问题可比写作文难多了。因为汽车是一个特别复杂的东西。一个汽车有差不多1万个零部件。而且,其中还有很多技术门槛。他们是怎么学会造汽车的呢?答案是这四个字:逆向开发。
简单来说,就是去买一辆现成的车回来,然后把这辆车拆成一个个零件去研究。完了再组装回去。通过这个过程,可以细致了解车的架构,结构和结构之间的关系,中间的难点。逆向开发可以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你知道什么是好的。因为你肯定不会去拆一辆很差的车去研究。第二个问题是,你可以通过拆解然后再组装这个过程,了解到汽车的每个细节。这个方法可以应用到写文章写作文上。很简单。第一步,你找两三篇范文。然后去拆解文章。怎么拆呢?你就看它第一段写了什么、第二段写了什么,第三段写了什么,结尾又写了什么。
第二步很关键,你要标注出每一段写的内容的特征。最后一步,你换一个主题,严格按照这个格式,写一篇新主题的文章。多练习几次。一上手就拆文章可能难了,没关系,你可以先从拆一段话练起。把一段话拆到句子和词语的程度.
举个例子,我随手从网上搜出来美国作家何伟的一段话:“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这段话的结构就是:时间+人物+出发地+交通方式+目的地。再往下拆解,时间可以拆解为年月+更具体时间表述。交通方式可以拆解为动词+交通工具。
接下来,照着这个元素和结构写一段话:2018年10月末,一个凉爽晴朗的傍晚,我跟同学从北京西站出发,搭乘高铁,穿过平原抵达洛阳。这就是逆向开发,你可能觉得有点教条,没有创意。但这是一个人在学习阶段最有效的方式。等到你熟练掌握了怎么写一句话、写一段话、写一篇条理清晰的文章,你就可以更好地去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上面就是我自己发现的一个很有用的学习方法,逆向开发。你可以试试。
李翔的这篇内容更详细的介绍了他本人对于这种方法的实践。但实际上,它的价值远不止此。千万不要觉得,这种方法只能应用于文章写作。
在文案创意上,它同样是我尝试过的最好的方法。
在广告界,即使厉害如李欣频(台湾文案天后),也曾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模仿再创作。
是的,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李欣频在文案题材和内容上的无限丰富外延,学到了许舜英的真谛。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她为周生生所创作的爱情长文案:
我们错过了一生只有一次,2000年送给我们第一道阳光的感动。
接着,我们错过了阳明山的鱼路和春天的杜鹃,
错过了夏天的鸡蛋雪花冰和北海岸的浪,
错过了玫瑰盛开、蜡烛点满幸福的情人节,
错过了秋天奥万大的枫叶,
还错过了你的笑容。
这篇文案是不是很有代入感?很多人可能会说,想写出这种水平的文案,没个十年八年的功底怕是不行吧?
但我告诉你,根本没有这么复杂,如果拆解它的套路,你会发现关键点就一个:尽可能的用名词代替形容词,用场景影响感受。
是的,这是这一类文案最根本的技巧。
很多时候我们写文案容易陷入这样的误区:总喜欢用形容词表达。比如房地产广告可能会说自己的别墅数目很多、园林绿化很大等等。
但如果用场景化的名词代替“多”、“大”的话,效果是怎样的呢?
“第一次出门时,我们在第二十棵树上做了标记”
——某别墅广告
是不是一下能就让你感受到“大”的感觉?
让我们再来看一个淘宝女装品牌步履不停所创作的文案:
你写ppt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
你看报表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
你挤进地铁时,西藏的山鹰盘旋云端;
你在会议中吵架时,尼泊尔的背包客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
有一些高跟鞋走不到的路,
有一些喷着香水闻不到的空气,
有一些在写字楼里永远遇不到的人。
有没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其实这段文案就是在模仿上文李欣频为周生生所创作的爱情文案。
你会发现,整篇文字丝毫没有提到任何形容词,几乎全是以场景化的名词代替。而这种方法给读者的代入感也是最强的。
当然,方法都是很好拆解的,最重要的是执行,但相信我,刻意练习这种方式3次以后,你的表达能力将会提升10倍以上!
