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可以不迷茫
作者:知乎眼泪与欢乐,在一种爱憎得失里,揉进了人世间。
洗净尘埃的田园里中,爱是透明的,连惆怅也有了淡淡的暖人的情味。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总是与众不同。
——《边城》
我猜,国人有可能不了解沈从文,但大抵听说过《边城》,这部被选进中学语文课本的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因作者沈从文的突然离世,使得这部小说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有些遗憾,但沈从文先生在中国文坛史的光辉,永远闪耀。
http://pic2.zhimg.com/v2-c2f8c9c6400a64bad11488456204be59_r.jpg
网图,侵删
在胡适口中,沈从文是中国最好的小说家。这位小说家却”非同一般”,他来自湖南乡下,小学学历,二十岁孤身闯北平。“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就想用一支笔打出一个天下。”不可思议的是,他的梦想居然实现了。
他擅长描写故乡湘西地区的风俗民情和人性单纯美好的一面,语言简洁平易,古朴典雅,文字风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是普通人逆袭文学巨匠的“成功案例”,给写作爱好者们不少信心和勇气。
沈老虽已离开我们120年,但他留给后世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他对文学创作的真知灼见,值得后人学习参考。《沈从文的写作课》正是在广大写作爱好者的呼声中应运而生,帮助我们整理了沈老亲述的创作观,小说和散文的写作技巧,其中既有对文学体裁的深入分析,又有书信往来文本中对一些写作者和读者的真诚建议,语言风格有委婉也有锋利,边读边感受“醍醐灌顶”的快感。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汇聚精华思想”的书,认识和理解沈老的创作思想,读这本书就能理解大部分。
http://pic2.zhimg.com/v2-85dab65c1ba8c778507f97c24e99c1ed_r.jpg
自拍封面
1. 写作者仅有兴趣不够,还需对文学有信仰
在沈老看来,世界那么大,历史那么远,人心与人心的沟通和联结原是依赖文学的。
“人性的种种纠纷,与人生向上的憧憬,原可以依赖文学来诠释启发的。这单纯信仰是每一个作家不可缺少的东西,是每个大作品产生必有的东西。”然而兴趣是一种极不固定的东西,像天气一样会变更,而有信仰会不一样,有了它,会胜不骄败不馁,有了它,才能成就自己的“伟大”。
文学信仰
2. 作品是否成功,与安排是否恰当息息相关
成功的作品,即使不是真实的故事,如果安排恰当,给人的印象是很真切的。文字要恰当,要恰当,全篇分配更要恰当。沈老认为衡量一个作品是否恰当,必须以“人性”作为准则。一个作家要理解人性,很好的用文字来表现人性,是写作成功的前提。通俗来说就是两个条件:
一是作者对于语言文字的性能,必须具敏锐的感受性,且有高强手腕来表现它;二是作者对于人的情感反应的同差性,必须有深切的理解力,且对人的特殊与类型能明白刻画。这两句话我摘抄在自己的本子上,品味很久。我想沈老驾驭文字与情感的功力之深,和这两点息息相关。
安排恰当
3. 明知道写某种体裁没有出路,还要继续吗?
沈老在书中提到写短篇小说似乎是没有什么出路的,费力不讨好的。甚至说到(写短篇小说)这种生命的投资,普通聪明人是是不干的。社会一般事业可以侥幸,投机取巧,但是写短篇小说玩不了花样,必须实实在在。沈老指出,正因如此,作者的动力和对作品的态度,慢慢从普通“成功”,转为自我完成,写作态度和心境不同了,渐渐也就与“艺术”接近了。
这一点我深以为然。在我写作的路上,若一味关心作品有没有商业价值之类的外在好处,恐怕早就放弃了。一种淡然的追求自我成长的心境,反而促使自己坚持了下来。
http://pic4.zhimg.com/v2-d2e71627e192c3e782b12b3c5efecbbb_r.jpg
没有出路恰是转机
写在最后:
有人说沈从文是带美丽的湘西走向世界的文学家,而沈从文先生自己每每强调自己是“乡下人”,我想沈先生在文坛的影响力,一方面缘于他的写作天赋,另一方面和他的淳朴、谦卑又孜孜不倦勤学苦练分不开。在我们陷入自我怀疑,缺少勇气的时候,不妨多看看沈老的作品,重温沈老的写作态度,也能鼓励和启发到自己,让自己“大胆点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