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井烹香:基建文会是下一个风口吗?
御井烹香,1986年生,晋江文学城签约作家。代表作《庶女生存手册》《只因暮色难寻》《制霸好莱坞》《买活》《金迷》等。《买活》《金迷》入选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网络文学·青春榜”推文。《只因暮色难寻》改编剧《暮色心约》于2023年6月在腾讯视频开播。不知从何时开始,基建文作为长期以来存在于网文界的一个冷门分类,逐渐走上台前,进入了广大读者的视线之中,敏感的从业者俨然注意到了这一新类型的浮现,撰写基建文也成为一个令人感兴趣的方向。
我从2010年起在网络小说领域进行尝试,男频、女频,历史、军事、言情诸题材都有涉猎,但基建文领域是近年来逐渐发生兴趣的,去年才开始创作《买活》,目前还在连载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受中国作家网邀请,我就一些基建文创作中常见的问题,抛砖引玉,浅谈自己的理解,希望能得到更多同行的真知灼见,启发自己的创作思维。
读者为什么选择基建文
基建文,顾名思义,通常指主角以重生、穿越等途径,携带现代科学知识回到较落后的科技环境中,运用知识,率领一地一国的人民在科技和民生领域取得突破,提高生活水平的文章类型。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争霸”和基建往往密不可分,但以“争霸”为主题的文中,基建往往是一笔带过,并不会成为叙述重点,战争、权谋、英雄个人戏,甚至是主角的感情戏,重要程度都超过了基建部分。而基建文偏好依靠国力平推敌人的情节,很少描写势均力敌的惊险战斗。可以说,争霸文以个人英雄主义为主题,着重展现三五英雄人物在时代大潮中的突出表现,而基建文的视角则更偏向于集体主义,突出描绘的并非一人能力,而是更多平民百姓在基建过程中所获得的生活水准的提升。
所以读者在看基建文时,追求的是怎样的阅读体验?作者需要追求怎样的创作调性?当读者阅读基建文时,希望看到的究竟是英雄美人、王侯将相挥斥方遒,还是普通人勤勤恳恳劳作一天,所获得的一顿饱餐?我认为更偏向于后者。
基建文的流行,一如扶贫纪录片、美食纪录片也有相应受众一样,随着网文的不断下沉,在题材上也呈现显著的宽泛化,读者的阅读需求不再局限于代入英雄人物叱咤风云,转向更贴近自身的写实快感。因此,基建文的调性应该趋于平实亲民,以描绘大众的生活提升为主要旋律。在基建文中强调主角的出众外貌、出尘气质不太合适,由于基建文本身极其贴近现实的视角,读者在阅读中会不自觉地代入现实生活中的逻辑,比起英雄人物的外貌,他们更关心自己入口的食物与自身的前程。
此外,我们可以发现,基建文中关于美食的部分,越贴近市井,越容易得到活跃的评论,而过分聚焦于主角和权贵之间的感情纠葛,则容易被读者吐槽,这就是调性矛盾的鲜明体现。基建文本身的调性和言情文常见的虚幻调性容易发生冲突,这是创作者需要额外注意的节点。
多视角的切换是基建文的必须
一旦作者采取平实的创作基调,便会发现新的问题随之浮现,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的创作需要戏剧冲突,这也是超现实的人物设定和人物关系始终无法离开文学创作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描述农夫的一个普通的清晨,使得这个场景唤起大量读者对田园生活的共鸣,但很显然,如果把这个清晨一直重复,文章将不成为文章。
基建文最常面临的问题就是,平实的视角往往乏味而不易引起丰沛的冲突,毕竟,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一生往往也在单调的重复和有限的、无逻辑的冲突中度过。而如果我们把视角凝聚在超常人物,也就是主角上,就会发现小说容易偏离重点。因为基建文最主要的爽点,是平民百姓的生活变化,这恰恰和主角的生活距离很远。
所以一篇成功的基建文,需要常常采用多视角切换,用主角、百姓、中层人员等多种多样的视角,来观察、体会基建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塑造一个又一个在大时代的浪潮中迎难而上的形象。这种多视角的切换几乎是基建文的必须,一定要运用好视角切换这个工具,来从容地掌握文章的节奏,使得读者既可上天揽月,又可下海观鲸,既能明了大开大合的政策变化和科技进步,又能下沉到一饮一食之中,观察科技进步给小民生活带来的每一个细微的改变,以及民风民俗因此相应产生的变化。