在我的公众号《尼克的商业洞察》中,我分享了很多文案句式,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入。当然,除了这些,还有100多篇商业洞察,期待和你分享。
更多精彩内容包括:商业洞察丨文案技巧丨营销方法丨个人成长。
推荐阅读:
“如何寻找我们的竞争对手?“(关注公众号回复“竞争”即可查看)
“产品中的仪式感如何塑造?“(关注公众号回复“仪式感”即可查看)
“营销中的创意如何发挥?“(关注公众号回复“创意”即可查看)
“参与感究竟是什么?“(关注公众号回复“参与感”即可查看)
...... 我属于那种凡是和写作沾一点边的事情都占尽便宜的人。考试、比赛就不说了,高考作文满分,作文奖一大摞,能感觉到这个技能加成真的很实用,写通知都比别人说得更清楚。
<hr/>提建议类的问题我一直力避空谈,但今天给出的第一个建议非常形而上:你的写作最好要和你的综合素质匹配。
当你在写作的时候,你不是用一张嘴一支笔在说话,而是你的五脏六腑开了口,你的笔是代肺腑情肠而言的。
一个问题假如你没有想清楚,大概率上你用笔也说不清楚,硬要对不明不白的事情夸夸其谈,其实是在难为你自己、难为你的笔。假如你没有挨过相思苦,硬要挤出一篇文字描写相思的痛楚,不是没可能,但是十之有九会沦为熟滑的套话,世上没有那么多温庭筠。
<hr/>写作的最低要求是干练、平实。也许你将来的写作任务会变得很复杂,但从根上你仍然要有这个干练的底子。一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说人话。不要把一个意思拉出那么长,尤其是拉出很无聊的长句子。
而生活中的语言,有少许的语病错别字其实都不碍事,越是削肉见骨,越是知道你这个人的脑筋好不好,例如发通知、传话、介绍某个人,甚至于朋党勾结,围魏救赵,指桑骂槐,安慰失恋的闺蜜,都不需要华丽的语言。大音希声。
<hr/>当然现代的文学有很多变数,不在讨论之列。我们说的通常意义上的好文章,首先就是要逻辑清楚、描摹准确、议论犀利。写作是彻彻底底的脑力劳动,不管你平时多么狗屁倒灶,至少你在写的那一个钟头里面,你得是个聪明人。
第二个建议是积累、比较、临摹。我不知道多少人懂练书法,练字的时候很重要一关就是临摹,头要在自己和别人的作品之间不停地摆来摆去,很痛苦。写作也是这样,别人说了一句好话,你想想,从你的心里掏得出这样一句话吗?为什么你写不出来?你要跟他较劲,要懂得借鉴。
我刷知乎的时候看到一个普通的匿名答主描写一个吝啬的母亲:
“我妈一餐只煮三人份的饭,菜一般是腌咸菜、炒腐乳、炒白菜。一个月能吃上一餐带肉的(哪怕是猪板油渣渣)都很难得。我哥和我妈被说成“小孩子吃那么多干嘛”为由,于是两人一餐只能吃半碗饭。在家情况下一天一般是两餐,早上10点一餐,晚上8点一餐,时间间隔很大。去学校的话,每人一天的伙食费只有4元(三餐)。”
我对写作是一个很疯魔的状态,所以这些我都会留意。这段话语言平淡乏味、有语病,但逻辑清楚,叙事有先后,有重点,最重要的是拿出了真实的材料。
这个回答后面还有说他和哥哥饿得从垃圾堆里扒别的小孩扔掉的烤肠吃,写油脂在嘴唇上温暖的感觉。总之看得人酸心。这就是好文章的写法。
还有一句是议论文。有个答主说自己的父亲一向还算开明,但是在生育问题上,他就劝自己的女儿说不生小孩的女人就不完整,这个答主在回答里不无激愤地说:
“哦,原来女人是某种瓷器,非得浑身开裂才算完整。”
这是一针见血。这是有分量的一句话,一拳打在脸上。品品她的逻辑和语言。知乎有很多以专门喷人为生的答主,我看每次喷完了下面评论区还有人说一针见血,其实那只是扯着喉咙骂,千言万语说开去不如一个清屁。很多人写文章的感觉就是拿笊篱去舀都没有一点稠的,稀汤白水。抓不到重点,你骂出一个大麻花辫儿你也不能算会写文章。
<hr/>第三个建议我很惭愧地说是阅读(已经被说烂了)。一个人是从别的作家的作品里学会写作的。类比下棋,名棋手退下来当解说,他也许没有专职做解说的人说得娓娓动听,但一定比他们针针见血。
