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带火纯文学作品改编热 知名作家:影视化之路并不简单
宫斗、盗墓、仙侠奇幻、神仙打架的IP热了后,网络文学改编成为影视行业的“香饽饽”,版权费也从数万元暴涨到千万元。《平凡的世界》《人世间》等严肃文学改编成电视剧后,其厚度、内涵又让观众看到了纯文学作品的魅力。曾经在影视改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严肃文学也迎来了复苏。路遥的《人生》、莫言的《丰乳肥臀》、余华的《文城》、金宇澄的《繁花》、王蒙的《这边风景》或已经启动,或已经拍摄完毕。在《人世间》热播期间,中国作协曾主办了一场“《人世间》‘从文学到影视’”的座谈,探讨文学与影视的关系。近日,由《江南》杂志主办,《中国作家》编辑部主任佟鑫作为主持人,与多位知名作家、编剧和影视从业者,就文学作品如何影视化以及未来、趋势进行了讨论。
《平凡的世界》剧照
什么样的文学作品适合影视化?
《人世间》的成功,让严肃文学再一次受到影视人的关注。然而,原著作者梁晓声此前曾十分抗拒小说的影视化,认为改编起来太难,不适合影视化。那到底什么样的文学作品适合影视化?中国作协原副主席何建明认为,文学作品必须具有艺术性、有“故事”。没有完整故事的文学作品是无法成为影视作品的。“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写什么、怎么写,完全是每个作家的个人意志,一般不会在创作时去想着如何改编成影视作品的。而影视作品有其自身的独特规律,比如几分钟、几十个镜头间要有‘笑点’‘泪点’……而文学原著中是不太容易找到这些‘点’的。”何建明的意见是:让做文学的人保持自己的文学状态,让搞影视的人专注搞影视,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完全可以依靠像张艺谋、冯小刚式的“导演”去解决。
《人世间》剧照
“影视公司寻找的依然是传统意义上拥有好故事、好人物的文本。”著名编剧梁振华结合自己多年的编剧经验提到,第一,小说文本应该是叙事体文本,因为小说到剧本的变化最重要的是叙事语态的转换,这也是一本小说能否改编最重要的考量;其二,小说是否具有好的戏剧内核?这个内核可以是有张力的人物关系,可以是新颖的世界观构建,也可以是戏剧性十足的核心矛盾。这为后续改编提供了着力点。
《人世间》出品人吴凤未认为,文学和影视是共通的,这么多年来有很多优秀影视作品都依托于文学作品。但影像化之路,需要对文学提出更高标准,比如是否具备戏剧性,人物本身是否有新的思考和改编空间。“市场有特别多作品,有得文学性非常强,但商业性弱,那就不要破坏它,要保护它,当一名读者就很好了。”
哪些类型的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更受欢迎?
在改编的类型上,不少作家、编剧、制片人认为,虚构类的小说可能更容易获得市场、制片方和平台青睐。随着观众的成熟和政策的引导,现实题材、历史题材和严肃文学也逐渐获到了更多关注。喜马拉雅奇迹文学总经理杨阿里认为,网络文学是这些年影视改编最大的受益者。2014年以来,网络文学开始被影视市场争抢,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近5年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目超600部,“网络文学与影视之间的成功案例,间接带动了网络文学‘IP热’现象,文学作品的源头价值得以最大化地挖掘和释放。”
《繁花》海报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认为,受到影视公司青睐的文学作品一般是比较有影响力的那一类,但事实证明,拥有大量读者的文学作品影视改编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观众会执着于原作的内容,同时对改编的影视作品有着不切实际的高要求。“往往是一些不为人知,但有很高品质和原创力的作品影视改编更有可能成功。同时,具体的文学作品其实不存在是否适合改编影视的问题,任何文学作品都能够进行成功的改编,这关键在于影视创作者。”
纯文学作品和网络IP,哪种改编更容易成功?
小说家、《麻雀》编剧海飞认为,纯文学逐渐迎来更多关注,因其提供了强大的文学根基,提供了扎实的电影电视剧所需的养分,使得改编更容易成功,特别是更接地气,而不会像网络小说IP改编那样,相对会偏向于悬浮剧的方向。“作为一名小说家和编剧,我十分期待纯文学重回在影视作品改编中的重要地位,迈进一个繁荣与共赢的年代。”
《白鹿原》剧照
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彦则提到,无论真实还是虚构、历史还是现实、科幻还是自然、纸质还是网络,改编者同样需要从历史经典记忆那里获得常识,然后深贴生活与人本、人性脉动,从而去寻求时代审美的共情与融通点。当代有许多优秀文学作品、包括网络创作,都需要发现的眼光。期待这些眼光,让可能埋没的珠宝在转化传播中,最终沉淀为民族甚至人类文学艺术的经典。
红星新闻记者 邱峻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