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的未来不是靠技术而是靠内容
随着网络文学研究的深入和兴盛,近年来网络文学的未来引起文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一系列研究讨论中,有一个明显的误区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大家更多在探讨媒体技术、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技术发展给网络文学带来的影响,对网络文学究竟写了什么以及怎么写较少关注。网络文学的未来仿佛是由新技术决定的,而与内容关系不大,这显然有些偏颇。技术手段只能制约网络文学的形式
媒体技术与网络文学有密切关系,这毋庸置疑,媒体技术是网络文学出现的必要条件;同时,伴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学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和趋势。中国网络文学诞生二十几年,其发展可以说令人“瞠目结舌”。随着各类文学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种自媒体形式也纷纷出现,网络文学的创作和阅读进入了一个相对自由的时期。不管是成熟的作家,还是文学爱好者,只要有连接网络的设备和表达的欲望,都可以自由地上网写作和表达。
到后来,随着作者和读者之间交流机制的完善、渠道的通畅、方式的多样,网络文学渐渐超出了传统文学的规范,从存在方式到传播方式、再到活动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今天我们研究探讨的网络文学,已经和初创时期的网络文学截然不同,这一切都有赖于技术手段的发展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媒体技术对传统的文学形式提出了挑战,改变了我们关于文学的由来已久的观念。但这些变化归根结底只代表文学媒介形式上的变化,而不是内容的转变。仅仅凭此就说网络文学的未来如何,只是看到了网络文学形态的未来,而不是网络文学的未来。
网络文学的本体始终是人
无论何种介质,纸质还是数字,它们都是文学,研究其未来必须从文学的本体出发考察,不能因为网络这一媒介而忽略了网络文学的文学本体。研究网络文学的未来,不能光看媒体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对网络文学产生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考察网络文学的内容是什么,即都在写什么和怎么写的。
具体来说,首先是文学与现实人生的关系:文学反映现实中人的生活,表现现实中人的情感,揭示现实中人的生活境遇,彰显现实中人的追求,分析现实中人的智慧,凝结现实中人的感悟等,网络文学也应该如此。官场、都市、言情类虽多有虚构想象,甚至玄想虚幻的内容,但总体来说基本是写现实人生的;历史、仙侠、玄幻类虽纯属虚构,甚至写出穿越、架空、重生等内容,但其中所写之人依然以现实为蓝本,表现现实人的基本性情、经历境遇、思想情感等,所以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说它是写现实人生的。网络文学的本体以及被人关注的内容依然是人,是人的现实生活,是人性在具体境遇中的表现。
其次,文学必定要对其叙写的人和事表现出某种价值判断,对人的言谈举止、品格情操、道德人性作出评判。抽象地说,要表现出一定的文化价值观念,探索生活的本质和真谛、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任何作品都要从某种特定立场、某个特定角度表现对生活的感悟、理解和评价,探索和评价各种不同的现实情境,揭示和批判社会的黑暗与不公,肯定和赞颂人性的真善美,表现人性在各种具体情境中的情状,不同的人在不同遭际中的独特选择等。中外文学史上那些经典名作,莫不在这些方面取得突出的成就。人们关注和研究网络文学,对其臧否不一也主要针对其表现的价值观念。如果无视这一文学本体,单从技术手段方面去讨论所谓的未来,得到的结论也仅仅关涉网络的未来,而不是网络文学的未来。
最后是文学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中,这是主要的标准之一。莫言获奖的理由是“用幻觉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帕慕克的获奖理由是“在寻找故乡的忧郁灵魂时,发现了文化碰撞和融合中的新象征”;库切获奖的理由是“精准地刻画了众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质”……可见无论形式多么奇异独特、多么具有先锋实验性,诺奖表彰的作品都是书写现实人生、表现厚重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只有后者才是文学真正的生命力所在。
未来的网络文学要更多阐发正面价值观
文学的价值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艺术形式上的先锋实验探索、语言形式和语言结构上的超越,也是文学价值的重要体现。但若要引起人们的关注,被人们认同传诵,并引领未来文学发展方向,必定还是那些贴近生活、介入生活,写出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苦痛与欢欣,揭示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境遇与情状,总结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经验与教训,表现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理想与追求,并引导和促进人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作品。
就网络文学的现状来说,其价值观给人一种复杂感:宣传权势、金钱、暴力、男权,以及神秘未知,甚至装神弄鬼的现象并不少见,这也是网络文学经常遭人诟病的根源。我们探索网络文学的未来,要做的就是批判、剔除这些负面影响,阐发彰显正面价值观,发现新的话语生长点。如许多网络小说中描写的那些为了国家稳定、百姓安全,默默征战于国内外反恐战场的特种兵形象;那些没有背景、没有资源、没有后台,只是凭借自己的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在都市中打拼,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默默工作的年轻人群体……他们身上体现出的爱国爱家、爱岗敬业、不畏艰难、勇于奉献等品质,和在不同境遇中表现出的人性光辉,都值得肯定和弘扬。
来源:文艺报 | 马汉广(作者系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
页:
[1]