写作也是这样,文学评论家和作家看同一篇顶尖文字,前者绝没有后者的那种看到了神之一手&#34;时那种醍醐灌顶的彻悟,那种英雄相惜或棋逢对手的大震动。
文学评论可以很学术、很定量、很有一番道理,但是只有作家本人知道无中生有地搭建起一篇文字所经历的种种困难,只有一个真正的作家能看到另一个作家作品中的“手痕”。
这里举个例子。海明威让他儿子练写作,结果他儿子完完整整抄了一个名作家的文章,就改了一个词,他把人家的suddenly改成了all of a sudden。海明威看了直说好,但是告诉他说你这文章all of a sudden用得拖沓了。因为你是在讲一个很紧急的情况,所以一个短语就不如削断成一个词。这是作家之间的心有灵犀,旁人不一定能体会得到,也不一定有这种对文字的野兽般的直觉。
<hr/>第四个技巧叫做有克制的自我表达。你胡天胡地地说了一大串子,但你只感动到你自己这一面,你的读者看完毫无波动甚至有点想笑。就传统的写作来说,必须得舍得删去你自以为是的表达。审视一遍你的文字:它漂亮吗?伶俐吗?外人读了好吗?还是一个劲地自我发泄呢?
最后一点,凉桌子热板凳,铁砚磨穿。反正干什么事都是这样的道理,也不光是写作。┐(´-`)┌
<hr/>公众号:偶然在此的生物 我来说点你看过就能用的技巧。
让你“多练”、“多读”、“多写”的人,其实相当于什么都没说。谁不知道任何事都需要多练,多读?这些空泛的大道理,听着鼓动人心,实则没有可操作性。
尤其是多练,怎么练,是有方法的。
自己关起门来练习十年,还不如找个“武侠高手”点拨你两句。
莫言,在小说界已经颇有名气的时候,曾和一大批当时小有名气的作家,包括毕淑敏、迟子建、刘恪,集中学习童庆炳先生的《文学理论》课,也就是北京师范大学和鲁迅文学院联合推出的作家班核心课程。
据童庆炳先生自己讲,他在教学过程中曾以莫言自己的小说《红高粱》为例,让莫言自己站起来回答,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写,这是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果莫言自己也回答不出来。
所以我觉得,聪明的人可能生下来就会写作,如骆宾王、杨乌、王维之类的神童。
也有人通过不断地写,反复地写获得语感,能感性地判断怎么写才好,怎么写不行,如莫言、路翎、江淹。
但你要问他们为什么写得那么好,有可能他们也回答不出来:
凭感觉呗!
就这样写呗,多练,多看呗!
有感觉固然好,但关键是我没有感觉啊,感觉这东西这不可学习、不可模仿啊!
对于我自己的写作经历来讲,做专项练习:
也就是如果觉得某一段文字好,就想想它到底给了我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达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效果,那我找一堆相似的文字,去总结背后的规律,
是我觉得最有效的方法,只要我找到了规律,我就可以完全掌握这种方法。
比如说,一段文字写景实在是如诗如画。
比如说,读到一个段子笑得我牙齿都肿了。
比如说,看到一篇故事我感动得眼泪花花直流。
那就去想,这文字为什么画面感强,为什么让我发笑、感动?
比如说:
我发现某篇文章画面感极强,我就找画面感强的文章进行分析,比如庄子、川端康成、卞之琳、沈从文。
发现他们名词、动词用得多,尤其是具象名词;形容词(抽象形容词)、副词用得少。
例1
你好漂亮啊。这是一个形容词为主体的句子,显得很抽象。
读者只能领略你的话语意义,但看不到画面,无法让人知道到底怎么个漂亮。
而:
肌肤若冰雪。这就是以名词为主体的句子。
你就知道,噢,原来是说皮肤很白,这就很具体生动了。画面感当然大大增强。
A:这个人真残忍!
B:他跳起来踹我的蛋!
哪个更让你印象深刻?
