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技巧】科学积累作文素材,从此作文丰富又深刻。
作者:知乎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想写作言之有物,主题深刻,没有丰富的素材万万不可。更何况,在高中阶段,广大同学热衷于议论文,更需要素材的支撑。所以,平时一定要重视素材积累,考场上写作文方能游刃有余,挥洒自如。
该积累什么素材?
作文素材涵盖的范围过于广泛,内容实在繁杂。选择太多,反而无从下手。那么,该积累什么素材,这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我认为,如果是素材零基础的同学,我建议先从自己感兴趣的、崇拜的名人开始。都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累素材也是如此。任何一个名人,无论地位高低,只要是好人,就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若是坏人,就有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当然,绝不可崇拜坏人,作文写得不好尚是其次,三观务必摆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时刻在心中激荡。
其次,为满足应试需求,我们还要跳出舒适圈,去接触最新的热点素材、主旋律素材。尤其近几年,高考作文可以用一个母题来概括——大时代下的个人成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当今社会是行不通的。高考对于国家的意义,是为祖国未来的建设筛选人才。个人命运与大时代息息相关,作为高考学子,必须要在作文里展现出对社会的关心、关注、关切。怎么办?用最新的素材。
当然,经典素材(古往今来的中外名人)也不可轻视。近几年来,高考作文命题让许多同学产生错觉,似乎只要专注主旋律题材,唱好时代的赞歌就可以。其实不然。命题人不但需要同学们关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同样希望大家能够思考:今天的我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古今中外的前辈先贤们,依然能在光辉的人格上予大家以指引。
如何积累素材才能真正记得住?
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积累作文素材。市面上有很多关于作文素材的书籍,同学们也买过、看过许多。结果到了考试,心中仍是空空如也。为何如此?因为同学们只是将其当作故事,草草浏览一番,却完全没有将之吸收,化为己用。
对于吸收素材,我认为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广度。同学们应尽可能多渠道地寻找作文素材,有一双善于发现素材的眼睛。课文可不可以?当然可以。能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课文,堪称篇篇精品,称之为文学的精华亦不为过。其思想价值有名家把关,有历史检验,拿来当论据,有何不可?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可不可以?当然可以。一群中国最顶尖的时评类撰稿人精心构思的佳作,有紧跟时代步伐的热点事例,有振聋发聩的道理论述,拿来当论据,有何不可?卷纸上的文言文可不可以?当然可以。虽说二十四史是王侯将相的家史,但考试文言文里的官员,大多砥砺品性,爱国爱民,且少有人知。既符合时代精神,又能给阅卷老师一点新鲜感。拿来当论据,有何不可?
上文从广度的层面上,谈及应拓宽积累素材的渠道,下面再说说深度。遥想我高中时期,有一个例子大受欢迎,这便是——司马迁。而且,冥冥中似有一种传承,时至今日,很多同学运用经典素材时,第一个想到的还是司马迁。未必是司马迁有多么万能,实在是大家没什么文化,够深入了解的历史人物可能只有这么一个……
司马迁,在汉武帝盛怒之时,敢为李陵仗义执言——正直,勇敢,坚守原则;司马迁,惨遭宫刑,却忍辱著书——苦难,挫折,理想,新年;司马迁,为确保史实,亲身走访韩信,项羽故乡——实践,责任,严谨;司马迁继承父亲遗愿,立志著信史——传承,榜样的力量;司马迁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我举这样一个例子,是想告诉同学们,素材不必贪多,只要深入挖掘,一个人也能写很多主题。对于那些伟大的人物来说,他一生当中可能有一件事,最光辉,最夺目。但他一生当中,还经历过许许多多的事情。他一定曾踏足山巅,也曾跌落低谷。这许多事,便折射出人物品质的不同侧面。而这一个又一个的侧面,刚好对应一个又一个的主题。
希望以上的文字,能给准备积累作文素材的你带来一些帮助。最后祝同学们都能学有所成,振作自己,振兴中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