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发布 发表于 2023-8-1 12:20:05

吴半仙:从IP小说转型现实题材,民俗文化从未离场

吴半仙,1981年生。中国作协会员,黑龙江省作协网络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番茄小说签约作者。代表作《月满长街》《守鹤人》《丰碑》《锦绣鱼图》《东北出马笔记》等。现实题材作品《月满长街》《守鹤人》《丰碑》分别入选2020年、2021年、2022年中国作协网络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

2002年的时候,我第一次接触网络文学,就一发不可收。在当了几年的读者之后,忽然觉得书荒,便萌发了自己写一本书的念头,在2012年,我把从小听来的一些民间故事、传说,加上虚构再创造,构架了一个全新的故事,便有了第一部作品《我当阴曹官的那几年》。

接下来几年,我写的都是关于民间传说、民俗文化的悬疑灵异类故事,大概在2015年,国内网络文学改编热潮逐渐兴起,我创作了几本IP类的网络小说,其中改编的有声小说最高播放量5亿,所有有声小说在番茄畅听及喜马拉雅等平台总播放量超20亿。

2018年,面对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热潮,我也开始转型,先后创作了几部现实题材小说。《一掌定乾坤》讲述九一八事变前夕发生在哈尔滨的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日故事。2019年创作的《月满长街》入选中国作协网络文学重点作品扶持,讲述老城区改造中保护老街风貌,守护老街情怀,传承城市记忆的故事。2020年创作的《锦绣鱼图》聚焦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赫哲族鱼皮画的传承和新变。2021年创作的《守鹤人》关注到扎龙自然保护区三代人守护丹顶鹤的故事,同样入选了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目前我正在写新的现实题材小说《东北出马笔记》。

兜兜转转数年,我从IP类小说创作到现实题材转型。从黑土地上的民俗故事,到天马行空的架构世界,最终又回到黑土地上的人和事,“民俗文化”从未离场。

如何处理民俗文化元素

我出生成长在历史悠久的东北,这里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造就了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不同的服饰、风俗、生活习惯,形成了东北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和鲜明性。我从小耳濡目染,“民俗文化”深深地刻在我的骨子里。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萨满文化,以及远古神灵崇拜。而正好这类文化中的神秘元素非常符合网络文学中故事要“好看”、“有趣”的特点。

萨满文化是一种原始的自然文化,有着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神灵崇拜的特点,曾长期盛行在中国北方各民族,作为中国民俗文化大家庭中的一员,由此衍生的民间故事更是流传甚广。萨满文化认为万物有灵,崇尚自然,热爱生命,信奉善恶有报,认为自然界存在神灵,掌控着自然现象,从而产生崇拜和信仰。但在目前一些流传的说法中,对于这些民俗文化却有着一种“妖魔化”的印象。所以我在创作时,就很想在故事里面把这些文化真实的一面表达出来,于是就有了《东北出马笔记》。



萨满文化的素材收集,其实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也只能学习蒲松龄,四处去寻找收集这些民间故事,包括亲身实地去观摩萨满文化,从中汲取各种能够运用在创作中的元素。比如萨满鼓、萨满神调,其实这是一种很古老的文化传承,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萨满神调中,人们通过音乐和舞蹈祈求神灵保佑,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在唱词中融入了神话故事、历史发展、风土人情,包括一些警世恒言。

力图在小说中展现真实优秀民俗文化的同时,我也在光怪陆离的故事中真实描写社会现象,揭露打着民俗文化旗号的骗局,所以这本书也被一些读者戏称为《东北出马防骗指南》。我想要做的,就是把真实的民俗文化传播出去、传承下去。

此外,我在小说中还描写了很多传统的道家文化,表达“道”和“德”作为其思想核心,很多读者纷纷表示:越来越爱我们的传统文化了!我认为,对于传统民俗文化,只有足够了解,才能破除迷信,也才能大大方方地评判。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去伪存真,把迷信的东西摒弃掉,把一些正向的、有价值的东西挖掘出来。

民俗文化和现实题材

在我看来,民俗文化贴切民众身心和生活,在增强民族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过程中发挥作用。民俗文化和现实题材的适配性其实是比较好的。

以《锦绣鱼图》为例,小说以脱贫致富为主题,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鱼皮画”的生产加工细节,讲述了当代赫哲族青年通过互联网,让古老的鱼皮画走上世界舞台的故事。

鱼皮制作技艺在我国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古老的赫哲族人民能够根据鱼皮的特性和鱼的不同种类,制作不同的物件,鱼皮画只是其中之一。在过去,一件成品鱼皮服饰需要经过阴干、去鳞、制线、拼缝等十余项程序手工制作而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鱼皮服饰的制作技法却在渐渐失传。

这部作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所面临的传承困境切入,主人公是一个“不务正业”的赫哲族青年刘三顺,他整天都在琢磨着如何学习鱼皮画的制作技艺,对外说是想要传承和发扬鱼皮制品的手艺,其实是相中了村里唯一一个会鱼皮制作技法的女孩付小青。

但刘三顺在村民的印象里是个“二流子”,他想方设法接近付小青,挖空心思学习鱼皮画,在令人啼笑皆非的过程中,他逐渐喜欢上了鱼皮画,同时也找到了一个致富的好主意:他要把赫哲族的鱼皮制品技艺,通过互联网创业,一来带领村民致富,二来传承民俗文化,三来趁机追求付小青。

为了实现目标,刘三顺开始每天早起劳作,直播捕捞开江鱼,同时想尽办法寻找懂得鱼皮技术的老师傅,在寻访过程中,他发现许多珍贵的技法已经濒临失传。他一边学习鱼皮技艺,一边利用“直播带货”这一全新传播形式和销售渠道,慢慢打开市场。同时还积极开拓鱼皮制品,研发出了从饮食到服饰一系列产品,经历波折终于获得各方认可,不但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还成功带着自己的鱼皮画制品参加民俗文化展,打入海外市场,实现了赫哲族“鱼皮画”走上国际舞台的梦想,同时他的爱情也开花结果。

通过这部作品,我也想表达,民俗文化和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所独有的传统文化,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历史,也可以融入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带动民俗文化产业,是我们应该长期重视并且坚持传承下去的。

我得到比较多的反馈是,我的民俗类作品很“真实”。因为很多故事都是真实取材,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我在书中所阐述的观点、所表达的精神、所传扬的人间正道,能够得到很多读者的认可,甚至能够因此帮助到一些人,让他们走出人生的迷局,这是我创作的意外之喜。回过头看,我想这既缘于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是现实题材的独特意义,更是我创作这些作品的初衷和最大动力。

来源: 中国作家网 | 吴半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吴半仙:从IP小说转型现实题材,民俗文化从未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