古人为了追求画面感的极致,甚至有全用名词(名词性短语)的例子,
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例2
再比如说,如何让人的形象丰满起来。
那就多写人的语言和动作。
比如说,《左传》在描写华父督好色这个情节。
如果你做形容词性的陈述:
华父督这个人特别好色。我们能领略你说话的意思,但不能知道他到底怎么个好色。
看《左传》是这么写的:
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华父督在大路上见到孔父(孔子的先祖)的妻子,看着她远远地走过来,又目送她走远,还说了一句:真是漂亮美艳啊!
既有动作,又有语言,把一个老色鬼色眯眯的神情、猥琐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画面如在眼前,大有让读者喷一口老血之势。
比如说,我看了一个段子,这个段子让我从床上笑得掉到了床下。
我就去找十个、甚至一百个段子,进而去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让人发笑的这种效果。
最后我发现,原来是“荒谬转折”。
一个事件,如果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逆转,并且这个逆转是“荒谬的”,那就会引人发笑。
但如果这个逆转是基于“崇高的”,那就会造成感动的效果。
例3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张嘉佳的小说《姐姐》是这样写的:
1
小时候家里只有一辆自行车。
二八式大杠永久。
爸爸说生日那天给我骑。
我仰天大笑:“哈哈哈哈,爸爸你终于不爱姐姐只爱我了。”
爸爸说:“你姐姐早就骑过了。”
2
过了几年,姐姐有了一辆自行车。
每天上学都是她骑车带我。
姐姐终于要去外地上大学了,把那辆自行车留给了我。
我很开心。 一晚上没睡着。
我们全家送姐姐。
姐姐上了火车。 我突然眼泪哗啦啦流,一边流还一边追火车。
姐姐我把车子还给你,你不要走啦。
姐姐隔着车玻璃喊。
我听不见,但是可以从她的口型认出来: 不要哭。
我拼命追,用手背抹眼泪,拼命喊:“狗才哭,我没有哭!”
3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最害怕听到火车的汽笛。
听到汽笛,就代表要分离。
送走姐姐之后,我骑车去上学,被很多很多同学笑话。
因为那是一辆女式自行车。
大家说我是人妖,说我娘娘腔。
4
我依旧骑,
因为感觉姐姐就在自己身边。这篇小说的情感,就在感动和幽默之间不断转换。
而转换的手段就是事件的“逆转”。
例4
再比如说,我的写的故事老是不能吸引人。
我就去找那些引人入胜的小说,比如说《盗墓笔记》、《福尔摩斯》、《嫌疑人X的献身》等等。去找他们的共同点,他们是怎么做到引人入胜的。
哦,原来他们非常善于利用“悬念”这个方法。
他们总是把氛围、过程搞得很凝重,但老是不告诉你结局或者原因。
比如说,村子里有个位漂亮的姑娘叫小花,经常去寺庙里拜菩萨,但有一天大家发现她突然怀孕了,而那个和尚又是二十年都不沾女色的人,而且对女色从来不感兴趣。然而大家愤怒之极,还是跑去把和尚打了一顿。但和尚任由他们群殴,始终不辩驳。
这就搞得你很恼火,又莫名其妙了:为什么啊,咋搞的啊?
吸引你继续读下去,探究到底怎么回事,后来怎么样了。
写作这件事,对于像我这种没有天赋的人来说,偷不了懒。
必须找一堆一样的内容,去分析背后的共同原因。然后一个技巧一个技巧去学习,一个方法一个方法去模仿。
如果你自己找不到这么多材料,或者一时半会没时间总结。也可以关注我,关注我专栏。像上面所举的例子,专栏或者其他回答里都有,我也会经常更新一些性质相同的材料和归纳的方法,有可能对您有启发。
世界上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都是用心经营的结果。
孜孜以求,踏踏实实一个一个问题去弄懂,
最终会给你带来丰富的回报。反而,投机取巧会一事无成。
看过不点赞、不关注、不打赏,等于白嫖。
生姜同学,今天又被人白嫖了,被妹子白嫖也就算了,
但是是兄弟。。。。兄弟,更好! 许多人都面临的最普遍的问题,就是「我书读得不少,但是我就是不会写,我写不出来」。
好比有些人知道不少方法,比如知道「人物弧光」是编剧塑造人物的一种创作技巧,它指的是人物本性的发展轨迹或者变化,这种变化具备隐蔽性、动态性、对抗性和渐进性等特点;有些人也知道「三幕剧」,了解三幕划分的主要用途是帮助作者组织如何讲述故事的想法,让作者为最具冲击力的关键瞬间,找到最合适的发生地点。
然而当他们真正下笔的时候,依旧没情绪。为什么写不出来?因为没感觉,不敏感。
所以故事写作,终究是一门艺术创作。那么艺术创作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灵感。有一句话说起来,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不是瞎说吗」!但如果你认真问很多编剧怎么来的灵感,他们往往会回答「就像是雷劈下来,啪一下,跟柯南一样」。感觉一件事过来,灵感就来了,但这其实是一种自嘲。个人认为,如果你想要拥有这种雷劈下来的感觉,获得这种「渡劫」的机会,前期其实是需要做一定准备工作的,它并不是一个随机的东西。
也就是说,如果你平常的积累够,你永远准备着,那你迟早有一天会被雷「劈中」。那么究竟做什么样的准备,才能让灵感的雷「劈」在自己身上呢?
