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读书类短视频能否引流向书籍阅读
不论在什么时代,怎么读书都是备受关注的问题。时下一些读书类短视频盛行,一批读书类IP走红,聚集起数以亿计的粉丝,俨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对此,各界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读书类短视频,形式灵活、趣味性强,节省了冗长的阅读时间,满足了自身的阅读需求,因而对读书类短视频趋之若鹜,坚持打卡,成为“忠粉”。网上,有人呼吁“不要把阅读固化到某种媒介形态上”,强调“短视频直播也是一种阅读”。批评者则认为这类短视频以“读书”之名行的是“娱乐”之实,算不上阅读。更有甚者,一些批评者直言短视频是“电子鸦片”,忧心于“它逐渐改变我们的大脑”。
不论人们喜欢与否、是不是乐意接受,眼下短视频已经成为数以亿计网民的网络文化消费新宠,刷短视频已经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生产和消费短视频的人群之广,短视频占据公众的闲暇时间之多,都超过传统的报刊书籍阅读。如果说,前些年有关阅读的方式之争,还在于阅读纸质书与电子书之争,今天则已然转化为阅读书籍和刷读书类短视频之争了。
从积极的一面看,读书类短视频以读书为内容、以短视频为载体,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公众的阅读兴趣,引导更多人去打开一本本好书。与特殊年代书籍等文化资源的紧缺不同,今天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无比丰富、书籍浩如烟海的时代,读书类短视频至少有两个作用:其一,推荐出好的书籍,免去了很多人的选择困难;其二,以分享读书心得激发公众的阅读兴趣,引导更多人读书。
肯定读书类短视频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到,以浅阅读、碎片化阅读、被动接受为特点的读书类短视频,并不能代替阅读本身。阅读是一个自主性很强的学习体验,一本几十万字、上百万字的好书,其思想性、文学性、哲理性、思辨性等等,不是短短十多分钟,乃至一两分钟的视频所能浓缩得了的。况且短视频创作者本身的阅读理解也未必完全科学准确,我们只有真正认真读完一本书,有自己的理解、感悟和收获,才算得上是有效阅读。因此读书类短视频应该努力把人引流向读书本身,而非过度宣扬自身可以“让读书变得轻松有趣”。
阅读当然会有乐趣、有故事性、有轻松的一面,但也一定有深刻、思辨、艰辛的一面,这就需要沉下心来、耐住性子、认真研究、刻苦思考。把刷读书类短视频的被动接受,与线下读懂一本本好书的主动吸收,以及阅读过后的分享讨论结合起来,才更有可能获得“与作家进行灵魂对话”的机会,进入“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的境界。
(本文刊于《光明日报》2021年12月08日15版,作者:李思辉,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