以拙作《买活》为例,穿越者谢双瑶的纯粹视角戏份反而比重不大,小说以农民、青楼女子、手工业者以及饱受压迫的其余底层人民为主要视角,着力描写了他们饱受禁锢、压迫的生活。其中青楼女子与千金小姐联合逃亡,离开表面花团锦簇、实则饱含压迫的苏州城的情节,获得了许多读者的好评,并因此使得读者对人物命运更加关心,有感同身受的共情,这样的情感并非是宽泛描述政策、英雄人物所能轻易激发的。
这也给基建文的创作提出了最大的挑战——作者必须拥有丰富的观察和积累储备,塑造出各个阶层中栩栩如生的百姓群像,使得他们的心声能被读者认为是合理的,同时也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这种设身处地的功夫,要比塑造一个超凡视角,或者一个凡人视角更困难,因为每个人的性格和认知都是不同的,不能让所有人都拥有一种性格,同时又要在这些性格之中塑造出戏剧冲突,维持文章一定的紧张感,这是基建文创作的主要难点。
要培养这样的素养,需要在生活细节中多留心、多下功夫,不能只阅读古籍资料(当然,这仍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也要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古今共通的人性,唯有彻悟人性,才能塑造出典型性格在典型条件下的典型反应,形形色色的人物才能立住。以冷静观察的目光留意身边因人性而起的悲欢离合,才能把这些养分映照在文中。一旦攻克这个关口,那么一篇基建文的成功也就近在咫尺了。
基建文的精神内核是对现实的辉映
确定了主题、调性,接下来就要架构一篇文章最重要的筋骨了,那就是为基建文选择核心要旨。每一个故事,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核心思想,无思想的创作注定是散乱的。当然,文章内核的构成可以十分复杂,或者甚至用意象来传达,譬如很多奇幻修仙文,所要传达的是含蓄而感伤的情绪,是青山犹在、物是人非的怅惘,大量的言情文传达的则是男女主遇到一生所爱、终能相守的喜悦。
架构在历史背景之上的基建文,其精神内核也有许多方向,有些表达的是历史的宿命和必然,是无法逃脱的历史规律所带来的怅惘,当然也有些历史网络小说表达的则是因穿越而改变了个人命运的志得意满,这类小说格局相对较小,目标指向在于市场性成功。
在我看来,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分类,基建文的精神内核应趋向于高尚,它所反应的恰恰是真实历史中,新中国建立以来,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国力极大提升,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的光辉荣耀,在读者心中的映射。几乎所有读者都是真实基建的巨大受益人,这份自豪和感恩,唤起了阅读领域中相应的需求,基建文的精神内核正是对现实的辉映。
因此,我个人认为,基建文的内核要以百姓为本,以民为本,只有坚持这样的内核,才能在创作中做到逻辑自洽,真正地说服读者,让读者能进入剧情设计之中。否则,当小说剧情发展到共同体建立之后,其后续的发展将会变得棘手,过于理想化的设计脱离现实,令读者们出戏,而一旦采用了帝制架构,进入王朝奠定之后的剧情推演,则又要进入土地兼并、民众生活水平下降的老套路之中,丧失了基建文的全部爽点,回到了历史文“历史规律无法逃脱”的怅惘之中了。
虽然基建文的创作要求较高,需要的知识面比创作小视角作品更大更广阔,但不可否认,这仍是极有前景的类型领域。基建文能给予读者的正反馈,能映射的社会层面与历史规律,在所有类型中较为突出。一篇成功的基建文犹如对作者的一场大考,对于谋篇布局、人物塑造、矛盾铺排都能起到极强的锻炼作用,从小类型文起步的作者,在往大类型文转换时,不妨于基建文领域多加尝试,相信一部成功的基建小说在读者心中能留下极为特别的印象。目前,这一类型的“镇圈之作”似乎还在路上,但仅以如今较为出色的作品来说,每一本都具备可观的人气和讨论度。作为创作者的一员,愿与诸位网络作家共勉,希望能早日丰富这一类型,让基建文的风吹得再大一些!
来源: 中国作家网 | 御井烹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