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阅读与阅读的未来
在中国,这样的场景并不令人感到陌生——公交或地铁上、候车室或候机大厅里,人们都一致低头看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鲜有人手捧书籍阅读。这种“不读书”的现象让一些人感到忧虑,时至今日,中国人已经不读书了吗?当互联网技术革新令新媒体蓬勃发展时,传统阅读习惯和方式会随之发生怎样的改变?全民阅读呈数字化趋势
据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国民综合阅读率再创新高,达到79.6%。而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连续7年上升,数字化阅读率达到64.0%。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利用手机阅读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数据表明,2015年中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达到60%,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首次将微信阅读纳入调查范围。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2.63分钟,有51.9%的国民通过微信进行阅读。对此,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表示,数字阅读特别是手机阅读持续快速发展,移动阅读、社交阅读正成为国民新的阅读趋势。
由于结合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一切可以运用的形式和介质,微信公众号兼具了多元的阅读功能,不同类型的文章推送极大推动了全民阅读氛围的形成。近年来,一大批专注读书、阅读的微信公众号走进人们视野,如“单读”“单向街书店”“作品”“有书”等。
阅读变“共读”,营造良好氛围
“现在因为工作忙和其他种种原因,我已经很难连贯地读完一本书,但是,处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不通过读书再学习提升,很快会被社会甩在后面。”作为一名白领,张遥早就意识到工作后自己和阅读日渐疏离,直到像“有书”这类微信公众号的出现,她又有了走近阅读的动力。
“即使忙了一天非常累,睡前我也要坚持看完读书计划规定的章节,然后在读书微信群里签到打卡。”“有书”用户陈娟说,她在“有书”共读群里每日签到已经坚持了半年。
每周一本书,每天早晚各读半小时,有人领读,有书友在群里交流……“线上组队读书”正在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尤其吸引了一大批想读书但不知道读什么、读了开头但坚持不下去的人。这样在微信群里签到打卡的阅读方式在“有书”被称为“有书共读”,能起到聚拢粉丝、活跃用户的效果,“有书”自2015年12月上线以来,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已积累了1000万用户群体。
在“有书”创始人雷文涛看来,新媒体极大提升了全民阅读的意识,也能更直接、快速地传播阅读的不同理念、重要性以及阅读方法和经验技巧等,“有书”推送的如《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爱读书的人情商不会太差》等文章获得大量关注,激起很多用户的读书热情。
除了营造阅读氛围,新媒体还加快了好书、新书的传播。雷文涛告诉记者,以前我们选书更多基于个人选择,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好书会自己“冒”出来,“跳”到读者面前展示自己。“在好书的带动下,公众的阅读兴趣也会不断提高,这是一个良性循环。”雷文涛说,新媒体使大众拥有了更多分享读书体验的渠道,微信公众号、微信读书群提供了带动性极强的虚拟读书平台,引导更多人读书、读好书。
优质内容引导,探索商业变现
在“新媒体极大促进阅读的发生发展”成为全行业共识的同时,“碎片化”“快餐化”“浅阅读”等影响着阅读内容和质量的问题,也令大多数读书类微信公众号团队感到忧虑。
雷文涛告诉记者,“有书”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新媒体做一些产品化和场景化的设计,比如通过公众号发起“每周共读一本书”计划,并将整本书的阅读目标拆解为至少10个小目标,要求用户在固定时间阅读,在内部微信群打卡,并鼓励用户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笔记。“用这样的方法克服阅读惰性,将阅读真正落到实处,使用户保持持续阅读的状态。”雷文涛说。
在雷文涛看来,新媒体阅读所遇到的“快餐化”“浅阅读”问题,和用户尚未形成稳固的知识结构不无关系。“当大量的信息涌入,很多用户会感到茫然,对信息缺乏判断,即使阅读也很难吸收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和智慧。这时候尤其需要良好的引导,以及优质内容的持续供给。”
在“有书”提供的阅读书单中,不仅照顾到大多数用户基础层面的需求,同时也在垂直细分领域逐渐满足一些个性化需求。雷文涛表示,要想真正改变网络时代阅读浅层化、碎片化的现象,让人们回归系统阅读和深度阅读,读书类微信公众号未来必须得在各个知识领域深耕,把内容做好,才能避免新媒体阅读陷入空洞化。
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曾说,“网络阅读不是只有碎片化,利用网络优势促进深度阅读是大有可为的。”新媒体阅读的背后商机可说是“大有可为”的一个表现,据雷文涛介绍,“有书”基于1000万用户群体带来的广泛影响,盈利渠道变得越来越多,比如来自一些品牌的广告收入、文化教育类的电商产品售卖,以及目前兴起的知识服务收费等,目前“有书”在这块的营收比例已经超过5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