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作家桑文鹤:社会派悬疑,追问故事为什么会发生
网络文学蓬勃、鲜活地在这个时代生长着,以它的无限想象,以它的烂漫可爱,以它的现实沉思,给予这个国家数以亿计的读者以各种形式的能量与元气,创造新的奇迹与可能。
网络文学旺盛生发,始于写作初心,成于时代机遇,更离不开所有写作者一点一滴的耕耘。无论是知天命的阅历还是Z时代的新浪潮,他们眼睛里闪烁着同样的光芒,他们对于写作的每一点思考,都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中国作家网通过推出“网络文学名家谈写作”专题,与众多读者一起重温网络文学名家们的写作初心,分享他们的文学理念与创作细节。我们相信,多元与精彩,都将会在这里呈现。
(栏目主持:虞婧)
/
桑文鹤,1984年生。在西北小城长大,现隐居美国乡下。擅长创作悬疑小说。《她所知晓的一切》获豆瓣阅读第五届长篇拉力赛悬疑组冠军,影视版权和图书版权已售出。《我死去那天的故事》入选豆瓣阅读2022年度榜单。《我们消失的那一年》阅读热度破百万,入选豆瓣阅读2021年度榜单。
桑文鹤:社会派悬疑,追问故事为什么会发生
我从小就很喜欢看悬疑电影和侦探小说,但相比于专注破解杀人手法谜题的本格推理,我还是对探讨杀人动机,研究为什么事情会变成这样的社会派推理更感兴趣。上中学的时候,我开始看一些犯罪纪录片,除了犯罪事件本身之外,我常常会被犯罪者的“正常”所震惊。他们并非青面獠牙,就是普普通通的人,却做出了难以想象的罪恶之事,为什么会这样?我一直对这个问题感兴趣。
大概从2018年开始,我利用空闲的时间写悬疑小说,几年下来,有一些心得体会可以同大家分享。
社会派悬疑小说的主角选定
与本格推理小说不同,社会派悬疑小说淡化了描写犯罪手法的“谜题”解析,而把笔墨重点放在探讨社会议题及人性的复杂上。这听起来有些宏大,其实那些成为社会新闻主角的往往都是一些极其平凡的普通人。上班族、个体商户、外卖小哥、导购员、人民教师……每个你在地铁上和公交车上见到的普通人,都随时可能成为一桩社会新闻的主角。
本格推理小说中,很多主角是著名侦探、山庄主人、名门望族掌门人之类的。破解谜题的过程的确精彩异常,让人肾上腺素飙升,可那样的主人公身份也的确与现实生活中的读者差距太大。社会派悬疑小说的魅力之一就是,你不用成为某个贵族或者有声望的名人,也依旧可以成为这个故事的主角。而故事开启的契机往往是一件并不玄幻,反而在日常生活里很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比如你偶然在某个夜市的烤肉摊上捡到了别人的钱包,如果想以此来开展故事,那就可以延伸想象。比如你在联系到了失主并与之约定见面地点后,才发现这个钱包属于某个在逃通缉犯,或者某位几年前就去世的命案受害者。
我们每天都会在生活中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而人性的复杂,还有那些来自社会的磨砺和毒打,普通人深有体会。
与平凡人物的设定相匹配,我在写小说的时候,尽量在故事的开端打造一个生活化的、接地气的场景,让读者浸入其中,故事里的食物、对话、环境、境遇,都好像发生在身边的某位街坊、同学同事,或某位在街上擦肩而过的路人身上。在读者认识并相信了这个人物后,再一步步介绍主人公的困境。
这样写也有一定的弊端,那就是故事一开始的节奏并不是很快,“润物细无声”自然不会吸引到全部的读者,喜欢开头就放猛料的读者可能会在第一章后就丧失了继续读下去的耐心。但我个人认为,这是写类型小说的作者必须直面和承担的风险之一——你无法取悦所有人。
但也不是没有补救的办法,比如你可以在第一章之前写一个引人入胜的楔子,内容可以是整个事件中的某个转折点,或者是最初引发“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的那一环。不用明确楔子中人物的身份,只描写行为,这样来设置一个可以吸引读者一直读下去的悬念,让读者在后文慢慢进入生活化的场景时脑中依旧能有一根一直紧绷的弦。
主干情节多线叙事的合理性
一件事的发生,往往有多重成因,为什么会在那个时候发生,为什么会在那样的环境里发生,又为什么会发生在那些人身上?就连故事主线里推动案件发生的主人公,他之所以会在那一刻做出那样的决定,也一定有来自方方面面的原因,是原生家庭在他心中堆积的毒?还是他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过的某些人和某件事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这些都是可以分头展开花笔墨描述的东西。当然,写故事的时候我会尽量做好筛选,分清主次,以免出现被叙述的欲望裹挟,树杈反而比树木本身大的状况。作为背景的支线要永远为主线服务。
