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伪作者,出版业才会有灿烂的春天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出版业年终盘点时间。近日,我看到行业媒体,以“2021,超级畅销书消失的一年”为标题的盘点。如同近年关于“大畅销书时代终结”的话题,在业界已多次探讨,而近几年超级畅销书持续消失,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据北京开卷的数据统计,今年前11个月的动销品种为216万余种。如此大的动销品种体量,却没有出现人们争相传阅的超级畅销书,实在是整个出版业的一大遗憾!当年无超级畅销书,确实让出版业的面子不大好看。超级畅销书是出版业成果的集中体现和绽放。如今,即使还有所谓的超级畅销书,也是前些年留下的畅销书的继续发力。如《平凡的世界》《活着》《白鹿原》等,还在继续支撑起出版业的常销传奇。
导致缺少年度超级畅销书的原因固然有许多,而从源头上来看,图书源头的作者群体,似乎出了问题。也就是本文要探讨的:“伪作者”的批量出现,稀释了真正的作者的含金量,让作者不再是出版机构“神圣不可侵犯”“顶礼膜拜”的标的。在很多人看来,似乎作者遍地都是,唾手可得,毫不费力。图书策划和编辑人员,乃至决策者,都无需大动干戈、劳神费力地去进行市场调研、走访、洽谈,而是坐在办公室打个电话、发个微信就能得到最新选题了。
好作者,真的是这么容易得到吗?好选题,真的是这么“立等可取”吗?
01
问题的提出:何为“伪作者”?
“伪作者”相对于作者而言,即不是“万绿丛中一点红”的那个耀眼夺目的明星,也不是出版社千方百计寻找的优质内容的创作者,而是碌碌无为的内容搬运者。他们以抄袭、拼装、改写、加工、模仿优秀作者的智力劳动成果为能事,他们所谓的选题和书稿,大多是在无思想、无才能、无发现的拷贝他人作品。
我经常逛各大书店,就惊奇地发现,很多由这些“伪作者”炮制的所谓的新书,基本都是跟风书、伪书、山寨书,起个好书名、做个耸人听闻的好腰封、定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好价格、做个新颖别致的好开本,就是这些书的套路。由于跟风及时,宣传到位,这些后来居上的新书,会卖的很好,让很多读者上当,也让销售商误判。其实,这类貌似畅销的新书,都是拼装的结果。
我就见到一个“伪作者”,本身不是专业出身,更无专业写作背景,做这种图书拼装生意已经十多年。有一次,他来我办公室推销,说自己在台湾出版了好几本新书。我拿来一看,他的所谓新书,都是有着似曾相识书名的励志鸡汤书。后来,还在王府井书店见到他,拿着一个本子,在记新书的书名,显然他在这里寻找灵感。他说自己喜欢编著类的选题,到处搜集资料,然后按照类别归位,每年都能设计出几十个选题。然后会群发给他认识的出版社的编辑,这种大海捞针的撒网,说不定就有哪个缺少选题的出版社看中了呢?
从我几十年接触到的“伪作者”来看,这些人基本都没有什么专业素养和写作经验,靠的就是组装、拼凑的功夫,甚至为了做一个选题,先把相关的新书都买回来,然后把每本书的内容都抄袭一点,通过移花接木的办法,拼凑成一本全新的图书,再起一个响亮的书名。这类图书,在作文、写作、成才、励志类最多。所以,我在多年前做作文选题时,格外慎重,选取作者也都是精挑细选,就怕中了“伪作者”的计。
02
“伪作者”钻了出版机构的空子,让出版高质量形同泡影
由于近年来出版业仍在进行改制的探索中,出版总量随经控制,但依然居高不下。据最新公布的《2020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新书为213636种,重版为275415种。我以为,这个出版总量依然是出版产能过剩,从目前全国的读者文化需求来看,一年内接受21万多种新书,显然是过高的,出版业降低品种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为什么各个出版机构都明明知道自己的编创能力、出版能力、加工能力、营销能力,都不大适应如此多体量的新书出版,还在快马加鞭地出版新书呢?
这无非还是在领导标准评定、年终考核办法、编辑能力等方面出了问题。在很多人看来,出版社就得多出书,不管有没有相关的编辑和作者。似乎一个出版社的大旗竖在那里,好选题就会纷至沓来了。很多出版社,常年让数量不多的编辑处在疲惫状态下,不考虑编辑队伍的有效建设,不考虑本机构选题的中长期规划,不考虑编辑的市场调研,不考虑寻觅优质作者的路径,而是一到了每年10月份,各个出版分支机构就得报送转年的新选题。
一年中,筹划选题的策划编辑,用于优质作者选定的时间微乎其微,更别说不远万里地去寻觅了。很多人都是仓促地把平时积攒的作者资源,在不进行系统、有效地考察下,就胡乱想了一个项目安上。由于作者选定仓促、选题写作时间太短,等到进入流程的选题,往往十分粗糙,这样的选题出版之后,别说成为畅销书,就是作为合格出版物也是勉为其难。
此时,我想到了那些拥有国内一流作者的出版社,该是一种怎样的从容和幸福。流传了几十年的“作者是出版社的衣食父母”,还是指的是优质畅销书,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作者。只有一流的作者,才能给出版社带来声望和财富。
03
告别“伪作者”,做优质作品的发现者
编辑应当是优质作品的发现者和培育者,对好作品要细心孵化。如出版家韦君宜提携与帮助了王蒙、张洁、冯骥才等作家,《将军吟》《沉重的翅膀》等一批当代文学力作,都是经过她的努力才与读者见面的。反过来,这些名家荟聚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反哺着出版社成为中国文学的最高出版殿堂。
我以为,编辑应放大眼光,以发现新人、培育优质作品为己任,出版社也应为编辑对选题的深入开掘,提供跑道。对防范“伪作者”,出版社应正确研判市场,一切为优质选题、优质作者让路。尤其旗下要有自己精心培育的作家和作者。
剔除“伪作者”,看似容易,实际上要做好,是不容易的。这需要出版机构,建立健全新作者、新选题的产生、调研、论证、出版的合理机制。给编辑更多的时间进行调研和走访,给新选题更多的写作、修改、完善的时间。那种一旦敲定选题,就亟待十天半个月交稿的举动,是对出版物不负责任的行为,同打造出版高质量背道而驰。
对发现优质作者的编辑,出版社应大力表彰并奖励。对为出版社带来一定声誉的优秀作者,出版社也不应吝啬。特别优秀的可以和作者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出版社应留住这类优质作者,而不是一锤子买卖。作为出版社的第一资源,出版社要把尊重、发现、使用优质作者,作为编辑晋升、考核的重要依据。
出版社还应及时建立优质作者资源库。对一些潜在的作者,应有专人随时沟通并帮助完善选题,让作者有归宿感和信任感,从而当新作呱呱坠地时,第一时间就想到给信任的出版社。正如资深出版人何启治所说,“一个编辑遇到优秀的作品,应该下决心与它共荣辱,和它的作者同进退”。是的,只有对优质选题心存敬意,才能矢志不移,“咬定青山不放松”,最终拿到优质选题。
作者简介
赵强,资深出版人、编审、知名时评人、专栏作家,曾在出版业工作近40年,共策划、主编、责编少儿、社科、科普等方面读物300余种。著有杂文集《楞客天下》《出版行旅——总编辑手记》等7部。近年来尤其关注出版业的走向与行业发展的难点、痛点、热点,发表出版评论300余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