一、如何让灵感的雷「劈中」我?
1. 用阅读培养敏感,锻造联想力
我的建议是,在写东西之前,先抛开那些有关如何创作的公式。因为对很多人,尤其是对很多写东西的朋友来说,写作并没有那么专业,有时候靠的真的就是灵感的灵光一闪。谈到如何培养灵感,总要有一个灵感的土壤,或情感的土壤,这实际上就是你平常的积累。
但相信许多人会有一种疑问,就是自己已经看了很多书,觉得积累挺够的,怎么就没有产生灵感?这个灵感为什么跟阅读的这些知识没有挂上钩呢?具体应该怎么积累呢?
其实,积攒情感和灵感的土壤这件事,是有方法的。
首先,对于写作的人来说,阅读自然非常重要。很少遇到不喜欢阅读,却很容易就能完成写作的人。但阅读又分很多种,这里说的阅读方式,并不是指做读书笔记,或者一条一条剖析之类的。阅读不一定局限于读书,书籍只是一种形式,其实我们在看电影、看漫画、和人聊天,甚至谈恋爱的过程中,都在吸取内容。
但充分吸取内容的前提是,要对内容很敏感。这种敏感是什么?
这就好比是我们在练功,等到练成以后,就会达到一种境界。这是一种看见内容本身,就能够产生联想的能力,它是一个整体。当你看见文字,就有画面,有声音;看见画面,脑子里就会有文字感;听见一段音乐,就有情绪,能脑补到那个故事的结尾画面。
这就是当你培养自己,让你的土壤足够肥沃、丰富之后,产生的联想能力。
有一个词叫「多愁善感」,它在写作上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当一个人总能为了一些小事热泪盈眶,为了一个简单的笑点哈哈大笑,那么这个人的情感就非常丰沛。要先让自己变成一个丰沛的人,再讨论写作,那么写作就会让你感到轻松。
所以在此之前,你需要先了解这个原始的东西,那就是一定要让自己变得敏感。
这种敏感在写作上会带来什么好处?
举个例子,一天你和朋友们在 KTV 聚会,这时候来了一个朋友,他是一个歌手,而且对于乐理知识、突击节奏这些都特别了解。接下来他唱了一首《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大家一听,觉得「不错,好听」,但情绪的波动并不大。结果又来了一个朋友,他刚刚跟女朋友分手,分手的原因是女朋友劈腿了。他是个破锣嗓,接下来也唱了同样的歌。在他唱完歌后,大家都纷纷表示自己感动不已。
之所以造成两种不同的反应,就在于前者没有情感上的浓烈,那么浓烈的情感会带来什么呢?就是当大家在表达同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浓烈的情绪可以弥补一个人在技术上的缺陷。比如写故事的时候,有些地方只要情绪到位,情节上甚至可以不讲逻辑。对于读者来说,虽然阅读起来没有那么严谨,但是因为情绪到位了,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好作品。
所以如果一个人能培养出自己的敏感和情绪,ta 在写作上就可以事半功倍。
2. 从自身内容偏好入手,打造多元审美
培养敏感和情绪,归根结底,是一个审美问题,而审美是需要锻炼的。那么怎么锻炼呢?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