如果故事里的主人公不止一位,那在当下的时间线里,又有哪些人参与到了整起事件的推动中,他们各自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什么样的挣扎?最后所展现出来的结果是所有因素堆积下出现的巧合,还是根本无法避免的结局?分清这一点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条不紊,利用多面叙事,补齐整件事情的全貌。写作者要做到别慌,慢慢讲,读者才不会读出杂乱之感。
悬疑小说创作的挑战之一就是所有人的行为动机要立得住,要让读者相信:如果换作是我,在那样的情形下,恐怕也会做出那样的选择。如果明明可以有更好的选择,而故事中的人物却偏偏选择了最难最蠢的一条路,这就会让人物看起来虚假、悬浮,读者很难代入,更别提共情了。除非他必须这样选择的理由,在之前的多线叙事里已经被潜移默化地解释清楚了,先让读者在不知不觉间陷入到同样的困境里,那在主人公做出那个决定的时候,读者就很容易理解了。
比如在《她所知晓的一切》里,姜绪柔和安小寒这两个在世俗人眼中分属两个不同阶层的女生怎么成为一生难忘的密友,她们间的相互扶持、照顾、保护,是怎么开始又怎么一直延续的?她们俩的故事、内心活动、行为动机,在之前不断转换的场景里被一点一点地交待清楚。所以等到故事发展到那一步,读者们就很容易代入,顺理成章地理解缘由。
“社会派”,需要增加时代和地域特色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色,也有每个时代的激昂和痛楚,如果能在讲故事的同时,将故事发生的年代用鲜活的笔墨表现出来,会为故事增色不少。当时人们的生活条件、精神面貌、流行趋势等,都可以为故事内容服务。
改革开放初期,有不少人选择“下海”经商,这样的决定,在几十年后的今天看来似乎不能算是一件多大的事,可在当时,脱离集体和组织,丢掉“铁饭碗”的他们内心经历过的挣扎,激荡过的豪情,一定是真真实实发生过的,这里面也一定有许多值得挖掘的故事。
此外,为了让描述的时代感更加真实必须做好的调研工作,在我看来也是写作的乐趣之一。我很喜欢跟不同年纪的人聊天,同样的问题问不同年纪的人,得到的往往是截然不同的回答,没有对错,只是不同背景、年代成长起来的人之间必然会有的代沟。而代沟往往带来矛盾,矛盾就会激发故事。社会由人组成,“社会派”归根到底,讲的还是关于不同类型的人相遇碰撞在一起后发生的故事。
除了时代感之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为了增加故事的真实感,可以适当在行文里加入一些地方特色,比如易懂但地域特色明显的方言,还有特色美食、生活习惯,甚至当地的著名地标等,这些都可以为故事的表现力增光添彩。不同地区人民的性格特点也可以帮助作者塑造更丰满的人物形象,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能帮助作者解释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动机。但还是那句话,一切都要服务于故事和人物,一定要注意控制好笔墨,锦上添花不要变成喧宾夺主。
在悬疑小说中讨论“恶”,是为了“善”
就社会派悬疑小说而言,无论故事中的案件是不是罪大恶极的杀人案,行文风格是沉稳阴郁还是幽默荒诞,毋庸置疑的是,小说主题一定都有着沉重的底色。因为它是通过案件或者事件来讨论人性中的恶,而这恶,往往是由整个社会催生出来的,是社会之毒。我认为,社会派悬疑小说有两个重要的责任,第一就是解释清楚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抽丝剥茧,找到根源,让读者灵魂震荡的同时也能意识到这件事该如何被避免或者被补救。第二,当读者读完故事的最后一个字时,除了感受到黑暗之外,也有一丝被鼓舞,甚至被安慰的情绪。
在《她所知晓的一切》里,我特意在结尾处留下了一些亮色。安小寒的外甥女齐安雅在搞清楚了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后,选择去看望小姨的女儿,她的身份在潜移默化间从过去敏感柔弱的、需要被保护的小姑娘变成了要去做解释、安抚工作的人。而姜绪柔和安小寒的故事也激励着老刑警于建新继续发挥余热,去学校里开展讲座,向孩子们宣传用法律保护自己。整篇故事的基调也由“等世界变好”变成了“让世界变好”。
人性是复杂的,除了恶以外,还有善良、真诚、正义、坚强、慈悲等非常宝贵的东西。而这些人性中的闪光点才是最终能够战胜恶,甚至救赎恶的东西。这也是我一直写这类故事的原因。不管故事本身多么黑暗、绝望,还是要给读者留下一点光亮、希望。如果一部社会派悬疑小说只是堆砌痛苦,为了追求感官的刺激而一味放大“恶”的部分,那它可能已经悖离了这类小说最重要的意义。
来源:中国作家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