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口雌黄的“雌黄”是什么?
信口雌黄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典故最早见于晋代孙盛的《晋阳秋》。《晋阳秋》记载:“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
古时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雌黄涂抹后重写。后人就用“信口雌黄”来比喻不顾事实,随口乱说,轻下论断。该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话说西晋时代,也就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炎建立的晋朝,当时国家并不稳定,相当多的知识分子总是脱离现实,空谈玄学,而且当时的学风也不好,比如著名的竹林七贤就是那个时候的事儿,很多所谓的文人雅士口里高谈虚无,信奉老庄,可实际上四处钻营,巴结权贵求官。他们表面上标榜清高,可实际上贪财纳贿,奢侈淫靡成风。
王衍,字夷甫,出身士族,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王衍依靠着联姻后的裙带关系,历任黄门侍郎、尚书令、中书令、太尉等职,权倾朝野。
王衍也是当时出名的清谈家。他少年时就伶牙俐齿,王衍成年后,喜好老子、庄子的学说,善于用老庄的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义,讲授玄理。讲学的时候,他总是身穿宽袍大袖的衣服,手执玉柄拂尘,轻声慢语,满嘴都是玄妙空虚的怪话,且总是把义理讲述得前后矛盾,漏洞百出,别人指出他的错误或提出质疑,他也满不在乎,甚至不假思索,随口更改。因此人们便嘲讽他是“口中雌黄”。
展开全文 王衍做事也总是随便更改,不顾礼仪。他先把女儿许配给太子为妃,后来太子遭人陷害,身处险境,向王衍求助,王衍非但不救,反而上表请求解除女儿与太子的婚约。后来太子冤案得以昭雪,王衍因此事被判禁锢终身。西晋后期,皇族斗争愈演愈烈,最终酿成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王衍在战乱中又当了大官。当他身居要职时,还是只顾扩张自己的权势。后来,西晋王朝败亡,王衍也被敌军俘虏,他还想苟全,便劝石勒建国称帝,被石勒活埋。
这个世界上总是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不学无术,却总要装作很有学问的样子;他们在人群面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是所言大都毫无根据,要么就是空洞无物之事。
那么,这个雌黄到底是什么呢?和雄黄又有什么联系呢?
雌黄是一种单斜晶系矿石,今又称鸡冠石,主要成分是三硫化二砷,有剧毒。雌黄是典型的低温热液矿物。大多数的雌黄和雄黄一起在低温热液矿床和硫质火山喷气孔产生,所以雌黄是雄黄的共生矿物,有“矿物鸳鸯”的说法。
魏晋时期,玄学大盛,炼丹、服食五石散等修仙行为在高层清谈人士中盛行。中国大量矿物颜料的发现就得益于炼丹,而雄黄、雌黄的发现,虽然都没让人成仙,却被发现了了其它用途。
雄黄用来入酒,驱蛇虫,让白素贞现了原形。
而雌黄,更多地就成为了颜料,辉煌在千年敦煌壁画之中。
信口雌黄中的雌黄就是相当于现在的涂改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